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9871|回复: 39

潘家园的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3 14: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虽身居北京,但因家住海淀,去一次潘家园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所以并不常去。每次到潘家园都已是八九点钟,天放大亮,人头攒动,已没有什么可买的了。只好随便走走,看些垃圾书,假古董。真不明白潘家园之魅力所在?何以引得如此多的人放弃休息,荡漾于我们伟大文化遗产的糟粕之中。 & M# J- j% y5 i' W: |" J5 }
<>  于是便要请教。于是便有了发现。只有两个字:捡漏。就应了那句“什么什么皆为利”的话了。利的鱼饵就是一些传说。最著名的是“著名”收藏家L先生,只一千块买到带清礼部大印的明北监本《十三经注疏》一事了。报上好炒了一阵。闲谈时一说到潘家园,就有朋友问及此事,脸上都带着敬仰的神色。北监本《十三经注疏》不是什么难得的书,有礼部的印亦非罕见。这种传说也只是象L先生那样的水平传出来,一些不懂书的朋友们说说罢了。懂书的朋友间也有传说。引几条给大家说说,有兴趣的话我们潘家园见,有漏大家捡。 4 @$ M- K9 w6 m5 m* f* m
<> <FONT color=#800000><STRONG> 1. 一叶宋版一两黄金,要是一堆呢?</STRONG></FONT>
, w, L0 p1 L2 ?4 z7 ]<>  前几年常逛潘家园的朋友,喜欢书的都知道有个蔚县老乡老乔,六十岁左右,是专卖线装书的。老乔卖书时间很久了,所卖的多是些四书五经类的平常货,大都是在山西收的。东西虽然一般,价钱却要的很高,卖买没有什么起色。一次老乔在山西收来两捆古书,约有四五十本。带到太原石家庄等地卖了一周也没卖出去。老乔心中懊恼,在从太原来京的火车上,一气之下打开车窗扔出一捆,再要扔第二捆时被列车员喝止。接下来的是周六的黎明,潘家园的地摊,剩下的一捆以三百五十元卖出。再接下来的是一周后老乔得知所卖的是宋版。(书名是《唐书》买者及版本详情另述)老乔依旧卖着他的四书五经,依旧操着浓重的口音漏出一嘴被烟熏黄的牙齿和买主砍着价,直到前年因煤气中毒去世。
& [* d  H! y. e" d4 ~<P> <STRONG><FONT color=#800000> 2. 一部书一辆拖拉机</FONT></STRONG> 0 Q5 t3 d; J- L1 z1 Q2 P- d! l; f+ O
<P>  京东有个宝坻县,出了一位大名人。去过宝坻县的人,能从公路和房屋的好坏找到他家乡的村子,这大概就是所谓造福乡梓吧。就在他家的邻村有一个老司,是个专门上潘家园倒腾古旧破烂儿的。故事很简单,老司一千元买了一本古书,三千元在潘家园卖了。很高兴,第二天带着儿子去天安门广场看了升旗。(书是明万历刻本《观音慈容五十三现》)一年后买主找到老司,问他家里缺什么。老司说缺一部拖拉机,买主给了他五千块,叫他去卖一部。从此在潘家园很少再能见到老司的身影了。
