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810|回复: 31

天朝贡品:中国犀牛的绝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6 11: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 B# \# m! m; h
% y7 j( n9 A2 C3 N0 H0 G6 ^
商代“宰丰骨匕”记事刻辞的拓片。用商王赐予的犀牛骨制成的匕-首,在匕-首上刻字用以记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8 k2 `, y& k0 i1 d1 e; ^5 v

+ e9 Y# @4 A- w+ p1 D: y' c* ?
 ㄨj雕。ㄨj除了药用价值,更多的还是被用来作为装饰物。当然,那是达官显贵专属的奢侈品。在纽约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清朝康熙ㄨj杯竟卖出1850万元的天价。高昂的价格,折射出犀牛最终的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3.jpg 0 U( q0 V5 T, R" y* \2 ?* r
 在众多的古玩中,以玉石骨材为材质,制成犀牛头兽的物件并不罕见,但越接近近代,这种造型就越稀罕。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犀牛减少的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犀牛是一种“活”在诗词、成语、艺术品拍卖会或博物馆中的动物,即使偶尔在动物园遇到,也必以为是舶来的物种。你可以在“心有灵犀一点通”或“犀牛望月”等词句中寻找到它,却永远不会在野外见到它的身影。然而,仅仅在半个世纪前,最后一只犀牛才在中国消失。
# i3 w, v- O( b# E# `$ s7 W  b9 ~) U5 N. {8 E# F5 l  c: W

# R( M* p7 }$ Y% q%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贡品绝唱
7 X9 b& d3 S5 q4 O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6月,滇南耿马土司循例又向朝廷上贡了数量不明的一批ㄨj,这是自1312年(元皇庆元年)至清末近六百年间,滇南土司向中原王朝不间断上贡ㄨj的终结。
9 F' p3 `( x* L5 r) Z+ `) w2 y  此后,滇南犀牛踪迹便只剩下了零星记载:1913年和1934年在思茅靠近西双版纳的地方,各有一头犀牛被捕杀;1924年,时任西双版纳宣慰使刀承恩命其子谏梁率各地土司晋昆明
3 o: C' L6 ~9 V/ t" P
观光,进献ㄨj、ㄨㄚ等物;此后,尽管1930年西双版纳的物产记载中仍有“犀之角” ,但实际上犀牛几乎已不可见。
" j" F  A+ J7 Z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动物专家许再富认为,此前长期被作为贡品大规模捕杀,是导致滇南犀牛种群消亡的主要原因。
9 ?0 H7 E$ u4 U  z( i4 `  滇南自古就是犀牛这种大型热带动物的栖息地,唐宋以前史籍就有记载:“犀出越贼、丽水(今伊洛瓦底江),其人以陷阱取之,亦出犀皮”;《华阳国志》也称“宁州(今云南省华宁县)之西南(有)犀象”。
) b+ {; H- z, c6 R5 A  不过,许再富认为,虽然滇南各部落远在宋代以前就已开始猎捕犀牛并上贡,限于比较原始的捕猎方式及有限的需求量,捕猎强度并不大,因此犀牛一直稀少但始终未至濒危。
1 N  s  J* C4 a) N- y4 d
4 X* z( y' u9 P0 o1 x' G3 ]( v! b
0 s; b) Z1 o, i#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滇南犀牛命运的转折点,或在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征讨八百媳妇国(今泰国清迈)。那以后,“天朝”对滇南各部落征伐、控制大为加强,其中一个具体而显著的变化,就是令滇南各部落乃至今老挝、缅甸、泰国等处的土司频繁上贡,三年一贡或是“五年一小贡,九年一大贡”,贡品多为珍稀动物、金银器皿和其他地方特产,而犀、象则是贡品中的重要类项。
' z  q8 |6 L( _" W5 \3 D3 J( |# ^# ?4 ]%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许再富统计,1312年-1790年间,若按照每次朝贡2-3支ㄨj计算,滇南向“天朝”进献的ㄨj约为46-69支,但实际数量或远远不止:因为文献几乎不载数量,仅1565年1月那一次有明确记载由老挝进献了10支ㄨj。
( o$ i2 J8 |* U1 N. m: ~* J( v- b. Z
  看似捕猎数量并不大,但相对于犀牛极低的繁殖率,却十分惊人:犀牛的怀孕期为400-550天,每次只产1仔,寿命为五十岁左右。有动物学家说,即便外界条件适宜,人类捕杀活动禁止,由于繁殖力所限,野犀的数量也很难较快自然恢复和补充。
: T. u  ^% B; ?; A6 v3 C6 c& w5 L/ j3 q- z* U  J4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兽类专家王应祥教授调查,滇南最后3头犀牛应是分别于1948-1949年在腾冲、1950年在勐海和1957年在江城被捕杀。! G" l" |5 N  F) j$ F
% L. w( i/ r- ~
  北京动物园工作人员曾在1955年至1976年间在西双版纳蹲点狩猎,其间没有见到野犀。而昆明动物园工作人员的调查情况也大体类似。
. O0 z6 \7 c2 S! p- p, c0 u$ r* Q, J. n- ^; K3 \
  滇南是云南犀牛的最后一个分布区,而云南很可能是整个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片犀牛栖息地。因此,犀牛在中国的灭绝时间应是1957年。; g% D! L! l2 X

