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工识玉 [好文共赏]
$ E2 ^% Y' V+ H% c& q" L0 M ! b" i. \, n+ b1 u8 v
6 j4 D' R1 a Z" c5 b
7 F- w9 ~1 P1 F* ^
8 [0 i/ J" N+ F" g# W6 K3 p9 K% e) Z1 Q6 Q0 y8 O% `- ?0 k
中国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红山文化,那时已经发现有玉龙玉盖等玉雕品。当时人们还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锐石打凿、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人们采集或硬度大的岩石制成"解玉砂"用来琢玉,利用绳线、兽牙、木杆、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进行钻、锯、磨、使玉材成形,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转动的砣轮加工玉是一大进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用手拉弓弦(后用脚蹬)使砣轮转动,砣轮用石材制成,做成不同的砣头配合解玉砂进行琢玉。 " S* y3 u. L7 [' f# P' d
商代有了铜,铜制铊轮强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损,做出的沟线浅而宽,断面多呈半圆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铁,铁铊坚硬,能够做得薄而锐,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细细的线条,深深的沟。砣轮改用铜、铁制造后,铁铊一直使用到民国初期。民国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铁铊解玉砂琢玉的作坊,这种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称为老工。80年代后几乎全部使用高速电动机具和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磨具砣。这样,现代玉器加工,电动工具和砂轮磨砣便成了一统天下,这就是新工。
0 @4 E( E$ A) \, S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判断老工新工就是从这里入手。
6 N% S) t' W8 R8 k! N0 y) v0 G1 v
+ E& o/ p3 p% _! V; b7 P: e5 Y& H2 |9 Q. ~; E
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但老工介质细,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 . k8 b* g: T3 ]8 M# e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 }: q z4 v0 g0 B) t$ i' a; l' M3 Q. a3 C; F7 H, c( _ h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 c- Q" Q5 D. _4 l, D
1、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铊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长的道道。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成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是老是新。 0 b+ G5 _1 n6 n! y+ ~* \# ?" l
2、钻孔:老工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状,如果砂粒粗会有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孔径规矩笔直。 $ ^: |2 l; P1 u$ O4 W
3、开窗: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钢丝线锯,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锯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这样新工在窗口内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于窗口,与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夹角,窗口的边口不锐利。