9 W5 y, F0 L# E# H2 L<P><STRONG><FONT color=#800000>  3. 奇异的搭配</FONT></STRONG> + {( ]  G1 |5 ?
<P>  买啤酒搭凉菜已是记忆中的事了,买书还要搭配更是不可理解。朋友H在潘家园看到一部道光版朱墨套印史通削繁四册,外加四册残书,用一根绿毛线捆在一起,要四百块。平均五十块一册,和卖主商量光买史通削繁四册三百块行吗?回答很是干脆:不行。只好一同买下。四册残书中便有今春拍卖的套印《三国演义图》一册。 6 X; W% U& j# C
<P> <STRONG><FONT color=#800000> 4. 赌气</FONT></STRONG>
% T6 j! V6 S0 Y* E<P>  在潘家园卖东西要有策略,有一句行话叫“绷”。就是要和卖主比耐性。不过这已是旧黄历了,现在的潘家园能人倍出,要是见到好东西,要马上就买。一“绷”,就可能“绷”丢了。而买主与卖主还是要斗智的。卖主熟习了买主买东西时的心理,常能使买主很难受。一部武英殿聚珍版《涑水纪闻》四册要价六百元,朋友Z想买,于是还价二百。卖主不屑道:五十块一本?这可是清朝的书呀。没钱就别买,看你就象是没钱的。Z受了抢白与之理论,一来二去两人都有些急了。卖主赌气说:你要是能拿出一千块来,我这一麻袋书就全卖给你。Z此时已无了读书人的腼腆,做出平生唯一的豪举,扔下一千元,把一麻袋书扛回家。事后清点出闵刻套印《唐诗艳异品》一部四册,武英殿聚珍版从书十二部六十余册及无用残书一百余册。 # Y6 q3 s; s: W' U' ~  |
<P>  <STRONG><FONT color=#800000>5. 来的早不如来的巧</FONT></STRONG>
$ X/ w2 H& O1 T& s& Q% y/ N<P>  潘家园以前叫鬼市,是说天不亮就开市。在手电微弱的光亮下,人影晃动,宛若鬼影。天不亮打着手电来的大都是做古玩生意的来抓货,卖主大多是邻省的老乡。等到天亮就只剩下闲逛的和卖新工艺品的了。要想买到好东西,天不亮就要来,才有机会的。朋友T生性懒散,一日睡到十点才起,眼前灵光一闪,竟动了去潘家园的念头。洗脸,刷牙,吃早(?)点,坐车来到潘家园,时已十二点半。外省来的摊贩已经在收摊了。T看到一个老乡正把一函书收进包里,就上前要来看看。是一部残书,雍正铜活字白纸印的《古今图书集成》还剩下八册。老乡讲:早上天不亮就有人给过一百块了,没卖。你要想要加二十,一百二卖给你。T掏钱拿书坐车回家。
( P' q# y! b3 c7 G+ U<P>  说了几个传说中的故事,全是道听途说来的,非我亲见。已是深夜,就此打住。明早怕是起不来了,不能去潘家园捡漏了。 ! a, y4 m; Y: O* E
<P> <FONT color=#800000><STRONG> 6.道高一尺魔高一丈</STRONG></FONT>
, n* I6 `  Z! i* v- y, G1 p<P>  中央台二套有个艺术品投资节目,其中有访贤探宝的栏目,常有些收藏大家讲述自己的藏品。其中<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02/26/content_746677.htm" target="_blank" >藏书</A>的朋友,事后每每讲到上了电视后再去买书,一但被认出后,价钱立刻要翻番,常有得与失的感叹。常在潘家园卖书的小贩,亦有认人的本领。书的好坏虽看不出,但要是买书之人是懂书的,这书必然是好书。好书自然要贵。一部康熙殿版《耕 织 & i* G9 J, }! h! o
<P>  图》要价六百元,卖主抬头看到懂书的D来问价,立刻改口为一千八百元。D没有还价就买了。此卖 书人从 此变为祥林嫂。逢人便要述说:我觉得翻了两倍已经很多了,不想还是卖漏了。 / ?9 e8 `7 l) h) x2 H0 [7 @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7. 残书残价</FONT></STRONG>