0 Q1 l7 E8 Z: i4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犀甲军装
/ N  G' e& _3 m9 f, C. ]# M2 l7 ?0 k8 y5 I3 I" V
  鲜为人知的是,在残存于滇南一隅之前,犀牛曾广泛分布于南中国,其分布区甚至跨过黄河,北至太行山东南麓、黄河中游、晋西南及渭河下游等地;向西则抵达鄂西南山地、黔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等处。
% z( R) z+ w5 f! o* q5 R% w
0 [7 i) |: k# O9 W# \) E  安阳殷墟被动物学家们视为古代中国犀牛活动范围的北界,除了曾出土犀牛遗骨,《殷墟文字乙编》第2507片甲骨文卜辞也明确记载殷王曾“焚林而猎”,一次就捕获林中犀牛71 头,以致有学者感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野外遇到犀牛,是很平常的事情,大约相当于今天在田野里遇到兔子。”
* c! N- ]! |* ]0 w/ l) x2 {) T3 z% K( i2 w/ L$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殷墟卜辞,当时被称为“兕”的犀牛,捕杀后主要用途是供人食用。不过,此时的黄河流域,家猪饲养已经渐渐发展。与这种主宰汉族人饭桌数千年的肉类相比,粗粝的犀牛肉显然并不是那么有竞争力。! ?4 b) }6 [" F1 ], F
( N" e9 V, V4 D
  如是,则“焚林而猎”的背后,犀牛还有别的用途。国家博物馆(微博)藏商代“宰丰骨匕”,证实了这个假设。据刀上铭文,这把匕-首应是用殷王赐予的犀牛骨制作而成。* T7 O3 G1 j1 ~

1 K' w# T/ v4 a, D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规模猎杀犀牛更重要的目的,是“殪以为大甲”,即剥下犀牛皮制作盾牌、铠甲——在金属冶炼还无法大规模进行的时代,厚实的犀牛皮是上等的盔甲制作材料。
' s: b  I1 w6 q, L, Y+ O( `& u+ R7 j& q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盔甲需求量大增。《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记载,当时仅吴王夫差就有十万三千名身穿犀牛皮甲的勇士,这一数字或有夸张,但即便这个数字缩到十分之一,对犀牛皮的需求仍然是十分惊人。当时对犀牛种群的大量猎杀,由此可见侧影。- o% N+ ]5 ~) t; b' `

+ ~- L5 I( ?& q; Q# r+ 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事犀甲制作的工匠,称为“函人”。时人有“吴戈犀甲”之语,是精锐兵器的代称,说的是雄踞江浙的吴国,出产最好的犀甲与精良的戈。“吴戈犀甲”在后世的诸多诗词中也被反复引用: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绿沉枪利雪峰尖,犀甲军装称紫髯。% `1 L/ L/ C- p

