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春,上海博物馆接受了一批饱水竹简的脱水保护任务,总量有一千多支。完整的简最长为五十几厘米,短的有二十几厘米。这些竹简软若面条,不能整支提起,竹材质地相当疲弱,若稍施外力即会折断(尤其是竹节部位);还有些是损坏程度十分严重,散成竹丝状的竹简。
0 j2 P! L3 v6 i+ W0 b; Y
; ]/ I' p/ A7 t9 u9 \ 此外,有的竹简还因受挤压而被扭曲变形,竹简上少见的朱砂标记很容易消失。
5 w/ V. V6 t! B# R! `& w" ]4 C7 \0 u& u4 @9 z3 u# v" q( o3 ]
这批竹简的文字字体与已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字一致。其内容专家判断全部都是先秦古籍,有哲学、文学、历史、政论等等方面的丰富记载。书篇约有百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5 F i! A6 t: }
M% |: Y5 C) c" T 总之,竹简材质处于极差状态?而竹简内容又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研究价值。因此,必须尽最大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及时妥善、完整、长期地保存这份珍贵的遗产。
* i9 [0 f$ K5 I: D' d* X! \
) S$ C. ?5 a% [, `/ k; k 充分研究了饱水木器和竹简的各种处理方法,决定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进行这批竹简的处理研究。真空冷冻干燥法原理是:水经冷冻成固体,在真空条件下,由固体转化气体,消除毛细管表面张力?使物体保持原有形状。成功应用亦不乏其例。但其应用于这批严重朽蚀饱水竹简的脱水干燥处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5 E+ m. W" ]/ O0 q, b* s1 ^! a3 O; V
这批竹简的相对含水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几,这么高含水率的竹简,不是仅仅消除毛细管表面张力,就能防止细胞壁收缩,细胞腔崩塌,就能达到解决竹简的脱水定型的目的。/ m. A+ c: e" M4 x
6 y! O$ C, S+ ?$ u, U* O& _ 影响饱水竹简收缩变形另一重要因素是?干燥产生的应力与纤维结构所能支撑的机械强度。这么高含水率说明竹材中的大量成分流失,细胞壁被腐蚀则是更为重要。因此,增强纤维细胞的强度,抵御干燥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必须采用填充材料,才能防止其在脱水过程中收缩、变形、开裂。真空冷冻干燥的预处理是关键。填充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置换材料要求能与水相混溶,取代饱水竹简中的水分;分子量低,分子体积小,粘度低;材料的溶液不仅低浓度且较高浓度的状态时,呈中性,亦容易渗透入细胞腔,细胞壁中;填充后能有一定的强度;色泽浅淡,使处理后能接近原物本色。
% L; f1 k m; q1 p
9 c n% y- k3 _' \ 对多种填充材料进行了饱水木材的渗透实验。从处理后的电镜照片?图三,四 中看出,一种GX溶液较为理想。未处理前壁厚在1-3微米,处理后壁厚大部分超过5微米,孔壁增厚?内中有较多的填充物,起到了增强纤维结构的作用。 @$ o A7 N9 A7 S* [
+ V# i: _0 t/ R 严重朽蚀饱水竹简要处理成功?其填充量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尽可能多地置换出其中的水分?才能保持其形状的稳定。因此,制备高浓度GX溶液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E9 I% ]' c; _) y' ?) ?
2 Q1 }+ I0 ]3 s. h& R; b3 o 用十支竹简作了实验性处理?经逐步增高溶液浓度的浸渗程序?然后在温度为-20℃?真空度为10-3毫米汞柱的条件下干燥。采用千分卡与立体显微镜配合的方法对十支残、短简进行脱水前后的收缩率的测定,具体结果如下表:
X+ q) S" g& a' M$ J( _
; d" [& h" N& K2 R$ G2 ? 从测定数据看,干燥后的竹简,其收缩率宽度方向在0.7—1.9%。竹简的色泽近似竹材本色,达到了原先的设想要求。
7 H, N( |3 N. P7 z3 C
7 Q" N- e, {/ | 对碎裂成丝状的竹简?除了上述处理的浸渗程序外?还需加入适量的黏合材料?将丝状整理成形?再真空冷冻干燥。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批扭曲变形竹简的校正?朱砂标记的保存?一千多支竹简的脱水定型任务。由此?竹简可以在自然或人工光线下供专家们进行排比和研究。虽然脱水定型使竹简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为了更好的保存?还需要采取妥善的保护手段?采用了把竹简密封保存在有机玻璃盒中?并充以氮气。其中以内容不同的十支竹简,在陈列柜的灯光照射下陈列了三年(1997-1999),没有发现变形?也没有发现肉眼可视的变色;其余封存放在库房的竹简,也已8年了,至今未发现变化。此批竹简正由研究人员整理,并陆续以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出版面世,供研究人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