" J! a# i8 i9 D0 @5 i<P>  十年前,中国书店书市卖线装本残书,一元一册。每天早晨开门时,都能看到百米冲刺。因为是残书,所以很便宜。不过据说事后中国书店为此引发了争论:讨论败家子的问题。残书究竟有什么价值?我非版本目录学家,看不出来。只是知道残的就是没有全的值钱。我明白,书贩也明白。W是个胖子,在潘家园看到一堆线装书。因为胖,懒得弯腰。就问摊主:什么书?全不全?多少钱?答道:隔廉花影,不全,缺第四第十两册。W听说不全,十分扫兴,转身正欲离开,摊主又说:残书残价,一共还剩八本,你给一百块吧。一翻讨价还价之后,以五十元成交。W回家翻检,不仅书是全的并且是西谛旧藏。摊主将书皮上大写的四看成了9,又自作聪明认为古书多是双数,因有缺第四第十两册之说。 9 |5 \3 x, D$ |" a& }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8. 李振常</FONT></STRONG> 4 E* ^" V9 D5 f
<P>  古书讲究承传有序。拍卖会上有名人收藏印章的书往往价格一路攀升。记得一部道光套印《四书》,书店里不过标价一千二百元,摆了一年多才卖出去。而拍卖会上有罗振玉印章的同一版本,卖到一万五千元,还没算佣金。书贩老郭,山东人。一日电话告知朋友J,有明初刻本《纂图互注荀子》一部,细说版本特征。并说有“李振常”的藏书印。相约周六于潘家园见面。届时相见,因李振常不是名人,遍查工具书亦未查到,J以三千元买下。书拿给我看,只见卷端藏书印文曰“季振宜”。
* `# {! u- Q8 V' L; _<P>  <STRONG><FONT color=#800000>9.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FONT></STRONG> % E) L  q. K, M! T
<P>  今年,北京市公安局列出五十三处治安重点地区,潘家园榜上有名。但讲老实话,潘家园现在的治安真的很好。喇叭里不时有防火防盗的提示,人群中也常能见到威武的保安。前几天开十六大时,还在潘家园见到只在电视里见过的专抓大案的公安英雄。我要说的是以前的事,还是没有退路进厅的时侯。有一群小偷横行市场,为非作歹,听说还出过人命。月黑风高的周六黎明,书贩小林摆出了一部明万历宫抄彩绘本《天元玉历祥异录(或是“赋”记不清了)》,并对前来买书的S开价三万元。在大学教书的S,摸着兜中干瘪的钱包,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一步一回头的离开了小林的摊位。旋而,S见到了哭丧着脸的小林,书已被偷了。半年后同样的月黑风高的周六黎明,S在潘家园以一千元买到了这部书。S一直在找小林,想给他一些补偿。今天也借此地,望知情者能提贡些线索,早日找的小林。 / I3 a$ g4 h) ]3 k' E' I  h
<P> <STRONG><FONT color=#800000> 10.说了半天别人,也说一件自己的事吧。</FONT></STRONG> : j8 ?2 ]: n& E
<P>  潘家园有个买书人,买书常能给高价,且不论版本好坏,一率照收。大有千金买马骨的气概。当你看到一股清烟,一辆小50摩托来到潘家园时。你的耳边马上就会听到书贩们兴奋的欢呼声。书贩们的兴奋持续了大约三年,买书人得病死了。书贩中又有了他藏书将要散出的消息。其活着的时侯,我看过他的部分藏书。中有一部《日本变政考》我很喜欢, 书是当年康氏写了进呈给光绪的,一共有两部。那一部前一阵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了。 而这一部,我又在其死后半年再次在潘家园见到了。价钱不算贵,留着,也算是我对他的一点纪念吧</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3 14: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回说了些听来的捡漏的故事,那些故事也曾激励过我在一段时间里,每到周六就要和头班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们一起起床,为此还置办了手电之类的工具。身上揣着几千元的现金,朦胧中的潘家园市场里。看到正在解开提包的小贩我也马上冲上前去,翻捡的同时还要时常摸一摸装钱的口袋。热情随着失望而去,漏是一个也没捡到,捡到的是一些新的故事。 <BR><BR> <FONT color=#800000><STRONG> 1. 