, j# L! w5 [ B, w- y7 d! S) { 4、成洞:老工制作两面不透的洞时,是用解玉砂和顶铊慢慢磨(压)出来的。由于切削量大,往往选用的砂浆砂粒粗,于是在洞的内壁上,会留下粗粗的磨砂现象。新工也是用顶砣,只不过这个顶砣可以直接磨玉,于是会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状磨痕。 ; e6 v: n6 d" m: D, t; D6 ?. a
5、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出来的内膛成锥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3 ^# W# n2 d2 o4 S0 L 6、压地: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细工用机器与工具操作,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 w* C* O) x2 g1 d# X0 h 7、抛光:老工抛光均匀,柔光柔润可爱,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见到磨痕。老工未抛光处和抛光处的反差小,这是因为解玉砂比金刚砂软,而且混有其他杂质,加工后留下的糙面比较光滑,虽未抛光但与抛光面相比反差不大。新工抛光急成,特别是粗工,工件上的弯曲弧度时有过渡不匀,边边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见到抛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抛光处与抛光处的反差大。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有过度磨光(损)现象。0 |( R6 j, V) _; B
8、圆雕:在雕刻弧面圆面时,老工细腻无过度磨损,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圆弧不圆滑,会有棱起的现象。 2 a, {' \6 E' H$ @
9、粗沟: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等粗糙现象,边坡有磨痕。 " }# a$ r; Z3 l7 e
以上9点不是每件玉器都会全有,有些特征表现也会不够典型。但综合观察,这项不清那项清,是老工还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断了。
% y- J- c! I" g2 U7 e( x$ {& v3 g 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过来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征,那不一定是现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过沁,甚至编出一个刚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 ^- J1 Y1 D4 Y! ^& E, r2 H" [0 ^0 V% Y7 R5 a: G8 Z3 @) T
0 A# R" ?8 v( K- P. z. p3 V 以下来谈谈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6 t9 x; S9 m7 k) O% ^6 \
老玉新工有三种情况,一是老玉补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纹饰。二是老玉改制,如将断壁改作玉璜。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残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冲牙之类。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玉件的身价,想谋个好价。但老玉新工会有很多蜘丝马迹,除上述9种之外,首先是破坏了老玉的皮壳。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远之后,其表面会有一层蜡状、石灰状的皮壳,如果施以新工,那末新工之下玉质表面光泽与质感。就会不同于原来的表面光泽与质感。老玉新工还会破坏原来老玉的沁色、沁纹,使之断开,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个特征。改制的老玉露出皮壳之下的玉质,也不同于透过皮壳看到的老玉的颜色,这是因为受沁的皮壳被磨去,沁色就变为空中楼阁,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从哪里沁入的“大门”。