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339|回复: 11

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在先秦,读老子《道德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8 16: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老子墓在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西约3公里西楼观台西300米):字伯阳,谥号聃(dān),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注)。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3 {# G# d* S+ R; H  x

- ]) N0 L: u1 y" Q2 f0 [4 I      老子针对统治者第一次提出了“无为”的主张,认为君主无为,百姓可以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老子的无为主要是想消解统治者对百姓过多的控制与干涉,给百姓以更多的生存空间,以使社会恢复并保持和谐与秩序。' ?* l9 ]+ }( }$ R4 H6 e4 ]. n) x
       庄子学派作品《庄子·天道》及黄老学派作品《管子》都明确提出了这一原则。《天道》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3 M6 }% j; z" f* u$ _8 d$ H0 b

" ]5 u* I9 Q" T2 d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
1 V, C8 j9 d# g5 Y% ]+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6: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粗略地说是五千言,但是具体的不同版本有很大的不同,有些版本有很多的“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比如马王堆帛书本、王弼本等,总道德经字数可达到五千四五百字左右,但也有些版本虚词较少,接近五千字的数目,比如河上公系统的诸本,最为接近的是敦煌的一个写本,总字数4999字.  y/ n8 ~$ X4 u; S1 w4 v2 t
后来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郭店楚简本,内容和篇幅都和现今的通行本有很大的差异(马王堆帛书本虽然也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具体词句的差异,郭店楚简则有大量和今本完全不同的段落).最为让人困惑的是,它的总字数只有1700多,编排的顺序也和今本大不相同.现在由于缺乏更多的考古发现作为佐证,所以不好说究竟是郭店楚简本更接近于原貌,还是说这个本子在当时就只是一种“非主流”.但是这个本子确实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6: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通行本(晋代,王弼本). p8 d5 S9 l3 u/ `  x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5 j0 v; ]+ s8 R8 k  D6 Z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H5 I/ m4 ^# w; v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E2 P: \3 h. u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p3 _: T* P7 J& _5 \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C6 z/ S: S$ \* z5 w/ t# m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w0 A( A# e) s8 H; M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 o( E5 E2 U! Z1 |( [4 A1 b% T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F7 s. S1 I) V) ]' Q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M! J) o; a/ ?- N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0 v# J* G9 @3 X0 N( R, F, ]& Y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用。 8 E( U7 X/ A  r: P) @5 X, L, Q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R0 Y' ?8 E' [  n4 ^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I" Q; A. t& j  P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n% J: k8 y% m. C) x4 n8 L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U) U; t- P- r" U( w" }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 X* K, K+ h" @4 L) k+ J5 H6 n  第十七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9 N0 `& g2 R1 Q4 o" x0 |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0 i4 N5 I2 _, P' Q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 R2 j2 a" g0 ~- a# G0 ~  s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
4 n2 ~5 n3 W7 B2 P+ R# x) ^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9 A8 ?) s" @2 h8 K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7 {- U2 G3 d8 G2 j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b: \/ J8 y; V- R" v0 _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4 f7 v3 B/ H* T9 ?& _! x# u+ Q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M5 _$ T) b2 }( Z& g- e. E  y8 w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L  h( d( Q" _; A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 G: q7 E  I0 d! d5 \4 Y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l, b; ^: ~0 x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3 N! u- i5 _) V* a' ~; V& u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1 G' [  _2 n5 b& x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x( |2 N4 _; `) |* y+ {& d# N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A, l# |* O6 J* n! A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s: ^4 B) T+ ^0 I3 V+ H2 J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 `$ h7 d% A4 Y, ~% X: F) V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w1 N3 U, H1 i. o1 M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H! N! X6 {4 w, D  X/ _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O$ Q! n( K$ @' N: Y. K4 F  n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4 f) f2 P2 L0 \6 r& f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7 j# B" q, F8 L" m. P# X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5 |# J: j2 {5 Z( d0 j/ T. W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9 `! v  R8 [! R) P% X, n# `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2 K& P9 e; g6 Q! S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人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j$ U! c2 u# S, V' G8 E" ~/ Y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_( g! Y1 M) }( t) I( t! c2 P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S* U2 W4 c4 N# Z! ^4 N5 K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L* [& |- A4 }. y' x9 m) ~( s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q$ q8 s+ h3 I+ V+ }' O; n+ D; d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S9 z/ e3 b- P3 _9 q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3 N' l4 ]5 A+ S* S0 X8 _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人军不被甲兵;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N1 D; j, D9 m0 b0 n0 j- U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为而不有。