向达的<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02/26/content_746677.htm" target="_blank" >藏书</A> <BR></STRONG></FONT><BR>  读鲁迅的孔乙己知道有往酒里掺水的,看闪闪的红星知道有往米里掺沙子的,来潘家园知道了书也能掺水掺沙子。H和X是两个卖假画的,画虽是假的,可凭着两个人的经营,卖买做得很有声色。卖画的同时,遇到其它能赚钱的东西两人也卖。一次两人收到一批向达的藏书,,中有積沙藏一册,明版书两部,清精刻四部,及一些向达的手稿。朋友甲知道后上门去看了,东西真好,只是价钱没有谈拢,转天书在潘家园现身,再看到时,那两尺高的一摞书已化身为两大箱子约四五百册了。所掺进去的是些石印的小说和些平装的文史书,全盖了新刻的觉明藏书之类的图章,价钱又比前日翻了两翻。掺了水的酒无味,掺了沙子的米咯牙,书呢? <BR><BR> <STRONG><FONT color=#800000> 2. 崇祯后五甲子</FONT></STRONG> <BR><BR>  一部活字版的家谱,书品宽大,纸白墨黑,最后一叶赫然印着崇祯甲子某某印制。明活字本,这还了得。 朋友乙买了,价钱虽然很高,但这可是明活字本呀。有人讲收藏的乐趣都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乙也不例外,回家就拿出各种工具书,开始要弄个明白。只第一步就有些蒙,崇祯朝根本就没有甲子年,再看书中竟有清朝年号,再细细的用放大镜看那牌记,才发现崇祯二字的下边有些异样,但崇祯二字绝对没有问题。 怀着一肚子的不明白,直到两年后,乙才在一次拍卖会的预展上找到答案。 明亡以后,朝鲜一直尊明之正朔,其刻书所用年号则标以崇祯后某某年,乙看到的是一部与其所买相同的家谱,牌记是崇祯后五甲子某某印制,推来已是1924年了。乙的那部被书贩挖去了后五两个字,又将下边甲子某某印制上提,做假的心思是一流的,挖补的技术亦是一流的。 <BR><BR>  <STRONG><FONT color=#800000>3. 王文敏公幼时塾课</FONT></STRONG> <BR><BR>  来潘家园的外国朋友很多,最有名的就是现在刚出了回忆录的希拉里了。希拉里去潘家园我是见到的,雨后的潘家园,地上很是泥泞,前呼后拥着还要时不时和卖小鞋的妇女们握手,做第一夫人真不容易,记得她好象买了一把民国的小锡壶,不知是否写进了回忆录。常来潘家园的外国人多是些住华使节,文化参赞之流,也有些留学生,我的朋友丙就是一位常去潘家园的日本留学生。一个周日的下午,丙很兴奋的打电话叫我去看他刚在潘家园捡到的漏,一册薄薄的竹纸抄本,里面抄了些在明明德之类的八股文,封面上硃笔题写着王文敏公幼时塾课,卷端盖着阴文的王懿荣印。丙的兴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为此还去了两趟王府井北面锡拉胡同王懿荣的故居。我没敢告诉他在前一周我看到过这本书,不过那时书上还没有硃笔的题字和阴文的图章。 <BR><BR>  <STRONG><FONT color=#800000>4. 五香茶鸡蛋 <BR></FONT></STRONG><BR>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诞日,也就是所谓的腊八节,这一天除了吃腊八粥外,还要腌制腊八蒜。把蒜放到醋中,到三十那天蒜已被腌得醋一样的颜色,正好吃饺子。北京的六必居有很出名的酱菜,京米粥佐以黄褐或是黑褐色的酱菜,在吃多了油腻后还是很开胃的,腌酱菜是用黄酱?甜面酱?酱油?还请高人指点。一日在潘家园的门口遇到刚买书出来的丁,他脸上的笑容告诉我他的收获,一番寒喧后,丁得意的从包中掏出他高兴的原由。殿版的皇清职贡图,褐黄的书叶显示着年代的久远,折皱书皮上的水晕泛着历史的沧桑,看着他如花的笑容,听着他娓娓动听的买书经历,禁不住把书凑到鼻子前闻了闻,刚在早点摊上吃过的五香茶鸡蛋的味道再一次出现,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味道有点微酸,看来是佐料里放醋了。 <BR><BR><STRONG><FONT color=#800000>  5.光武有知人之哲</FONT></STRONG> <BR><BR>  光武有知人之哲,以全二十八将之节。二十八将各存捧日之心,以赞光武之兴。