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8 A x% g g% t* e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制作。因为世间有一些石材和边玉具有自然花纹条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钙化,有人就利用这些石材来仿造老玉器。为了在做工上不露马脚,有的开窗口也用手锯拉出来,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别细密的金刚砂砣,减少转速细心勾线,不让线条出现崩口……等。做好之后还要人造皮壳、灰皮、假沁、土咬种种花头,包装出笼骗人骗钱。新玉老工除了认玉之外,在钻孔、线条沟底、开窗时首先钻下的钻孔(就算线锯锯完,仍然会留下残剩的半个钻孔)、沿底死角、膛内形状等处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迹,从而识破伎俩。 @* `# C" H6 [ p* _
$ k1 d: L* ^/ r
. n q$ W; D" b2 U7 ?- ] 现在据报道,新工有了新的发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动雕刻、喷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们认识了老工,那么别的什么加工方法都不会与老工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古人与现代人在审美观点、文饰与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设备的差别都不可能相同,因此制作出来的器件在神韵、气质上必然不会一样,在做工和工艺处理上也会有所差别。尽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饰,只要我们多看多想细心留神,总会查出端倪看出破绽,避免上当。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现代新工由于设备、工具、磨料都会比古时先进,精心制作的玉器完全可能超过陆子刚!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和现代工艺去创造当代崭新的玉器艺术,是我们共同赞成和希望见到的!
' [; ]$ G' z- K2 _% C) n- i( E/ c
% r# A# [* C+ h1 Q' Q4 z% i0 i ^& V
& N9 O# g7 r( ` {" w4 x1 e# l
! c, D. h7 T3 L: G- L/ S玉器鉴定学习笔记(向宏艾)
! z, F& [$ G) B, T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8 O0 m2 u' F2 }- m) f; P4 J" Y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由于原始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
. a: Y( X) Y3 ?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j, U' b8 x; f2 C- b0 V6 _( u5 n
3 B0 h. q1 s* N7 K' E3 E* D7 k, o6 i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制艺较粗糙。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 }1 @7 _0 m8 a( R% V# |# a+ Y
: P" e7 |5 B: {& @, X8 }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 G6 @$ `1 R6 O+ q) U
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片状玉
3 }6 I4 A* [) s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5 v, i5 x/ S0 M/ E9 o# ^' S) {' n西周玉器
! k+ q' x# c$ P; Q西周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基本是商代后期的延续。! i2 f5 x# I/ U" Q9 u" @+ a
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有礼器、装饰艺术品和一些实用器、丧葬用品等,
