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angjing 于 2016-7-12 15:01 编辑
?: w& n: T9 Y) B7 x3 j2 v. `9 A! L
# t& t! X" Z6 `$ O/ y" ~8 q
2 ^9 @! f: `) q8 o* V藏瓷奇石又名藏瓷红,是新发现的奇石石种,藏表明此石种产自于西藏高原,瓷是由于石面富有光泽,石皮颜色古朴宝气,质感莹润,如陶瓷之釉面,故取名“藏瓷”因其石体表面多以红色为主,又名“藏瓷红”。藏瓷奇石产于藏东地区最为著名的景观“三山三江”峡谷地带不足一公里的山涧中。上游的雪山有着和喜马拉雅山脉相近的年龄,形成于距今约4.5亿年前,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地壳活跃,地下岩浆不断发生物理和化学反映,使岩层的构成复杂多样,周围众山中,唯独此座山,岩石富含镁、钙等元素,使得岩石质地较白,为藏瓷体表漆化奠定了基础。那么藏瓷奇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X; k' r7 K# n7 S
外观 藏瓷是目前奇石界最新发现的石种,它产自西藏海拔4000-5000米的山涧中,由西藏雪域高原独有的天光地气水力等自然因素经上千万年的合力作用自然而成,整体坚硬、致密,石胎较白,富有光泽,质感莹润,可媲美陶瓷之釉面;石面条痕、线纹或显或隐,或深或浅,或粗或细,酷似钧瓷窑变之蚯蚓线;石色以红黄为主,或红黄相间相映,色彩光润明丽,显得高贵大气,或间杂白、黑、青、兰、紫等色,则显五彩缤纷,细观可产生层次感,呈现多个色价;藏瓷质朴多姿的石表,常见大大小小、起起伏伏的纹片,犹如名扬天下的千年名窑哥窑瓷器上的开片;藏瓷体形多数偏大,大者可高达3米,造型千姿百态,厚重端庄,质朴内敛,又呈雍容大气。藏瓷可名之形象石、山水石、图案石等等。 0 E0 K: J8 Z* f; x+ |+ B- p8 L2 G) m0 i
特征1、表皮漆化 藏瓷有一层天然的漆皮,因江水残留石表,由于灼热的阳光炙烤,残留石表的矿物质与大气中的氧反映,使石体表面生成了一层氧化保护薄膜,如此长年累月在高原烈日下反复曝晒、冲刷,氧化物不仅仅停留于石头表面,也进入石体内一定深度,形成橘红、中黄、浅黄等颜色。这层氧化膜色彩呈现出由浅到深的过度,同时经水冲而光滑、鲜亮。
/ h, }0 K! R. D9 e2、色彩 藏瓷石皮的基本色调以橘红、中黄和淡黄色为主,还有酱色、黑色等十几种颜色。橘红色是藏瓷的标志性颜色,在其他石种里较为少见。众所周知,黄色是最为高贵富丽的色彩,而橘红色,华丽中透露着稳重,不张扬,没有红色的热烈、冲动,却饱含活力、积极、热情,均为大气、富贵的色调。 7 A$ c( E) M" f1 P o
; A; W8 l8 v9 S% S. e1 O3、质地、纹路表皮细腻温润光亮有瓷器釉面的厚重感,质地坚硬,硬度达到7度以上,石表还具有特殊的纹路和开片,纹路多呈线状,粗细相间、交错清晰,自然起伏的肌理上常常呈现出古瓷般的开片是自然天成的装饰。 4、体型偏大、造型多样藏瓷的造型总体偏大,而个体差别较大。体型小者不足40cm,大者高达3m,以80----140cm间居多,石形完整、造型多样,常见的有人物(人物头像)、动物、植物等。
, x$ O( B$ E y( \# y) U+ y8 R+ \
成因 藏瓷产于藏东地区最为著名的景观“三山三江”峡谷地带不足一公里的山涧中。上游的雪山有着和喜马拉雅山脉相近的年龄,形成于距今约4.5亿年前,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地壳活跃,地下岩浆不断发生物理和化学反映,使岩层的构成复杂多样,周围众山中,唯独此座山,岩石富含镁、钙等元素,使得岩石质地较白,为藏瓷体表漆化奠定了基础。 1、频繁的地壳活动 西藏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前沿,是中国大陆地震频度最高、强度最大的省份。自1900年有记录以来,年均有一至三次六级以上地震和年均六次五级以上地震。世界上最大一次八点六级地震,就是1950年发生在西藏东南部的察隅地震。而藏东处于横断山脉与三江相交处,是西藏地区地震中心,强度高而频繁的地震,使得山上的岩石崩裂,滚落到周围,其中有的滚落到江河中,但因为石头的体积大,风力和江水搬运有限,所以,藏瓷只存在于河流中上游的不足一公里的河段。 ) [5 H$ d6 x; a9 ?$ b
2、水量大、水流急 这条河流由源头有着数千万年历史的雪山积雪融水汇聚而成,天然落差大、水流急,这和此地区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结构是分不开的,此地三条大江与三列山脉相间分布,平行骈走: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从西向东依次分布,与北面唐古拉山东麓,南面喜马拉雅山,中间念青唐古拉山交错。山脉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山岭与河谷的落差1000~2000米,河流顺势而下,故而水流湍急。而遗落在此江河里的石头,春季经过雪水和冰块的撞击、冲刷,清除了松软的表层,到了夏季,汛期来临,水量增大,水势强而有力冲刷、打磨,如此经过上千万年反复循环,在其表面形成坚硬而光亮的包浆层,温润而细腻。