% x3 j  ?# i7 o-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ㄨj之厄
; D$ c. ]. z7 _. G5 \( ]
$ G; H( w: z, r; [; L* {; b' F  剥皮制甲之外,ㄨj也为当时中原各国贵族所钟爱,《考工记》记载,当时的上层人士中流行“以兕角为觥”,也就是拿ㄨj做成盛酒器。
; E2 b) w5 b) N' l' P' l& t/ i2 g' S8 j. h, H2 g' I9 F1 H6 f
  张超俊先生在其《活在中国历史中的犀牛》一文中说,原始先民最早的饮酒器皿多取自动物的角,但较之羊角、牛角,显然ㄨj色泽更佳,因此先民在使用羊角、牛角、鹿角的同时,不仅不会放弃ㄨj的使用,还可能利用得更多。0 x4 E1 W/ i$ _8 i+ K1 H  [& i" m0 }
3 F$ d) X2 l$ _!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体形巨大如犀牛者,一个个体也仅有一只或两只ㄨj,而猎获犀牛又殊为不易。因此,与犀牛皮或犀牛骨相比,实际上生长于犀牛颜面鼻骨部的ㄨj更为重要:它比ㄨㄚ还要稀有。即便是在黄河以北犀牛较多的殷商时代,犀牛也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的物品,人们将其与夜光璧、夜明珠等相提并论。《韩诗外传》中就有使者将 “ㄨj”当做珍贵贡品献给纣王的记载。战国时期,楚王为交好秦王,特派遣使者架百乘之车带去礼物,其中就有夜光璧和ㄨj。
# G" t9 O3 R/ b" d: S; K  f7 w9 M
- }3 Y: R/ F/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随葬明器木ㄨj模型,即已暗示着汉朝时ㄨj的奇缺和珍贵,不得已才用模型代替ㄨj——即便不做成酒杯,ㄨj也是炫耀财富的器物。
2 \, q& U  G  e' X
1 d2 ~* [- ~5 T- u( l  ㄨj更是一味珍贵的传统中药,与鹿茸、麝香、羊角一直并称为中国四大动物名药,其功能为清热解毒、定惊止血。ㄨj还以颜色、花纹定品级,分成文犀、通犀、夜明犀、粟眼犀及能解蛊毒的蛊毒犀等多种。
, K( |# d0 P* @7 |( X; F9 e8 P" V) k4 z6 j! k& U  j(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记载“ㄨj,味苦寒,主百毒虫蛀……久服轻身”。1960年代的上海药材市场上,ㄨj每两(16两制)300元(合每千克9600元),冬虫夏草每千克57.6元,两者相差165倍;北京同仁堂1993年前生产、ㄨj含量为总质量九分之一的ㄨj,在2005年炒至每丸5000元,同类产品不含ㄨj的只能卖到160元至350元。
) \$ {( n' s, q& s5 C4 \4 X) k. f* O: J: O6 K( W- i
  不过现代医学对此并不认同:ㄨj属角质类,为毛发类物质的衍生物,以满复合的碳酸钙链为框架形成紧密的分子组合,在生物蛋白中属不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惰性有机化合物,几乎无法为人体吸收,故实际药用价值不高,药用范围狭窄。
* _0 J( h( y' U; [( j/ D
, Z$ k0 Z3 A' I& b; L"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ㄨj杯之珍贵,只有有权、有财的人才能享用。与药性相比, 这种由于珍稀而带给拥有者的满足感或许更重要。”这直接导致,即便在战国以后金属冶炼已经大规模推广、铁甲取代了犀甲后,犀牛依然无法摆脱被大规模捕杀的厄运。
7 h' n2 h* o/ I  ]7 ]( X# n& K5 F
' Z" }  m0 H: g% p# q  g( y1 {% Q  在当代,由于收藏不断升温,ㄨj制品拍卖行情仍一路飙升,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到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只明代ㄨj酒杯已经突破千万元大关。而当代国际黑市中,好的ㄨj,每公斤价值5万美元;完好带角的犀牛头,一颗高达100万美元。! j$ T* e- a: b1 P6 j1 O' {
+ Q7 w& I$ o! `( ]0 @"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1: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冻死的国宝# g: a8 ~2 R- t% b+ k

) X  u: t5 Q5 \  中原大规模的猎犀,到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就已成为绝响。已经去世的珍稀动物研究专家何业恒教授生前研究发现,六七千年间,犀牛栖息地一直往南移,春秋时期还广泛分布于大半个中国。
  A; r$ B1 }; [* _+ @& \: ]; B% f( A0 a# a
  何业恒曾著文指出,殷商时期犀牛所能到达的北界,或还在殷墟之北的内蒙古乌海一带,经六盘山往东,过子午岭、中条山、太行山,直至泰山北侧,长达一千八百多公里。春秋时期的北界,则已缩减到了渭南山地、汉水上游、淮河流域直至长江下游;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中原就已经没有犀牛了。5 C4 X" h+ i3 {" t$ y3 n8 P. q
4 p3 Y, `' N5 Z; Y( y, J% u6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犀牛分布北界则是青海西宁至福建漳州一线,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等西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等,那时犀牛已经“仅仅生活在温暖的南方部分地区”,因在中原难得一见,以至于唐人在云南地方及民族史著作《蛮书校注》里提到茫蛮部落(傣族先人)用陷阱捕犀、用犀牛皮制盔甲的情景时,大感惊讶,似乎是闻所未闻的稀奇事。
7 Q. k1 k; W. T
! Q; P2 A/ \) U6 Y2 S  实际上,两晋以后,有关犀牛的文物——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献陵石犀不计),几乎成为绝响。后来明朝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犀牛画走了样,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更是画得莫名其妙。" S9 Y6 _8 u/ ~$ G5 _6 X
+ |! G6 F3 `8 A: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2: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以后,犀牛栖息地继续南移。唐代湖南、贵州、湖北、四川交界处,原本有十五个州郡出产犀牛,是重要的犀牛栖息地,这时已经只剩一两个州郡还有犀牛了,此后犀牛栖息地继续缩减到只剩温暖湿润的岭南两广地区和云南。. i. k; {* h" i, g! q5 G
$ w% Y+ q2 g- V% C, E0 N
  此后犀牛栖息地缩减速度,甚至超过了习性相近的另一种大型温带食草动物亚洲象。但历史上野犀分布的地区,曾较野象更为广大。个中原因,除了人类持续大规模的猎杀外,何业恒与人合著的《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一文指出,气候逐渐变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犀牛是一种喜欢温暖气候的热带、亚热带动物。  t9 n& X2 P) I1 h6 X

) K2 v* H( m. w( P( Y8 P3 a2 f" M)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6 16:43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