3 t8 x0 c1 T; O7 c; y$ U装饰品特别是玉佩饰极为发达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纹饰主要有风鸟纹、云纹、谷纹等,一般均无通体纹饰,饱满和谐,不留空间。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玉器线条遒劲,钻
: `9 @! `- R5 u2 z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运用得极为普遍。玉质优良,做工精致。
) I1 N9 b3 A. L7 Y- c4 V, H/ z3 U: C, N- \1 ?* H t- c& @; U
汉代玉器
' G/ c0 J% k+ u h" p# v5 d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
0 o$ I1 Z* O1 \; s6 \( O5 a- `,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
1 o( H& n# v" i. l7 s: k% i4 u螭虎纹8 W9 a' M: h% L8 G
、谷纹、蒲纹等。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线条的构图准确,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上,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还有刻
6 }) z! [% t9 r& _4 E划简练,勾勒神韵的“汉八刀”琢玉风络,是极具汉代特色的雕琢技法
! {* ~( ?+ n- {4 e& ]: r唐代玉器?唐代玉器与前代玉器在风格上迥然不同,大量的写实花、鸟、虫、鱼造型和纹饰的出现
4 j; T% _9 H# D3 `. n是其显著特点,常见的有折枝花卉、葵花、云朵纹、人物鸟兽等。琢工颇为精细,充满生活
! H) B: B0 d) n, T: `气息和勃勃生机。在雕琢中常采用一种似凸实凹的表现手法,获得相当成功的立体效果。8 U3 f! Y- I O) u* ?! o% {* {/ v
) i5 v5 w# M4 K
宋、辽、金、元玉器宋、辽、金、元玉器将唐代玉器进一步推向深入,出现了大量的写实的花卉、虫鸟、虎鹿山林、龙凤呈祥图案,在形神兼得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镂雕手法: I/ G t( r7 P h9 Q7 ]
在6 M% Q( X+ \2 y' D% [
这一时期运用得极为普遍,并出现一些形态逼真的仿古玉。这一时期玉雕题材大多9 E' z5 |- r0 n6 _3 m
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达到了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H, C1 r) m0 k* M4 [ x; {! N. {+ d3 R2 |
明代玉器明代玉器质料优良,器形方正规矩,雕琢细致,线条流畅。出现以谐意美、吉、瑞的新型图案,构图罗列散漫,不拘一格。许多玉器图案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追求高雅
$ W: X( T1 P, a- G的情趣,往往镌刻有名人款识。北方的玉器,一般粗犷,次要部位不求甚精;南方苏杭一带
7 _5 K3 l$ t/ G( w' `7 d% A则追求工艺精巧,玲珑剔透。
" C: U$ @# D. A5 F4 d" Z0 B
3 a* B7 T% k: C$ N清代玉器清代玉雕空前繁荣,玉器种类、数量繁多。造型极为规整,方、圆、弧、折的雕琢一丝不苟。底子平,线条直。尖如锋锐,圆似满月,棱角分明。器表抛光细致,多呈油脂或蜡状光 | 7 ?/ B7 q! p% x1 w* `9 r7 y
- x! E' |/ h4 `+ R
3 q3 e2 e* M. a古玉器表面残留的磨制痕迹' H; v) |, e8 ?2 L% I2 h( G! _" Q: v3 P
古玉器的琢玉过程因工具和技艺落后,而总体表现为费劲和低效,再加上其久经风霜,其残留的痕迹显得古老而陈旧,其主要特征如下:- E! i$ j% H& {; R0 f3 z
(1)表面虽光滑,但因长期把玩或埋藏,局部由于磨损或侵蚀而显得略有些“自然的小凸凹
( T8 J8 M+ _2 a! a# k( @3 ]+ E7 t+ y1 Y! T _
(2)古玉器的大的圆弧面较圆滑,一般不出现“小平面”;
$ u3 G f7 i2 i3 r6 u' N) m(3)表面残留的磨痕不甚平行,粗细不匀,深浅不一;
, o8 }6 {" h) f% R/ Q% R(4)阴纹线斜槽中残留磨痕的走向一般与线、槽壁的走向垂直;
0 @, J9 ]- G P* i3 o(5)镂空透雕的孔壁中,往往残留锯搜痕迹,其走向总是顺着孔壁的走向,并常会出现细窄的通花孔壁,这一特征在现代快捷玉器加工中是很少出现的;
* b; g! P1 \" ^: Q5 G W. }( P7 g
(6)古玉器凸出部位明显比凹进去部位磨损大,而且亮度好;7 }* u$ p; x! O% s r8 b
(7)古玉器上残留的磨痕为暗灰色,有油脂感和陈旧感。
