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徽州府

天朝贡品:中国犀牛的绝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公元前500年前后黄河以北气候明显变冷开始,该地区的犀牛种群持续南迁。到唐朝时,黄河以北地区已完全不适合犀牛生存,唐贞元年间那头得到最高礼遇的犀牛,白居易诗中描述的生活情形是“驯犀生处南方热,秋天白露冬无雪。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岁严寒月。饮冰卧霰苦蜷局,角骨冻伤鳞甲缩。”《旧唐书· 德宗纪》记载,797年(贞元十二年)冬天,“大雪平地二尺, 竹柏多死”,这头犀牛就冻死在了长安皇宫动物园中。# u4 b8 {) ]! Y1 W0 ?4 @
0 b  l! z% G; B1 R; d! M!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后,唐人放生驯犀一般都要送回原产地去,如东南亚送来的带回东南亚去,渠州(今四川广安一带)送来的也带回原籍放生,而不是就地放生,这正是因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冷,已不再适合犀牛生存。, b) i+ {: z: t  C5 `

: b0 I7 S2 q1 ^! F! j- e  z  到1050年前后,似乎不仅长江流域的气候也开始变冷,冬天连岭南郁林州(今广西兴业县)的犀牛都要“掘地藏身而出鼻”,也就是犀牛在地上挖个坑,把自己整个身体躲进去,仅留个鼻子在外面。
6 e9 r1 |" a  ?9 M3 Z+ x4 U; i! o4 E/ x% o0 p0 y*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栖息地每年压缩500米
; K" x) G( l6 G' s& [, g; n2 k. {5 g  l9 G3 K: E2 W. T$ l/ ~" L
  以犀牛在商周之际的1800千米的北界作一条边,以最西北端屈吴山作原点,由原点向南与云南西南端连一条线、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弧形之间围成的扇形区域,就是中国古代犀牛分布的总面积。6 N" _! G3 k: D  C' T% y
2 F4 T) ?  }: Z) C# u1 Y
  根据这个扇形面积的缩小速度,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振堂教授等人进而提出,三千多年来,中国犀牛栖息地北界线一直在以每年500米的速度向西南移动,直到当代归零,造成这种改变的外力,不仅是气候改变和直接大量捕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人口压力增加,无形之中就一直改变着犀牛栖息地环境。
& y' x2 I8 X( G. o# o5 L5 m3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压力较低时,人口种群的生活地区与犀牛生存地带相间交错分布。犀牛只因直接捕杀而减少。但栖息地与人类交错的野生动物,都会承受一定的人口压力,因为人类数量超过一定范围后,必然焚烧山林、薮泽,开垦丘陵及湖畔,永久性破坏其生存环境,大面积占据其栖息地。”, R" J; m, q2 P8 [
; U2 ~8 n3 g  v, {7 N# h! a1 ^/ o
  犀牛也是如此,在气候与人口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其生存空间遭到永久性破坏后,便出现了地域性灭绝。, J2 P0 {( G5 N8 ]" S
. o  P( X# k3 w
  王振堂研究古文献后得出,古代犀牛在最适生境区内最高密度可达每100平方千米6-7头,但在古代州郡建制的大范围内,只能达到每600平方千米l头。结合犀牛的被捕杀频率,以及犀牛近两年才产一仔的繁殖率,他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犀牛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压力为4人/平方千米。1 ]& N: z$ O/ B' f
: E( ^+ x8 [2 u9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教授还统计分析了唐代34个产、贡犀或ㄨj的州郡,发现其中除连州人口压力为3.17人/平方千米、玉林为3.03人/平方千米外。其他各州皆小于2.90人/平方千米,且有10个州郡人口密度小于1人/平方千米。
# m& ]& ]% C" o6 j" m- t& p  S/ P, N" Y
  400年后的宋代,唐代曾有犀牛生存的各州,除云贵高原外,其他州郡的人口压力皆已在4人/平方千米以上,其中除2个州郡尚偶有犀牛记载外,其他各州已无犀牛生存。5 X, p7 b" U( o3 ~" V. H* e" W1 |

