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纸钞为大清通商银行首发国钞。发行时间为大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吉月吉日,面值银叁两。钞票正中印隶书“大清通商银行”,下部印圆体字“叁两”,下部居中印隶书红“叁两”,两旁印小篆朱色阳文“天下宝钞,永远通行”。钞面盖有银库都督、财政总长小篆朱色阳文印章。票面左边印发行日期,右边印有“中国通商银行钞票永远流通”。上部中为竖印大清蟠龙,两旁为宝鼎图案,中印隶书“叁两”。边框为稻穗团花,边框上中央印大写“叁”,边框下中央印阿拉伯数字“3”,以示面值。背面上部为双凤图,中部及下部印有大清通商银行及叁两等英文字样,下部左右图案中亦用英文标明叁两面值。边框上部印有面值“3”,此钞票序号为0000181,规格15.5厘米×10.3厘米,正背面底色黄白色,有浅蓝色菱形网纹,边框花纹蓝色,字样红、黑、蓝色,边角有磨损,中有折痕,表明已正式流通,为民间私人收藏。* b+ H. ^8 J v+ J
3 ^4 x6 w: R K: _+ F 大清通商银行的建立与通商银行首发国钞,据《清史稿》载,都与清代盛宣怀有密切关系。盛宣怀(1844年至1916年),字杏荪,号愚斋,江苏武进人,为淮系洋务派的主要人物,近代著名买办官僚。据《清史稿》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之洞赏其才,荐之,“遂擢四品京堂,督办铁路总公司”,“入觐奏言,筑铁路练兵理财育才互为用,并请开银行”,“称旨补太常寺少卿”(正四品)。据此,盛宣怀官位显赫,深得皇上赏识。他作为四品京堂长官拜见皇上奏言开银行,已得到皇上谕旨。在光绪二十二年成立大清通商银行,并首次发行通商银行国钞,是极有可能的,是符合当时的史实的。
. ^* V- R% l& O+ ^6 L' o* n: _2 V; \" P$ U
据载,中国通商银行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二十六日成立。此光绪二十二年发行的国钞,应是中国开办银行早期大清通商银行发行的,大清通商银行的成立应在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之前。大清通商银行为中国开办银行的早期称谓。中国通商银行是在光绪二十三年成立后的正式定名。此后,冠以北京、上海、天津、保定、烟台、汉口等地名的,则为分行发行的地方钞票。“通商银行成立之初,清政府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光绪二十二年大清通商银行发行的国钞,属银两钞票。为中国最早发行的国有银行国钞。 M- f9 C0 m$ f" j1 K! L; i$ f
6 p) A- C0 L. U4 A6 Y
对此首发国钞,亦有值得研究之处。钞票正面署“大清通商银行”,此属正规表述,表明大清帝国开设的通商银行,为国有银行,纸币为通用国币。右侧署“中国通商银行永远流通”,从字面上看,似乎与票面正中署的银行名称不一致,其实意义相同,正中署银行名,旨在突出“大清帝国”,提高大清在金融领域的威望,“大清帝王”亦即“中国”,“中国”是“大清帝国”的简明表述。
+ n* I4 I& W) `0 a5 E/ |; ~) f: ^) E! o3 G, @2 X+ |) M7 o
再者,票面正中署中文银行名与票背面署英文银行名是一致的,均为大清通商银行,此其一。其二,钞票正面署发行日期为“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吉月吉日”,是否表述不清?在现代的钞票中,湖南沅江县正街符义生号钱庄的私票,票面发行日期亦为“民国七年吉月吉日”。此种日期表述,其原因,一为试行,待皇上御批发行日期,二为不确定的模糊数字,按民间择日神学,表述为“吉月吉日”,更符合清代皇上及官员对钞票发行日期祈福求吉的心态。钞票发行日期“吉月吉日”应属正规表述。
. P# }- f* _9 X( t, G/ k$ k; H# h2 t+ d. M; n1 `" [
此首发国钞,留传100余年,保存至今,是难得的珍稀藏品,对研究现代货币史及清史,都颇具历史价值。
; f6 j/ z, k) n5 L, W4 J' ^! D8 l5 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