) E X, s. P4 z9 k; d(8)钻眼的孔壁除了两端孔径不一致外,还在孔壁中见有来回锥磨的痕迹 各个时期的一些具体特征, Q+ S; z% z! m
唐
2 `! A( z% y% i) K阴刻线细、密、匀、短、平行、精美,平行短阴线是唐的典型风格。- T& a9 x+ C7 {3 c% f
动物两两相对,双翅尖、小、翘,昂首,翅短而宽,上翘。
9 Z% X- w7 D1 L- x4 L花朵式长尾云纹为唐所创。* R6 U f- ?5 p7 x2 u4 Y( [- G
鹤双目小圆坑和阴刻三角形,或不饰眼。
& Y; G' i8 T+ h# i# _" h; g珠纹始于汉,唐尤盛,受西域影响。$ i! s+ M- R' s2 |7 X6 i6 f
孔崔写实最早见于唐。( J4 E) b" C: B
牡丹纹最早出现于唐代。/ t! X4 ^( Q0 J0 ~0 R" P9 R; u
多辨朵云和鸟翅下有锯齿纹为唐晚期和宋的特点。3 i. B" [; t. Y; T
汉以前少有花鸟题材,唐开始增多。4 O/ A2 O( l, R) X5 \* R
汉以前的凤非常夸张,表现威严和神秘,唐追求美感,接近于实物。
$ L& A* z( ?! _, e; E+ M; H- ^# E; {绳带上随形的阴刻细线为唐特有。
/ @; r1 f4 v2 U' ?* ~唐代马造型温顺。
* U. |! }& n- [& h6 t* s# _) z玉狮最早见于唐代。! E- c$ S: x4 {) `) s* K
凤与牡丹合雕一器始于唐。
* i( X6 t1 k) u$ H! k5 R! ^/ h玉梳唐以前无纹饰或饰夔凤和兽面纹,唐多见花鸟纹,唐以前粗、长,唐细、密, 叶脉双线,鱼刺形,唐代叶脉有点距离,宋代连在一起) {: h& v7 N+ Y3 ], B1 z
玉飞天最早传世于唐,披带,托云,持花宝,细眼,三再鼻,一字状咀,花结。; J9 F9 E5 H9 N( q; ^' j% ?
唐代玉板较厚。
7 Z- U$ _; x7 n玉象题材汉代以前罕见,唐代复见,反映唐代训象常见。
5 t8 r& ?4 u0 T6 E5 k" r连花纹魏晋南北朝就兴起,唐代尤盛。/ n" L w7 I; v/ Q2 P( ]( T. H
连花始见于唐,佛教题材。
1 g* w% v1 X) h7 W, Z1 z8 I3 U- I火球纹始见于唐! d6 Q+ k S; [( \ z3 L! t
玉带版厚, 五毫米以上! U* A& V# u% q% B" x8 C
玉质温润,造型丰满是唐代时代风格$ O. b' n: P9 ^0 ^- O
突显造型的随意镂空是唐的重要特征
2 N: Q( j" M0 W0 M7 {凤鸟尾部高耸, 雕作如意云朵形状, 在飞天、云龙等图案中多见& P9 O4 d# c) |; C, W$ x& ~8 c
长平行线是唐典型纹饰, 见于风翅等
0 I# A" E4 m* P* A' ~) p( k/ n龙头较长,头上有毛发,丹凤眼,口大张, 咀角超过眼角, 是唐代龙纹断代标准之一
. T: |/ p; }0 o M/ L3 @龙身似蛇形,四肢粗壮似兽形, 是唐代开始出现的
6 T( {6 ?1 @ c! r& c% ]龙腿作蹬踏行走状, 肌肉丰满,关节处有撮三角形腿毛飘拂,足较大, 三爪,爪尖锋锐, 为断代标准( |; r/ ?: L+ c0 e* [; ~
唐代飞天半卧式,椭圆形脸,头顶挽高髻,身体修长,身着贴身衣裳,衣褶简单,肩披飘带,体态轻盈,面目慈祥,飞天浮于如意式朵云纹上,以透雕结合阴刻技法,造型流畅,优美生动0 `* U, Z- y2 A+ @$ p
辽金宋
8 a Q1 p1 J2 z$ M5 `多采用镂雕,花、叶大,间隙小,结构简练。% ?* ]; ~( W* r' N& T4 H* W
鱼跳跃型,头尾均朝上,阴刻线明朗不乱,圆眼、圆坑眼。
4 @/ `3 N" Q% }+ l, U% R9 N鱼与连蓬、荷花复合始于宋。; P8 r% s( U9 `5 x/ u2 Y
宋代孔雀流行方式,鳞片状,圆孔,花枝疏朗且花大,叶小,枝长而细。2 ?. z3 \8 n% i, X
镂雕花形玉片宋较流行,1无边框,2去小留多,3平面性较强。
: A, N) e% g3 ]/ O+ Q双鹤玉佩流行。1 P$ i/ T" o. p1 y
秋山春水,辽金常以大叶柞树为饰,宋则以针叶树为背景。, k. L$ D4 D/ W2 @
王器上留皮是宋元间的特点。
+ |# U8 f O8 {2 Q/ u唐宋以后凤纹盛行,最早出现于商代。
! { p2 z6 _0 b9 w鱼短尾分叉,向上,向下外翻,尾上细长阴刻线,翅短、宽、齿状。
% B" z' [7 A' A; Q自唐以后,龙的主体特征是马首、蛇身、鹿角、鹰爪,直至明清8 l% p/ i8 Y$ A% w5 ~
宋代玉龙无明、清时的鳞片,也没有那种凶猛的神态,身体更近似于蛇,四肢粗壮,腿关节处有毛,龙头较长,头上有毛发,龙口大张,口角大致与眼角等齐,神态安祥,与宋代尚理的时尚有关。
. W/ A2 z# v! h* c' \- l$ L9 G, B龙纹上唇厚旦翘,
! s7 L' \) L( r4 J- d: E有独角,* R- Z: n8 Q& ~- @9 ?8 D
张口吐舌,
: q6 {2 y5 [( R! L# o/ z/ p o毛发后披,鳞纹,身上有云气纹、火焰纹,