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r/ [. ?+ l& J2 c) R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o6 f7 A* ~# @/ [8 z0 z% ^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夸盗。非道也哉﹗+ U6 ?/ u0 @$ x' C5 |% k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0 n' _8 J" Q9 C! c, J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i& W# t: y' A+ m/ v- ~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9 G1 v0 s% O' y1 o$ y; U# d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c# l3 A" V! ^3 W- H1 Z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 |# b5 s: r5 ?1 U* [7 z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9 r4 R% Z6 h8 Y% a" j. u8 X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8 g  j) b' e. u1 _* y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j; Z; s8 i5 N4 E, `  B9 n0 o+ R5 I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K+ Z0 r# }& Z) [& y( r# ~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n3 h# z2 w) \9 T# j% t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I9 u3 }* \3 H" d1 o( P7 z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3 }+ x+ i5 S' D' {& T% P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5 S/ G4 l7 d4 m" R6 B* U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d: k# }+ M, V5 F6 d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g) w, P0 O2 j, t- h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5 d, b) N# \1 g, h  @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2 M" O& K9 g$ U2 g; g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 {: m, j& R$ ?. t5 _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D+ w+ @& P/ d/ F. Z$ x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3 o- T# l3 Z) R- }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 _; t( q2 t; m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1 T. F$ i3 F  L; J7 H! u9 q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J- u( {+ [  }9 W" e# T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i- w5 V0 p8 y7 v+ E* u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0 D# g6 t" d- {; X! _# G2 ^& f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 D8 E. ]& H( Y" G1 j  _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 j% @& C* Y: x- T, w1 J! i6 ]$ B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6: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夜里 于 2017-6-28 16:48 编辑
+ n+ |1 s% w# {' f5 J4 Z  M
* W/ B3 V2 Z' ^( w9 n" p帛书版道德经  P" |! r9 i$ R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9 r5 M4 K/ _& @+ U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治、乿/ 辞)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0 X! Z! t& q% c8 D) p( ^' K! y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V* B! P1 E# v7 U7 V7 z, P
  [4]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2 \2 C. c# r) ~; j7 i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为、/ 言)数穷,不若守于中(~冲)。: w( ~( w& Y, G& O) W. ]8 d( D) c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堇(/勤)。
1 x+ o0 f. i3 x6 N' G9 C  a  [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E, u: w, s4 |  i5 [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 k5 R- n/ C# D0 ~! w  [9]持而盈之,不若其已也;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8 D+ M3 E. b# {
  [10]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邦,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u, O' L! r" G1 @2 ^, _
  [11]卅(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扌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而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9 u& K5 [* m' F" H; D3 J
  [12]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之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f3 D1 G8 ^; j5 L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上也,辱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7 x' [/ }) I  O) m6 O0 \% Y3 J  [14]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揗)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漻,其下不忽(曶),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芴芒(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l' @) X+ ^! M$ I
  [15]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沌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久?静之将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新成。
) X, Y6 Y. m2 ]0 Q4 e6 |  [16]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傍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i( {: w& z$ B. D2 H/ N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之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也】。) u: u1 W* t9 I
  [18][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4 Y8 q9 ]- v/ z4 N
  [19]绝智弃便(/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父未足,故令之有所嘱: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I9 I. O# e! v- m" {: w+ N* Y  [20]绝学无忧。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慌)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独泊焉,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咳。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蠢蠢)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兮;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兮。沕(惚)兮,其若海;望(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m. y- c+ f- N
