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4 r4 G. w9 h6 U 古时有“三音”的定义,古琴之音为天籁,土埙之音为地籁,昆曲之音为人籁。山水清音琴为首,其松沉旷远的音色、舒缓简淡的曲调以及宁静庄重之仪容,蕴藏的古朴宁静的意境,传达着静远淡逸的气息,能唤起恬淡悠远的回忆,令人返于原始本然之故乡。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 T) e$ R$ S# J3 }: }5 O1 E( r9 u* P: |1 C& {$ \+ s! N: i9 W
: U+ J/ [4 d- b7 Q1 X- J4 G
( C$ x( C' ~( ^' u 关于琴曲的典故,我们最为熟悉的便是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叹道:“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着: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知音难觅,有多少琴师一生曲高和寡,心无共鸣,则琴音难懂。高山流水遇知音,何其地幸运! $ |, r' Z$ O; N2 u/ R
6 W- u5 T9 y1 f7 S/ v4 `1 K+ S0 S
8 ?/ s1 X* p3 ~2 B7 |雕者借此为题,以薄意技法创作了这件作品,颇有意境和画韵。原石为金华玉籽料,黄色石皮的色泽颇为鲜亮,右侧有一开窗,露出灰色的质心,皮之色优于玉肉,面对这样的情况,雕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依据石头的形状,将人物巧妙安排,于石皮上细致勾勒出设计稿。 Y4 B$ F. K" y: Q2 b& l( ]
2 V( n; y$ y$ }9 T B3 z
将多余的石皮去除,显露了作品鲜明的主体:悠然抚琴的琴师、听音来朝的一双飞鸟以及落叶飞花。 7 W! _; n; f$ K) t
- B6 E2 t8 L3 G9 X
以刀为笔,以石为纸,细细勾勒。琴师端坐琴前,手起滑落之间,清幽绕梁。抚下一把急促,叹一声高山流水;抖一声舒缓,落下一笔惆怅。或明,或散,或亢,或缠绵,余音袅袅,绕梁三日,飞鸟识其音而来相和,飞花落叶共起舞。 $ q8 M7 x$ t* ]8 I9 @6 Y
6 s* m4 Z' ~' S, {
原石的背面有一细细的色格贯穿对角。 . P' f& V6 I$ @8 t; R/ u
0 z2 H, c, u, ]; Q" B 雕者以线条勾勒的山水巧妙化解了之一瑕疵,又同前景的内容相呼应,更为贴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主题。刀笔写意,简而洗脱,线条干净而流畅,无一丝拖沓。
" Z3 l1 Z! G9 w. v* B0 h1 o
3 z% r$ D& A! F0 f7 c
4 b2 R1 `. B; @: n) e8 Z+ M- v
4 t0 y, j2 I8 q 人物的神情刻画的十分到位,向下的眉,微闭的双眼,无一不在诉说着弹琴者的沉醉,如入忘我之境。
, w/ e5 \2 K/ O1 r9 R3 V# \
7 L9 c, T8 R; A! f
% u5 Z0 a! I" l8 e
锦瑟弦,合水而歌,余音缓缓,奏一曲高山流水,只为等候佳期,觅得知音来惜取。
% f g& c5 O& ^ O3 s) w Y- [1 f
2 Z, o8 v, ?) |8 @( l8 P
2 M. z) C: o+ W3 d3 c. q本文经【宝工坊】授权转载
7 u3 Q9 h: O& p! B# L: ~.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