6 G% j w! [8 H7 |凶猛。咀角不超过眼角,
* f2 h2 d! _' I2 K6 D朵云与唐代不同,有叉且卷,带小齿,唐三角形眼。
1 \) w) q6 z6 j% \3 s卷草纹从连云纹演变而来。
# J( N0 f8 {- G) U0 T) S- l宋代带板花纹、龙纹多,; j! i4 p5 v5 h* O# l t2 s
为镂雕。
; O. O$ N! P" X! r/ C宋代多用米字纹。9 e7 \1 V4 L' L g: _$ u" T! w8 p
辽金元逐步向多层次发展,
$ j9 o; G- @, z# i6 B利用皮色最有特色
3 k7 W- m9 ]# O+ J童子头大、足小,+ F3 R4 e- }6 M' L
以及饰粗短阴纹,
+ D7 }; ]9 s, I% v八字眉,3 c4 q0 R9 M, G( ^
直鼻,小口,心形发,
* w: M$ V5 s& b `" f2 b为宋早期标准纹饰- U( K n" M4 Y- }/ t# |, f
宋青玉占有相当数量,青中泛灰,
3 }. T% N* }% \- s3 X3 X泛绿
) ?2 w1 G( h5 r5 F2 e鹅制玉西周至唐少见,宋元复出现& a2 d8 ]7 c( _% }
唐彷战国宋彷汉3 V4 W3 G/ ^3 {$ U K( R5 }
汉以前难见鹿纹,; W: N( K% z2 f5 M
唐出现,宋、辽、金大量出现
+ A @: G! V7 [7 x x- A, p1 e) g宋代始玉制器皿由圆、瓜果、花型等演变为多角型1 r) o( I1 b D4 V+ h# I& {
宋早期龙纹多光素且带火焰纹,
7 P- v, J' ^+ b% B6 l元代龙身饰鳞纹% F6 N2 T) T. K$ m) u; d6 E
朵云、水波、升龙、墙格纹锦地为宋代典型风格
: F9 l" a k! J带有网格的龙纹定到金代! X; {* w% _% ]0 O( t0 j4 W$ R% j
宋代的荷叶不是举,象背
$ A5 Y& i E# k$ |镂空处为圆浑的三再形和半月形为辽代玉雕特征" B: h8 l# b6 g3 A7 `" q4 u
龙头较长,额部大,眉毛较重,五官集中于头的下部,浓发后飘,龙首分腹部透雕图案的距离较远,腹呈琵琶形、方桥钮,是元代玉带钩形制
1 d7 [% I% d5 p: O5 e: ]镂空处保留加工时程钻痕迹,宋元特征 |
6 [: U4 @. |' i. P4 [) ~
7 B4 A5 m: z6 u* Y4 A元
- f. H) r6 u1 C宋元鱼三种:一种无鳞长身,6 _$ Z+ ~* V& x* d7 `4 H, E6 }9 Z
身宽长, 眼小圆坑,腮部一短阴线;一种为有鳞,身饰阴刻直线组成的网格纹为鳞,尾伸向身后,4 p3 _; x6 E9 L4 ?0 W
动感强;再一种为无鳞短身,, p: @5 j9 e* G) ]$ N% O
宽身,
6 c9 Y3 k/ X# }& ]4 d: L尾部窄,身测有一道水平方向的阴刻线
j3 f; b9 n' @6 ?狮始于唐,宋元时增多
, w! s) v' ~+ J+ I' |# @宋元常见龙穿行于花草树木,
, X' p7 J# X! }9 G4 P6 d1 M/ H元代行转云间、花间较多,细颈、长头、鳞纹、爪上部有粗短的带状纹
2 t& u3 x" @' ?5 D) J- r元早期龙三爪和躯体光素的多,
, u( E' E( u* _7 o( ^: _中晚期以后饰鳞纹、五爪的多。龙大眼、粗唇、上唇长且翘,一绺二绺三绺长发后飘
/ B$ [/ ~ @9 ^8 r" L2 V9 J- ?7 `元代龙纹前右爪握宝珠& D. j) }5 j9 ?& @
元代嵌饰以委角、圆角或椭圆形的居多& a* r" O( v' g! u8 n
凤穿花纹玉壁始于元
0 q8 N; z$ G: Z, U. u) f! d8 B6 N元螭长发细身,
' R9 I2 |: f$ b" V- ~大头有须,5 V- r+ _3 f7 [* ~4 Q
多口含灵芝& O" [; c% @& ]4 R+ n) s. N- I
海水纹变化% ~- A6 z# p' k% J
狮纹,剔地阳纹高凸,: V0 N4 k1 n% H" ?% O! S
头颈部似深刀切断,粗看紧压在眼上,圆眼突出,& }# j8 Z0 b4 r9 Y! W5 j3 \
凶猛
) J% @" T, z6 [! K元代二品以上可系玉带,文官禽鸟纹,# g7 N% g0 S! c, J4 ~
武官系兽纹,! T! V( l$ l/ G* B" j
狮纹为一品专用4 S+ K: j; f$ W
龙三束发,2 n% g j z0 b. L4 ^. G8 I
长双角,粗眉上卷,! X; ^) h; j8 @3 v1 N7 c
宽鼻梁凸起,为元特点
6 z% _9 P1 f% ]1 }; x4 X' u童子头发两面分,& W5 [4 A) A* ?6 U$ ^& p: H
圆凸眼中间阴刻线! r9 |% h8 i0 J% z5 o" F% X, b
元代人纹特点:橄榄形帽,长袍,腰间束带,* p8 r( ]6 h! ]
圆形眼,/ ?* Z, b7 Y& x* O2 N; a3 M4 {
高鼻梁,
8 l, b: i# M! D短须' }: L5 ]% A0 S5 w4 `; p" k& l, v