  [2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望(恍)唯沕(惚)。沕(惚)兮望(恍)兮,中有象兮;望(恍)兮沕(惚)兮,中有物兮。窈兮冥兮,中有精兮。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哉】?以此。 ) u  S; l0 B+ C2 v" f8 k, a, }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示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
7 W! E! c+ a; L3 r* \2 w3 d/ U  [22]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示,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语哉?诚全而归之。
9 }! O0 d% ~( X: \/ q5 D+ A  [23]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同于得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 \1 p0 ]- i% P7 T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纟肃(潇)兮缪(漻)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 _# ^" z) J: P+ I, [7 ~. C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讌)处则超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9 t, @, s5 e) \: i" ]
  [27]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恒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而)大迷,是谓妙要。
5 x' t- L, ~5 h! V9 b% B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Y- O2 B6 `. b3 F4 z9 ]9 ~  C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 E+ x8 W7 y. z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以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4 W% x9 ~0 j* ~- d5 m# _7 G
  [31]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憺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w, K# n+ y3 \
  [32]道恒无名<曰>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7 H# q0 n' W: f$ f  F$ Q  [33]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4 w; E' H1 L2 d  m* s4 g
  [34]道泛【泛】兮,其可左右也。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衣(爱)养万物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 S9 T* j. {+ f$ b- G6 L' w8 w& Y% V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 m$ o( T' X  g5 z5 d; a' y  [36]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 q, l+ h7 W  Z; K: ]) E  [37]道恒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知足)。不欲(/ 知足)以静,天地(/万物)将自定(正)。
) e' n8 S& ]  [/ p  =========
( b* M( I2 q. m* w& T7 V! d, S/ E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7 l- R6 D# k2 @4 Q( q6 F, z) a" Z8 t. t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矣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基)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2 j& q  x" w" y* o+ L& E' s
  [41]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费(靅/ 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曼(慢/ 免、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4 [1 w% Q& L! O" u! z( i& \  B  [40]反(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h2 H1 ^: c+ D7 x: y, \: S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我>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敩(教)父。7 {. A* R: {" m2 w, B
  [43]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K/ D' M0 x( r! }( Y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u. T9 n& p8 e1 [0 F; Z" T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赢若绌【,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n( c/ u) v7 b7 ~' T+ N2 g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 d( [0 w7 n2 c# b1 H  [47]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明),弗为而成。
$ l3 e, V4 G7 t; O# P4 J  [4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则不足以取天下矣。, `# R+ ^) n) i3 P" \4 }' h
  [49]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属(瞩)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 I5 C: X( G8 K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皆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4 ^' o  R% @+ Y% O) x3 U  [51]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l5 s9 m' z" e
  [52]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阅(穴),闭其门,终身不堇(/勤);启其阅(穴),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4 m5 v! v9 G# S* L' d  [53]使我介(芥)【然】有知也,【吾将】行于大道,唯施(~迤)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
4 Q- k4 _& F& @) n8 m8 `1 j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也哉?以此。) B4 f/ e# Q& D6 A: v: a
  [55]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g; z& y; v2 S1 J7 C. M/ W0 o
  [56]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阅(穴),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8 ^- H# I% d8 U  [57]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I1 ]$ k$ C8 Q
  [58]其政闷闷,其邦(/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曜(耀)。
/ t/ ^# d1 {; D* A# z  [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之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 g* {% q/ p* d$ w/ R  [60]治大邦,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民>)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5 {# o1 Y. d$ |1 ]7 X  [61]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 g% M' Q( B, L2 Z( X2 P& h4 a
  [62]道者,万物之注(/ 澳~奥)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有】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n+ @+ N* Y4 c4 E) }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6 |2 e6 n9 c5 G