1 ^6 z% I8 s2 \'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到明清时期,中国犀牛已仅在云南省有残存了,此时云南省境内,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压力都在5人/平方千米以上,甚至15人/平方千米,只有普洱府、镇元府、沅江府人口压力低于4人/平方千米,当时尚有犀牛记载的州府,也正是这几个。
9 x8 y# ?* U5 \, q
9 b+ ~+ Y; Q8 Z  这时,种群数量已经极其有限的犀牛,仍遭到持续大规模猎杀,直至种群灭绝:7 g6 E# Q6 d: f) n
! u: W' o0 s3 l  k
  公元1916年,最后一头双角犀被捕杀。
# w7 U: s6 z. `# Q! o
/ I5 ^" h. m0 l; f9 ?6 u  公元1920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被捕杀。
/ l8 O' G& C& e- R" `% h
4 i( E# {) w) E: p  m  公元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被捕杀。
; E' B# C5 v6 [. T( l; H. W9 ?& j' o" ~; ~
  公元1911年后的十余年间,中国被捕杀的犀牛数目总共不足10头。! z1 F6 H* \  x

; L. O) Y; A; I( T1 y9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的犀牛
; {# B4 U( M: ]) k$ |) r3 ^
8 x' a8 A! w' P4 S2 [  与所有灭绝动物一样,在大规模种群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总会有一些隐约踪迹留在人们的传闻中,犀牛也不例外。
% ?5 ?* J- P! [  s/ p. O
5 n# [) }1 b( z9 p  M  Z# \3 Z  1994年,有报告在西藏山南地区目击犀牛,从独角、体形巨大看,似为印度犀。1996年,有报告在西双版纳目击犀牛,据分析很像是爪哇犀。这两个地区,都与目前的犀牛产地印度和缅甸接壤,动物学家们认为,随着环境的改善,犀牛“越境”来中国生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2 @. m$ i  a- R

& q3 V/ X6 y4 V# q% l(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传闻最多,却也最难证实的,是湖南常德石门县壶瓶山犀牛圈一带。1 O" v& h$ C3 n; |9 a
* `1 {# B/ w! G, }$ @
  1974年,一名外来的生产队员到犀牛圈林区采桑葚,遇上一只子,危急之中,密林里冲出一头全身土褐色、模样似猪非猪、似牛非牛、头上长独角的怪兽,吓得子望风而逃,那怪兽也消失在密林深处。  j' g+ p- J( |

+ p) b) ^4 O* y( x#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那以后,湖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犀牛圈林区曾先后多次有人目击类似犀牛的野生动物。据称,当地山民对本地有这种怪兽并不认为稀罕,他们一直把这种动物叫做“犀牛”或者“辟水牛”。, f; Z" `) J2 t: _" O

  Q) q) g1 @2 Q2 ]$ V  1990年,一位老农在犀牛圈山区砍柴,听到一阵低沉的脚步声。随后,从那脚步声来源的林子里钻出来一头全身褐色的似牛怪兽,额头上生一角,体型有黄牛犊那么大。那怪兽没有侵害之举,只是在老农不远处慢慢吃草,然后又消失在另一灌木丛中。) V: G% \* i4 S- X, R0 m7 G

) t! R, }; C" p3 _' O  1993年,该地杜鹃村一支迎亲队伍路经犀牛圈山区时,中午时分在一片靠近水塘的草丛中看到3只似犀牛的动物,据迎亲的新郎倌描述,那些“犀牛”有牛大,但头似猪,一只头上有小角,腿比水牛要粗。# T5 Q5 j1 ~7 k, P3 b

  Q; f; w# {9 C' |: O2 Y2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地林业部门表示,若在壶瓶山地区确有犀牛残存,其种类很可能是俗称“中国双角犀”的苏门答腊犀,这种犀牛在古代曾经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也只有这种带毛的犀牛,才适合已经变成温带气候的壶瓶山区,这种犀牛体形最小,是犀牛家族中的小个子,最高不过1.4米,和目击者称“黄牛犊大小”比较接近。) a/ h+ m3 ^/ b  h0 ]" v
+ {+ L2 C3 g6 ?. z2 H) c
  此外,苏门答腊犀善于泅水,也符合当地山民对“辟水牛”的描写。据分析,近年来当地发现犀牛的目击增加,很可能与最近几年降水丰沛有关,使喜水的苏门答腊犀扩大了活动范围,同时与犀牛圈地区人类活动增加有关。
3 Y2 x4 c0 R, O: c  [0 P; u- V4 Q6 u/ q/ x)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门答腊犀外形也符合目击者所说的“似猪非猪似牛非牛”。事实上,它的脚短、腹部大,的确有点像猪。但它是独角,这与双角的苏门答腊犀又有不同。于是又有人乐观猜想,这会否是未知的犀牛亚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6 15:58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