元代螭虎纹与汉比造型较灵活,
8 d' F( Q. h8 c- e( U0 e头窄长,! Z* u& r% q. m1 J1 x' w+ c1 L
五官集于脸下部,5 c- H/ r, ]" U3 X
眉、眼、鼻占整个脸三分之一,多不见咀) W1 y2 P$ Q' |3 I* h
抛光较亮,! H0 G/ f4 @9 b& Z3 i/ {- |
刀法粗犷有力,
/ X+ Y' f$ Y8 w" r# G# i8 P# U可见刀钻痕, G% M; j- e% a; P3 e( T* C
叶纹的中部往往挖得很深) C( u" q7 C9 b* m8 B
带翅的兽一般定在元代
# o- c3 f$ A# c. N4 v+ Z1 Q元代的狮子以狗为原型 ~! R. Z# j. R2 j1 o& _( n
帽顶是元代官帽上的装饰品,至明代由于服饰体制改变,改作炉顶使用。! G9 S3 W; x9 R z
明
y, ?! Z8 d) h. u p' o玉管笔明最早见+ C2 K9 w* M) F: m& j, \& I
异兽大眼圆睁,粗宽眉,7 a1 Z( \" I6 y, w5 ]
双角,卷手,长发后披,
/ v0 Z8 X! p( {- v4 k7 z后肢火焰纹
3 L u7 E5 D- z# S5 v: r7 [& P1 e- k( n陈设玉起于唐,' f5 z8 v. s1 l" p2 @
盛于明清
, Y2 P9 Q* f; |& \7 G4 h9 f; N组合佩明晚期时兴
( F0 t+ M/ z E鹤在明代为一品文官
" y+ y* }( s% V/ ?9 Q( @5 n6 s2 }明万厉龙向前探须,正面猪形鼻,6 h1 [1 `' ~; ~$ Z+ S; u* A
细身,2 e" N/ [2 Y6 a
轮型爪
0 l+ C7 ]7 R8 g" V麒麟纹自汉代就有,明清时兴,
: M& m( ?5 T& `2 k8 P% x表示一品武官
! l0 R9 n4 h0 Q) [仿古玉在宋代已出现,明更盛行,
& i1 I. t" Q6 m i0 }5 g* B, P% D: f与汉代以前的青铜器接近,明晚期纹饰丰富7 d$ C `( x# k5 @" V% O
明代凤鸟代表皇后' |) S1 k _) k) D. z- d
明早期借花鸟来寓意吉祥,
0 H$ h$ k, w5 ~; O' H晚期道教盛,以长寿为中心内容
0 d$ U- }5 \/ d( O, V, z- J荔枝纹各不相同* B' f: i" C T1 M4 ^
叶脉纹凸出,阴刻同存% S9 m' `" I7 B' } d2 {
玉觚始于明代
- R: n" @6 m! h7 k: Z: r明中晚期岁寒三友方泛流行,八仙大鼻
6 E- Y0 e- d A9 X明不注重玉的材料, 早期用玉好, 量少, 中晚期青玉多,偏暗
8 \" X8 A/ B w7 d执壶受瓷器紫沙影响9 b4 [: @# q \7 o7 k4 O
明代吉祥图案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 O% H/ `; R. n$ g- F羲之爱鹅,大白醉酒
- S! K1 n6 t R/ z寿星、鹿常用题材5 i4 O" b! x$ h" o
观音玉作见于明
: B" r7 A* X1 S( t从明中期开始, 纹饰逐渐向繁琐化方向转化4 ]( Y) d' b F1 e
明晚期子冈牌上边夔龙纹薄,象剪纸贴上去的, O+ |8 }3 K0 U5 m I
明代龙钩头方,清代就不方了
2 b1 G( Q* ?5 ?8 J( h% t9 A* {) l明衣褶线波浪式,清注重与面的结合- ~/ q( \4 R0 z8 w; f
明代玻璃光, 清代烛光9 e- g; O, c- d1 k0 n6 F
金元时期多层透雕工艺不拘泥于细节,表面打磨光滑细致,背面则保留了加工时的钻痕,而明代早期透雕细部打磨光滑,并层次较少,立体感减弱* L/ V6 C5 V* Z4 j
明晚期改为双缕空技法,上层主纹雕琢抛光细致,下层地纹多为锦纹式的繁密云纹、缠枝花草或光素,雕琢潦草,多不抛光
- }" f! v8 f9 y! h龙身细长,刻划鳞纹,颈、腹和尾大致等宽,虾米眼,如意头形鼻,有龙须,怒发冲冠,足为风车爪,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为典型明代龙纹特征* q9 J7 |2 c9 u8 [4 e9 {
玉色干白,局部有绺裂,是明代多见玉材: Z2 o9 O& ]+ o* K
清
+ f4 E( o& o7 W6 @彷汉佩开片厚、刀法和纹饰都不比汉代流畅风格,阴刻线也无汉代般纤细$ D0 q9 {. q5 F, k9 N
合符为清代创新 g3 J$ j e/ O
蝴蝶纹晚清盛行
# N* q. i( ~* M, ?, u1 R0 S清代龙特点:口张开,齐齿, 两绺毛发后披,满身鳞纹* u9 s' j) |! y/ V8 _! H
清代玉兽,似狮有角, 较狮更威武, 背有棱脊 |
. {" k8 d5 V. a6 G' g1 D2 M) I5 Z3 r% E* V% M1 p. u- V
[ 本帖最后由 yuyoutang 于 2011-6-17 10:4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