  [64]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泮)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几】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敩)不学(/~敩),而复众人之所过。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5 y0 q! o5 E  Y
  [65]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多】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0 _+ |  r0 s1 g' h5 y: W' U( P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欤?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 T- A. C+ B: `; L" ?2 }  [67]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5 T2 ~, z" C$ ]  e1 e0 V0 k6 L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 p" B3 a( {2 P  [69]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无适(/敌),无适(/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m$ G7 X7 e0 O
  [70]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矣,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1 Y: i% K# y% H% i+ l
  [71]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C, D0 I4 K; V3 s5 z# M# r* x% K
  [72]民之不畏畏(威),则大畏(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6 R9 F: _" r. g# N
  [73]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 ~# P$ _1 ^0 i5 z  [74]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R. u5 T: r$ j. n
  [75]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哾)】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 C. C. x& X! k' K$ m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挺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r) ?1 B1 q! O9 n0 H! `
  [77]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1 _; [/ v4 w- j5 Y
  [7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伤)之也。故水(/ 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是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O6 }9 t1 _# |
  [7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 J# E9 M. _; a7 J  [80]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弗】远徙。【虽】有车舟,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o) I- n5 Z6 y1 k5 s9 f' B: J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矣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6: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5 t9 N) v/ @  q7 ?1 y
0 Q* F- B- I. x5 b+ g8 |甲本1组
3 i8 ?- e! ~+ T1 i' w% v! f
) j: W" k0 B3 Q9 K; z7 q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0 d8 Q, Z% e, {$ C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弃虑,民复季子。
/ N) [$ K) [" ?  H- O+ S+ Q6 v% X+ o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 o8 x4 P7 B) I9 }* B" _* W, Y. K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 J9 d- b& K3 l3 f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 I9 w& C8 N; F/ H3 Q/ d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4 A/ S; M0 H, \2 u; ^6 e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8 _. K% D$ q5 [: p) B! g* }; _& e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 V, W- L2 `0 M. q2 |& }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 W( C' h, v, P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5 P8 I+ i# O" S( _5 V% S, U0 c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6 ~; M, z% W. h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 o0 c5 k( s  Q9 y% S2 j' {# z8 {. Y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 C& ?" s8 [7 B- u7 l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7 y# o* [' [( G1 x' m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 n2 S2 Z8 w( b$ L- Y: g' ?9 i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3 N0 \# H, ~9 K7 B+ k& m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 V, q1 I2 J# i1 U+ K: D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1 B( V+ z# o# X% c. A9 H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 y9 P$ U, d  E7 c/ f3 f* M) c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 O* E9 ^3 ]' s- e5 l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无败事矣。
( S$ R4 x7 |5 Z$ t) n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8 c6 S' @) m& q: r6 [' B0 b! s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 _: ]  B- E' V8 j5 P9 ^% c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 ]) `0 X- I7 v/ F1 K, o5 o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4 M; X* f3 W6 B  i6 b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9 N0 {% |& i1 m2 A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 ?8 l# X4 T$ ]6 d9 f% k% H) o(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3 p( Z6 m* r0 B8 g5 d- O; l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 [, O5 j2 Z" d( e1 i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 c0 Y  D! c( c; L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 [6 R/ c! J4 l# M9 V* G- W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i: k4 w# `% \; w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 h$ P, T& N" Q# I' q" A7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 V" p# R/ }6 _; o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 A( e. T/ C! D0 _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 D: ~" P9 i3 e4 v+ I1 }( w4 X; P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 t( X# c! F% v$ J4 H, G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5 e" D% m) w1 z; q& |1 U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6 O# n3 Y3 s# n
2 Z$ E8 Q/ U( ~3 m. n0 e

