黄世堂:瞩望古今“六一公”——读欧阳运森文集《沧桑寻梦》随谈
" O; H. `# l+ @. M5 A& u" L瞩望者,注望也,即专注含情地观望。人生有许多次瞩望,那是许多钦敬、佩服、亲切等感情的抒泄,甚至是希望、致谢、祝福等愿望的表达。最近,我有幸先睹欧阳运森先生的文集《沧桑寻梦》,却又生出新的瞩望,即瞩望古今“六一公”。" y( ~6 J& M0 W8 D* g- |5 J
古代“六一公”,系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他是历史定格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除唐代韩愈、柳宗元外,宋代六人中另五人,即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皆为欧阳修提挈举荐之弟子。故此,欧阳修享誉大宋斯文宗祖。
2 j0 q: `- p# }1 m欧阳修出身贫寒之家,四岁丧父。母亲以芦杆作笔沙地作纸教他识字学书。由于他敏而好学,发奋苦读,二十三岁荣登甲科进士,留京为文学侍从官和馆阁校刊。二十九岁任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县)县令。一年后回京城,仕途顺吉,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光禄大夫及最尊勋官上柱国。生前被皇上封为“开国公”,六十六岁去世后被皇太子师谥“文忠”。欧阳修政绩显赫,弟子风流,著述亦极丰。先后著书一百五十三卷,其中诗赋二十四卷,还有《新唐书》、《新五代史》和《六一诗话》等专著传世。《六一诗话》开历代“诗话”之先河。/ T( m! K9 V( j+ b4 a" ~" {
若问,欧阳修为何将其著述之一称为《六一诗话》?又为何被世代称为“六一公”?细察便知,其缘盖出于他的自传《六一居士传》。此文云:“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s; |6 r; h9 g ~$ A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一个家族之历史更是如此。距欧阳修九百多年后,其欧阳家族的第三十八代后裔中,出了个欧阳运森。欧阳运森在湖北大学(现为中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后,恰巧“下队落户”在先祖欧阳修曾任县令的地方宜昌县,后一直在该县府从事档案、文书、编审等工作。他不仅有先祖的血统,而且有先祖收藏之爱好。在杂务缠身之际,仍坚持节衣缩食,悉心收藏古书、古币、邮票等物,寄情把玩,研究著文,乐不知疲。如此数十年若一日,终成就为一特殊功德。
( S( v" r+ L* w/ i年愈半百,渐觉老之将至。欧阳运森先生崇仰先祖欧阳修之情迫急,命居室收藏之一隅为“六一斋”。他在《六一斋书目·序》中云:“欧阳修38代后裔欧阳运森,自号‘六一斋主人’。何谓也?先生陋室藏有线装古籍善本一千卷,历代古货币一千枚,清代以来邮票一千套,毛泽东像章精品一千个,系列火花一千种, ‘文革’报刊书籍一千份,室名岂不为六一斋乎?先生且能自由欣赏、研究、把玩六一斋之藏品,故为六一斋主人也。”
( Y/ x8 z2 `' C* k) F K我与有关同仁颂“六一斋主人”欧阳运森为“后六一公”,除上述缘由之外,还因欧阳运森的文笔亦带先祖欧阳修之遗风,虽不如先祖“诗文盖世”,却也独具一格,为他人难可取代。他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一百多万字,另与赵宗荣等人合作主笔文书方面的专著公开出版七十万字。《沧桑寻梦》收载四十余篇约二十万字,系其中一小部分。赏读此书可知,其故土访祖虔教真诚,夷陵踏歌苍凉厚重,曲径探幽巧慧深刻,邮海击浪跌宕洒脱,陋室藏珍价值莫估。其子欧阳正传所辑《尊父歌哭总成诗》,从诗歌创作视觉展露出又一风采。欧阳运森芳名参登《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获国家奖励十多次。赠称“后六一公”美誉,如上介说,其实也符。; R v, a) J, `
欧阳运森先生与我同路同处三十余年,风雨遭际,坎坷旅程,苦乐年华,几近同焉。值此《沧桑寻梦》一书付梓问世,欧阳运森先生嘱我作序。知其人而论其文,必有精当得体之言。然因积情甚笃,感慨甚深,难可言表。《毛诗序》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于是咏出《七律》一首,录后略表寸心且就教大方:# v+ J' h( f* M$ |' G: H8 |3 _
欧阳家书世莫猜,千秋过后诞奇胎。) _: q/ ~4 g1 c4 ]
同操寸卷匠心运,独察方孔慧眼开。2 @, O% Y8 i( P2 m( p4 A& s* n
文辟新蹊偏弄史,人安旧寂怪称才。+ ~0 k% r8 s5 }! D, }9 L
沧桑几度皆春梦,惟见痴君寻又回。- _$ k: A! V# J0 N P
1998年8月20日于宜昌小溪塔
4 Q0 e' _% h B- r) p: R9 b0 M——选自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欧阳运森文集《沧桑寻梦》7 {" x6 N: C- j$ p+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