i$ o1 k1 J. A, r+ k8 ~3、光照充足,多大风藏东地区多风,风速常达到每秒30米以上,劲风常卷起浪头拍打石体,使江水残留在石体表面;冬春季节厚厚的冰层覆盖了整个江面,随着太阳升起、温度升高,表层的冰开始融化,融水渗入石体。残留在 石体的江水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太阳照射下(藏东地区,水和空气中尘埃杂质含量少,太阳辐射强度大。各地平均年日照时数在2180~2700小时之间,比我国东部同纬度的长江流域要高出30%,太阳总辐射量在5800~7000×106J/㎡之间, 5月总辐射量最高,月总辐射量达607~754×106J/㎡),蒸发后水中矿物质氧化、沉淀并渗入石头表皮,在表皮形成一层氧化膜,经过千万年的日积月累,渗入石皮的氧化膜渐渐变厚,形成了淡淡的黄色,而石表凹进去的部位易滞留更多的江水,沉积更多的矿物质元素,在阳光的强照射下,往往形成颜色更深的橘色,这样石头凹凸有致、颜色深浅不一,石表就形成了明显的纹路。然而令人可惜的是,常年在水下,终年受不到阳光照射的石头,上色很难。故质优、色艳、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仅为浮出水面的那部分。另外,藏东地区日温差大,有时昼夜温差高达50度,中午骄阳似火,夜晚寒气逼人,石头也随气温的升降而热胀冷缩,极易形成开片。[1]
: O+ O" S6 K5 H v- D0 J; G珍贵的收藏价值藏瓷其存量非常有限,精品更是极为少见,当地海拔平均高度达3500米以上,气候、地理环境极为恶劣,采集难度很大,开采极为不易。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中国民间文艺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这种藏瓷只有在西藏这种恶劣的环境和它地壳的变化,阳光的曝晒下,才能形成。”。据考察,完好无损的藏瓷储存量最多不超过4000——5000块左右,又因为当地藏民对观赏石的认知和保护有限,采集和运输过程中刮伤、磕碰等人为破损的原因,使得极品藏瓷数量极其稀少,仅有百十来块左右。在物以稀为贵的经典收藏原则下,藏瓷珍贵的收藏价值不言而喻。 除了产量稀少之外,藏瓷所蕴含的西藏地域民族文化之韵味也是不得不提的核心要素。西藏文化,是高原文化、佛教文化,更是古老的藏民族的文化。这种集三种风格于一体的迷人文化,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滋养。藏瓷诞生于“世界屋脊”雪域高原,金黄色、藏红色的主色调和奇特的造型而使其极富西藏地域民族文化色彩。从而受到收藏家们广泛的追捧。 & k7 p, a) ?1 s! }0 m; C
自古至今,无数书籍文章记载了赏石的各种原则和方法,教人去相石、选石、购石、藏石、养石、读石及悟石。殊不知,这些赏石的方法,对结识人交友同样极具参考价值。% K% v! X! k1 U
, \: J- C* m/ F! g* D2 b) ~ 例如,人们在相石和选石时,应首先判断奇石是否为天然形成的,尽可能杜绝选择那些人为加工过或人造的奇石,否则便是上当受骗。而与人交往也是如此。现代社会,随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达,人们的社交圈子不断扩大。与首次交往的人,首先是要感受对方的言行是否自然得体,对方提出的要求是否自然、合理。倘若对方是个落落大方、举止自然的人,往往值得深交;相反,如果过于急促暴躁或功利性与目的性很强的人,则应提高警惕、慎重交往,以防受骗。7 G, e# J6 b. s. [0 j+ w5 W8 H
+ ]7 S* e( v, [6 a" f, Y
再如,人们在鉴赏和判断奇石的价值时,往往会根据奇石的完整性和完好度来判断。显然,完整、完好的奇石价值相对较高,残缺或有缺陷的奇石价值则会大打折扣。而与人交往,也应该更多选择那些性格与心理健全没有不良爱好和不良记录的人,慎重选择与性格、心理有缺陷或有明显缺点的人交往。" Z- {' C, R: R+ |
% E% d5 e6 j. W7 ^0 [# _ 赏石讲求缘分,只有那些与你投缘的奇石才会走入你的生活。跟你无缘的奇石,哪怕你千金散尽也未必能得到它。同样,我们与人交往,也应该尽力寻找投缘和“志同道合”的,如果双方志不同道不合、性格差异过大、没有共同爱好和兴趣,则很难融洽相处,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烦恼。5 b+ q/ z2 q$ b8 ?( q
, w! w0 I# F; i& c$ P 奇石的“硬度”也是赏石的重要指标。因为,硬度是奇石质地所决定的,直接关系到奇石收藏的保藏价值。奇石的硬度高,则石的密度大,质感好,赏玩价值亦大。这一点上,对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也有启发:人与人交往做事应该有原则、有底线,凡事没有刚性的原则和底线的人应慎重交往。品质优秀的人,应该具备好石的坚硬品格。8 f7 s- I' V: E# V
人们在觅石、赏石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奇石之美与奇,还能从中悟出识人的道理。在找到自己喜爱的奇石之同时,更能结识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从而将奇石文化演绎得更加精彩和完美。
5 n; ~/ d- Y4 z" e* C
7 y5 J O' q( F( |3 [*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