: p" d3 H7 G* H7 c( U: g, @$ h/ x7 g0 k( f& O
7 v2 E8 C: l3 Z9 G; p6 l& r* s&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6: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夜里 于 2017-6-29 18:03 编辑 5 e/ Y0 o9 W% A8 x: [

) {% v- z' }+ @" I# i; Q甲本2组   `( Y$ V8 H4 i  }$ E( R) A6 ?

$ M2 d! z/ c5 E5 P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 `# D1 `  ]1 X+ d/ I* j2 a( f0 Q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 K9 z! f; e* o' W( x  D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为之名曰大。
, N( y0 {8 B) _' b4 w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 _( K; V; H% |6 W/ B. k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 H5 [7 ]# R$ V  k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 r$ s& ?- |  U$ q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n- A1 A" f* Y; G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鼓风机)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 ^7 r% p% W+ z7 T! @
# ?- V" [8 g3 D, h% k, `/ Z; P
甲本3组
/ x7 R; [* b5 A) t( h. D, G) p% \! Y% S
至虚,恒业。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 z2 L+ g  P8 \0 |) W$ L0 a- P天道圆圆,各复其根。 , y4 t" V& [1 b* F# G# ~
) C7 b' u+ f5 }$ H, _. |; I+ T" E
甲本4组 . C7 C' Q) J! a3 @2 Y$ \2 B

% \0 {+ V3 B- u2 V# z9 Q( O( ?& Z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 E/ Z) Z$ [7 N( m9 P, `1 U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剪也。 / w( w' ^. g5 L- f
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9 h) p4 D: ~$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 }; k+ b1 W4 R* ?) z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3 a9 L7 l6 |7 s. {$ E  m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
# Y" K: O. P+ U6 v  d/ Y2 f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1 S3 Z3 Z2 f* }6 Y9 C4 k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H" S7 p4 h3 k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 Z; J8 b4 p; Q; X
吾何以知其然也?
- O" m5 V+ L% f9 u6 m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4 j+ e$ @+ p! O# A5 B( O" @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 n6 J0 l% }' P  r4 e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 v" @5 c# P  r  x. h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2 x' ^8 Z; e% M3 w7 L3 b# N;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6: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5组
6 M5 O/ T3 x- H- x6 s& D. ]( k- B, C4 x: d; k% @8 T* p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 a/ c% I! [  e$ R$ o/ e
螝虿虫蛇弗蠚,攫鸟猛兽弗扣。 2 ]9 I/ p9 V4 p3 ~' Q. N* X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
" _) [! j  Q8 U  g+ M) h终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
7 t6 i. }) I* [( s3 A和曰常,知和曰明。 # {3 ^4 {. z  n, X" r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7 y- ~! o: M5 k# L9 T* F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0 z* u3 H' w6 v' E: E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
; t( P1 z5 Y0 d* @, I' U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7 \$ a; z% Y* ^5 |; O, R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 ~* T- ?4 @& G, h0 s& C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3 t2 w: h  ?) `1 E; g- U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v$ i$ B7 X5 b5 T持而盈之,{不}不若已。
9 G0 R, U* {2 I! |4 k7 q7 o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 R$ F4 F2 v( q1 M( w. P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而)骄。自遗咎也。
# o2 h7 R- ], t; A# z/ u/ S$ V2 g$ ]& v7 F; s4 C& U: ?3 k& s* T
乙本1组 # E! G$ p& q3 a; s, x' _" W7 e
