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674|回复: 4

买家?炒家?拷问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造势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3 13: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TRONG>2005</STRONG><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5-04/01/content_2772721.htm" target="_blank" ><STRONG>拍卖</STRONG></A><STRONG>市场·故事1</STRONG> + i9 r! k1 Y! Z3 J" Q! e, D8 a
<><STRONG>    谁是拍场“神话”的制造者</STRONG>
9 v; j& a! R/ S/ q<>    “过去如果有人肯出50万买走一件拍品,拍卖行都会毕恭毕敬,将其奉为上宾,仅仅两三年的时间,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我们把百万左右的拍品称为一般货,上了500万才称得上是‘大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总经理易苏昊介绍。 - y9 d# a* N% M  E
<>    至于买家的构成,易苏昊介绍,目前国内的大买家主要以浙江、江苏和山东三个省份为最多;这其中,又以江浙买家出手最为阔绰,“动辄能够拿出几千万元买下一件拍品的主要是浙江人,去年中贸圣佳举行的拍卖会上,我们一共卖出了878个竞价的号牌,最终有398人买到了东西,其中77个是浙江人,从花钱的总量上来说,他们也高居第一位。” ) }$ L3 K8 F. I9 v1 ?- Q8 E0 ^
<P>    而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寇勤却表示,目前买家的地域特色已经在渐渐分化,今年上半年嘉德公司对单件拍品成交额前十名的买家进行统计发现,其中既有来自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的,也有来自北京、上海的,这显示出<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08/06/content_1012466.htm" target="_blank" >文物</A>艺术品的收藏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可能有的人就是喜欢<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5-02/18/content_2591059.htm" target="_blank" >齐白石</A>的作品,有的人专门收集吴昌硕的作品,这也说明了国内收藏家开始日益走向成熟。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3 13: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2005拍卖市场·故事2</STRONG> ) D& \& b. g0 P# T6 u
<><STRONG>    “造势”与“造市”</STRONG>
! E8 S& ]: _; n" p. x<>    从参与竞买的目的来说,那些敢于一掷千金的企业家购买文物艺术品,多半纯粹是为了收藏和个人爱好,也有一部分开办了博物馆,旨在塑造企业文化。如在翰海拍卖会上曾经以6930万元天价竞得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的南京天地集团董事长杨休,就创办了南京最大的民办博物馆长风堂博物馆。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民办博物馆之一,该馆收藏的5000余件字画、古董珍玩、工艺美术品等,均为博物馆投资人多年来出巨资从海内外购买的。 8 c7 p$ |2 e5 G. O$ O. Z
<>    如果说一掷千金的企业家们是拍卖场上的“造市”者的话,在拍场上还有另外一个善于“造势”的群体,那就是形形色色的“文化商人”,他们竞买的目的不是收藏,不是个人爱好,而是投资和赚钱。据一些拍卖公司的专家估算,在国内这样的“文化商人”有上万人。就像股市上为了赚钱而“造势”的“庄家”一样,在拍卖场上,这些“文化商人”也常常为了赚钱而“造势”,其惯用的手段是炒作某些已经成名或小有名气的当代画家。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3 13: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2005拍卖市场·故事3</STRONG>
* }8 Z# H" o2 S4 G" d<><STRONG>    谈笑间“挥金如土”</STRONG> 6 ~5 V+ l+ w- ~  c! H
<>    为什么江浙人会成为拍卖场的主力?易苏昊认为,经济实力仅仅是原因之一,江浙一带浓厚的文化氛围则是最核心的原因。“我曾经去参观过江浙一带当地企业举办的拍卖会,拍卖场上举牌子的很多都是家庭妇女,拿两张报纸随便往地上一铺,一屁股坐下来就开始举牌子,几十万上百万不费吹灰之力;那些画她们买回去不是为了投资赚钱,很多仅仅是为了挂在家里作为一种装饰,那种场景看了真让人感动。”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3 13: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2005拍卖市场·故事4</STRONG> 1 M+ y% a+ j( i8 M4 n0 h( ?
<><STRONG>    国际买家开始转向中国文物艺术品</STRONG> 0 T) j# y1 S, G! j6 ?5 d
<>    在11月4日举办的中国嘉德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画家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以1012万元的价格拍出,一举打破了中国油画在国内拍卖的最高纪录,而买下这幅画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金发碧眼的欧洲收藏家。
3 j  F# ?  l! W* @9 k# ~<>    目前随着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健全和中国文物艺术品价值的显现,一些国外的藏家和机构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的文物艺术品。经常到国外参加拍卖会的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总经理易苏昊介绍,国外经常购买中国文物艺术品的超级买家目前不超过10人,虽然总数不多,但是其购买力惊人,而比国外买家购买力惊人的还有一些博物馆等机构,如美国的佛利尔、大都会等。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3 13: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2005拍卖市场·故事5</STRONG> 7 P, [0 j" L; c$ E+ V; L; U
<><STRONG>    一个人的“战争”</STRONG>
3 v% N' m& H! U! ?" R<>    回望2005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有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那就是7月12日在伦敦举行的佳士得“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只由荷兰收藏家家传的中国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图罐,经过激烈的竞价,最终创下了1568.8万英镑(超过2亿元<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5-09/02/content_3432647.htm" target="_blank" >人民币</A>)的天价,一举刷新了中国<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5-02/03/content_2542725.htm" target="_blank" >瓷器</A>及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以及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等多项纪录。
: W/ O# Y3 J2 \6 ?<>    而这场拍卖会更值得铭记的是中国买家的悲壮“出击”。据台湾寒舍总经理王定乾介绍,本来台湾有多位藏家希望收藏这件<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5-03/04/content_2648234.htm" target="_blank" >国宝</A>,后来经过一番私下“斡旋”,大家决定不能让自己人“互相残杀”,所以一致将机会“礼让”给一位在美国加州建有博物馆的台湾藏家陈得福,由王定乾代表陈得福出面竞标。王原本预定出价500至600万英镑,后经陈首肯追加到了1000万英镑,当时在场举牌者仅有他是华人,但其他来自欧美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仍然不断加价追高,最终由伦敦著名的古董商Eskenazi替华尔街的企业家以1568.8万英镑竞得。王定乾表示,虽然此次未能如愿带回国宝,但是这一纪录本身已经说明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价值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同</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3 10:58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