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426|回复: 0

小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1 1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 / d! [6 w2 P+ F% C1 J/ M& L

5 J3 v* a  s% l, Z0 b) e; j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发展迅速﹐其军队于清咸丰三年(1853)攻占南京﹐当时清廷太常寺卿雷以 在扬州帮办军务﹐鉴于“国帑空乏﹐军用不给”﹐采纳幕客钱江的建议﹐在江苏省一些乡镇劝商捐厘助饷(名为厘捐)﹐以济军需。次年﹐雷以 又奏请清政府在江苏﹑河南的一些府州县推行。接着湖南﹑湖北等省相继仿行。当时劝商捐厘仅作为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后因办有成效﹐数年间便推及全国。初办之时﹐只在水陆要道设厘局征收﹐后来为防止商人逃税及承办厘金官员认额包征﹐藉以牟利﹐各地多设分局﹐结果反层层盘诘﹐留难商民﹐遂使厘金有害国害民恶税之称。厘金按其课征品种﹐可分为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土药厘四类。按其课征环节﹐可分为出产地厘金﹐如出产税﹑出山税等﹔通过地厘金﹐如活厘﹑行厘等通过税﹔销售地厘金﹐如坐厘﹑门市厘﹑日捐等交易税。其中百货厘举办最早﹑最广﹔行厘是厘金收入的主要部分﹐对商品流通的危害最大。厘金的税率起初为1%﹐以后逐渐提高﹐至光绪年间(1875~1908)多数省的税率已达5%以上。 1 Y$ C+ y0 t; M% e) S
/ @& p1 \  d: V1 l$ \7 y% g/ m
    厘金是无物不税﹑无地不税﹐厘卡林立﹐重复课征﹐既不合财政原则﹐也不合经济原则。其课税对象多为人民日用生活必需品﹐收入低者﹐负担反重﹐极不公平﹔省间设卡﹐省内设局﹐层层报关盘查敲诈﹐不仅增加征收费用﹐而且使商民既无法计算成本与利润﹐也因耽误时间而蒙受损失﹐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清末民初﹐当局虽然多次议论废除厘金﹐但由于其收入甚巨(1891年收入白银1631万两﹐为地丁收入的68%﹔1927年收入5000万元左右)而未能废除。1931年1月﹐在国人与外商的强烈要求与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裁撤厘金。至此﹐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方被废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4-30 22:35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