7 l/ {' {: Z7 {% C& T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复,是以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0 o) x9 Z; `, u+ k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 t0 v8 |1 B1 X0 U1 u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 N+ d7 k2 r# [7 u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3 O/ w8 a8 {, v$ ~! a  y" G5 M! V0 b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8 A3 q# F' Z' ?) k! v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   \. @/ \: Q1 N7 X8 z: e" a- D
绝学无忧。唯与诃,相去几何?
! @9 H7 a/ t* s6 q美与丑,相去何若?
4 Y# B7 b+ g8 h: j.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 G8 _0 r4 M, c3 z3 [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 b) f8 _. ~- c' a- M' V  z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5 @1 H0 N( x1 Z9 M9 K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
  p0 i4 e7 k" ?% Z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5 U  u& J2 H5 E2 J4 U' G6 K
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乃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6: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夜里 于 2017-6-29 18:10 编辑
5 [  _" f& Z( N$ ~/ q3 Q3 F$ P
& @. P' r1 R" q5 Z! U9 k' ]; S) F; l+ L乙本2组 9 S  J6 b- v' X2 k- c
上闻道,勤而行于其中。
& O3 a* A& H! |; T( H: w' ]中士闻道,若闻若无。
* Z) {9 \9 u. n, t; R- _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 R% `% C2 C/ e0 {" L* i. Y: \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 ( S1 F0 l8 @  k9 w* z* R( ]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 B2 [/ p7 j9 D
广德若不足,健德若偷,质真若渝。
- Z5 {9 i1 h$ `2 f& p- K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 O0 C; m! W/ R( z5 _道隐无名。 ! A. {- Z$ v& u8 a+ b5 i
( a- h4 i+ P. Z# X
乙本3组
) p' M" k: p  F5 g6 |! P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 % _0 Q! h  C" ?& h6 ^$ x
启其兑,实其事,终身不复。
1 n2 `$ K& e% u+ T" B; e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2 J6 y) K4 D- N- V$ Q
大巧若拙,大赢若诎(qu),大直若屈。 ; a/ v, D  s7 ]. \3 R* v
躁胜凔(cāng,本意为冷,寒),静胜热,清清为天下定。 * U' m. O' ~! v" h$ q2 J( }) ~$ z9 g+ Y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 ; b- e: x$ w' J* F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 ! ?# g; s, w, G
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 ~1 S4 K, @9 C) j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1 d& P1 M4 f3 ^# Q/ `6 [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M, Z, g3 \' i
( B# ?5 k* S( ~8 w1 b0 }. w6 I丙本1组
# L% V  J/ ?2 ]6 i1 H" w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 t) C" M5 a* `- V: h# l5 m+ D
信不足,安有不信。 6 i  h9 O8 t! p- y: j
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 ]$ F4 }  T( c( D/ j" B' a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
( Z* f' e9 I# A& Z4 T
; X. p2 m5 }) ^" V/ F4 F丙本2组
# N; T6 E9 P0 q* @* C9 S4 r4 f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 k$ c0 r) ?, ?" u; v' X
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无味也。
8 ?: I& A; L/ E) K( Z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6 c% i/ {# t7 h. V' \
. n8 e7 ~/ i) w; u! `丙本3组
0 |4 k3 ~3 |- M3 a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 \" X2 t6 M' p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 j+ E  }4 W% I! v/ J
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 \9 p8 N; n# j$ X* G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 ! b* P. X  ]+ W% A( o
故杀人众则以哀悲莅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0 B" R* g! e! E; G6 m
& w5 z& v0 w! q1 M  J
丙本4组
& J2 @+ Q- {& @; s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 P) Q5 L3 h2 S/ Q  {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古无远。
) W! _6 U: D7 h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
( V: {" e4 a7 `: Q  U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之所过。 0 F# _$ q- I: c$ m
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9 P; [! O  ^3 E) F4 D' s  ^" A0 N& @) O6 ?7 v3 K( v
http://www.bamboosilk.org/guodian.htm6 u( ?1 h( U" ?6 |! q! ?

/ T: l, H! w% K8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7: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古的华夏,直接承源宇宙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充满了自由奔放,自在逍遥,是真正绚烂多彩的最美好的时期。0 {+ p, T7 O& {8 l

+ G# r# @8 _7 ?3 w) H老子《道德经》认为礼仪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万恶礼为首。上古华夏最遵从的是自由,最排斥的就是僵化教条的“礼”。天道生人,不是为了给人约束,而是要给人最充分的自由。3 v$ T+ ~' R; j, @1 w
9 c1 u+ c& Q6 i# o; R6 ^
华夏的“夏”是玄关之意,万物通融,自由,通畅。现在的汉服复兴运动被儒教徒有意诱导到一个错误方向并且异化了,他们宣称“有衣冠之美,故称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8 j' e& I5 q" }+ T/ k

. o7 o* c3 o% @2 y' J" H老子作为真正上古华夏文明的承传者,《道德经》:
5 ]3 m# o" B9 K" L6 r" A6 P“大道废,有仁义。”% n) {. ~/ S. G: @3 r1 E! n' t+ A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o0 _' P' G! x$ H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8 @% m' P4 c4 ]; [/ I4 e6 d……9 s6 \7 l+ o0 Z- z  k3 `

/ w  K' Q6 i: z  b$ ?5 _- L用真正《老子》原文与《道德经》相对照,就可以看出重大隐情!
4 K0 S0 a( i5 m! p
# @. p5 p: g/ G7 Z8 l7 Q0 D& v  《老子》原文:
  F& Q0 Y% @: s, B& Y( a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G4 e# S1 U9 J

- X2 \  T/ k. g' S+ k  《道德经》误传成:
: A. t& D3 Y, C8 J0 ~- R. {" Q' M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p( n" t' w% J( L+ {
/ s! u1 O' E$ b  老子本意:守情,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
1 O2 u( g5 x; e; h6 q  被篡改后:守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2 @/ A; d$ |* q, G( P- y0 y
0 B& r& N9 y4 [+ [0 U. \) k( b
  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大道修炼,是守于情中的,归根就是情,情,就是复命,返还本命。# n) ^- _  j: z# L  {+ F4 I
  
$ |1 Z1 A- V) L( J, q1 l" |3 U  @  要在情中修炼,而不是在静中修炼!  Z: V8 j" W: e+ k
  
  U( B/ e  x* {0 k7 _! |  古华夏人最重最喜欢的就是情,后人把“情”都给误读为“静”。! a5 Z0 `3 D# E5 x7 w9 T
  
$ z6 D2 u1 N. Z$ X, d0 t/ o  我们一会就可以详细看到,《老子》被大规模的误读,很多很多意思都完全反了!
/ ]: {6 O) @/ x$ d% c9 l" f6 n  / L' s2 I# p" X. K- L/ i: X$ _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7: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张三丰《无根树》,
- |* h4 _$ C! |6 V1 \) O/ k' {' M8 P6 o; p2 d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
6 e* `& ~! v; P% [  雌鸡卵,难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
8 q) s+ r2 b5 k5 f& m) C& |8 }9 Q0 B  女子无夫为恕女,男子无妻是旷夫。4 i  T" T! B3 L: `# Z# Z
  叹迷途,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
. q% V9 I) V9 |4 [
" G7 ~7 ^/ Z5 j9 z  讲的非常明确了。' ?2 U9 z5 ^, y: F1 S, ]
5 H$ L4 Y% Q1 F- L- `, K
  “静坐孤修气转枯”!!!3 B0 z1 B0 @6 w: P' j- i, T$ V
2 ^! ]! O& _  C" R- k. d
  决不能静修!!!5 Z- D( S" r& R$ p3 r* L  }

  Z- o: b( z3 j$ o1 e0 c  而是要夫妻一起,守情,复命。% q& B; B0 k+ A8 Z' a7 b& ?3 V
    C( |$ Y! O" ^& I, W
  这才是先天大道修炼正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7: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辨证9 b* |0 O) B( v, Q1 o) ~
第十六章(帛bo书第六十章)
' }/ S. b- ?' D8 H$ o7 P- ?. a2 ?2 V0 s, R+ t; Y0 f
【郭店楚墓竹简本】7 p9 A+ z6 b$ h5 ?7 D/ R' T
致虛恒也獸中篤也萬勿方作居以觀復也天道員員各復丌堇) S2 G2 N7 Z5 {) @4 j  K
【马王堆帛书甲本】: [% e/ e. j/ f2 t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各復歸於其□□□﹦是胃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乃公﹦乃王﹦乃天﹦乃道□□□沕身不殆1 ^! c& M# S8 P' k
【马王堆帛书乙本】8 @# `% L+ |, Z0 L# l$ J
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亓復也天物雲﹦各復歸於亓根曰靜﹦是胃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芒﹦作凶知常容﹦乃公﹦乃王□□天﹦乃道﹦乃沒身不殆
: s3 n, H" e( J; T# G! _: `' ^
  q+ N+ ^8 o+ Q【三国王弼本】
+ L. v0 J  X6 S" `4 o- T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0 N# b% `3 ~+ _1 d# Q【辩证本】- V9 d0 D$ o+ A#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a5 Y  g% g7 Z

- ?! s+ W* d/ a% l- r( t; o【注解】2 v' e  r3 T- S' d4 t
致①虚极,守静笃②。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③。1 u( G+ n$ e/ y: s
①致,《说文》云:送诣也。②笃,《广韵》云:厚也。③殆,《说文》云:危也。7 I# S* f* g: x& K) P5 _6 ]3 S1 @
至于空虚之极,保持沉静。万物生长,我借以观察他们(生命)的往复。那些芸芸众生,都再次回归到他们(生命)的起点。回归到起点叫做静,就是生命的循环往复。生命的循环往复是一个规律,懂得规律就是明智。不懂得规律,妄作则凶。懂得规律才能包容,能够包容才能够为公,能够为公才能够为王,能够为王才能够顺天,能够顺天才能够合乎道,合乎道才能够长久,终身都没有危险。
" z6 f! Y( c2 Z* @% e( h
- g1 ^, ^- O; y) W9 o4 J【辨证】
2 Q' m; l. \5 T; B致虚极,守静笃。" R2 @2 [8 W; _: z! j0 C
从王弼本。
3 x5 Q" I/ U+ o* R9 o8 i$ J致,帛书本作,至。
+ B$ t! U4 Z& |) W; q致者,《说文》云:送诣也。3 J# l/ [+ n  ]; X( f5 n; T'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诣,候至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处也。引伸为召致之致。
( Q# @' y8 f: O. L至者,《广韵》云:到也。3 X9 x+ H2 e% b: J
致、至,于此句皆可也,而致之文意犹胜,故从王弼本。7 |) S2 @' f" R/ Q2 c& m- C
笃者,《广韵》云:厚也。8 v- M( @# U  G+ w" I! J
静之笃者,沉静也。! ~  p0 O( E% b  I% Z

$ \8 {2 f/ c( U$ U4 x9 b万物并作,吾以观复。4 w" U4 b( I' I0 I/ O9 t
从王弼本。0 u$ S! I$ m1 E4 g* V5 N! e* D# @% b
并,帛书本作,旁。$ X" d  v7 S! ]
旁,通傍。
$ j* O9 U  j- a. j6 Q并、旁,意近,皆可也。3 w$ s+ M5 ?3 N" E/ q5 q
并容易理解,故从之。
' B  M( L. {: C! `$ b: o
! z2 }5 D5 H+ H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3 c( \$ C6 w" m9 k7 n. @- u从王弼本。
6 y; r* J4 T; q2 W5 c* \* P+ e4 ]6 m5 G8 H! F) y$ Q* d4 A
复命常也,知常明也。( S/ w0 D( v4 X4 i0 U
从帛书本。
; Y) a! a% P  d! u' M8 \& L王弼本作: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 N6 ]7 P7 R( ^/ q意思上稍有出入。
9 h, Y6 F3 ?; _' h6 d, d曰,当译为,叫做。+ a  Z/ Q$ e4 L! u9 D9 ?$ I
也,当译为,是。$ Q7 A* z: G% e3 c2 }1 \% {& c2 Z% `( t7 V
帛书本的用法更准确,故从之。; ]. j+ J+ n$ Y( K7 T2 t
4 W; `" T& U+ G3 L- o# A& s5 _
不知常,妄作,凶。3 x: D: X3 v8 s; H  I
从王弼本。* D) h& @/ {; l  \+ Y  q2 t' L
- j/ z' j% F5 ]! N* \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g. Z/ S9 ]/ _从王弼本。3 ]. s) b0 }/ U$ _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 Z" C  v. K% A
《道德经》中第一次出现王。. p& A0 u5 Y2 x) k+ b- T
孰当为王?6 i6 Z; B6 t; l" T3 q
老子给出了递进的三个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9 11: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夜里 (本回复来自dajia.sssc.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4-30 14:36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