张士保的云台二十八将图,画的很有老莲遗意,原版很难得到,民国间影印过数次,陶兰泉影印的喜咏轩本最为常见。潘家园有过一册,民国间影印的,比陶湘印的好,墨色几可乱真,印鉴亦套红印制,版权叶印有民国某某年影印大洋四角。书是好书,要价亦好,故摆了两个月,虽常被翻看,终未卖出去。无数次的翻看加之摆摊收摊的折磨,代有版权叶的封底终于不知何除去也。戊看到没有封底的此书,掩饰不住心中的狂喜,鼻洼鬓角连代着手心脚心一个劲的冒汗,涨红着脸问道:这这书多多少钱,精明的摊主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把原价翻了一番报出,戊立马掏钱生怕摊主反悔。(此书还有后话,以后在说) <BR><BR> <STRONG><FONT color=#800000> 6.我家的厨房</FONT></STRONG> <BR><BR>  拍卖会上的托已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了,就连天涯书局也有托漏了的事,还有什么马甲论之说。潘家园也不能例外,己是潘家园的老主顾,纵横驰骋十余载,阅书阅人无数,且仕途风顺,官越做越大,目下已有了专车,所买的书交与司机说一句:拿到车上去,很是威风。可怜十年风雨,直到现在己还是分不出木版还是石印,架不住有钱,只要是别人说好的,己就掏钱。一来二去,只要己一出现,书贩就忙着找托,屡试不爽。己所买的书编一本托书偶记,怕也该有十卷之多了。私下与书商聊天,问道:你们所买的房子有多少钱是从己那儿挣的?答曰:我家的厨房。 <BR><BR>  <STRONG><FONT color=#800000>7.乾隆五玺 <BR></FONT></STRONG><BR>  所谓乾隆五玺是:五福五伥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鑑。庚是大款,有的是钱,他们家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庚从不在潘家园买书,不屑。庚买书都是在拍卖会上,唐人写经啦,宋版啦,带五玺的啦,总之好的就要,谁让人家有钱呢。其实潘家园也有好书,有位山右书商,常卖些带五玺的书,都是天禄琳琅注录的,印玺拿去比对,丝毫不差,但价钱要便宜到拍卖会的十分之一。前日竟拿出晚唐捺印佛像,嘉德七月拍目上估价32000,他的只要600,何以如此不得而知。那天差了一步没买到,不然虽是醋瓶比不过,藏书之白眉定与庚有一拼。 <BR><BR> <STRONG><FONT color=#800000> 8. 辛老师</FONT></STRONG><BR><BR>  天津人爱叫大姐,北京人爱叫大爷,嘴甜好办事。当兵的爱听别人叫他首长, 工人爱听别人叫他师傅, 农民惨点听见叫伯伯就乐不可支了。买书的人喜欢听的是叫老师,透着有学问。辛老师喜欢研究易经,钳工出身的他已是著作等身,前些天还在探究新发现的孙子兵法,听说近来又改玩黄帝内经了,学问大了,没法子。辛老师还爱给人讲课,无奈现在的学术体制不好,没有学校请他,只有给买书的小贩讲讲。小贩很爱听辛老师的课,也常拿些书来请教,辛老师毁人不倦,小贩常对辛老师感叹道:还是您懂书,货卖识家,这书只有归了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最后的结局就是辛老师把书买回去。幼时曾有一首歌谣:充大辈没好事,*******。(后半句粗俗不堪入耳) <BR><BR>  <STRONG><FONT color=#800000>9.南屯小民刘后葱</FONT></STRONG> <BR><BR>  藏书讲究承传有序,最直观的依靠就是藏章,有名人藏章的书价格要高于没有藏章的书,还有就是签名本。藏章多是篆字,签名本也有许多字很潦草,很难认。壬逛潘家园也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无大收获,一日徘徊中听到小贩间议论:刘世衍是谁?南屯小民刘后葱又是什么东西?壬过去一看,是部坊刻的四书备旨,嘉道间刻本没有什么意思,只是有两方印,一个是刘世珩印,另一个是南邨小民刘石葱。玉海堂的藏书壬是不会放过的,讨价还价后,书归了壬。卖书的小贩我认得,有些见识,说起精刻本能讲出大字的孔子家语和小字的五代史,如此后葱的印章就有写靠不住了,况且是这种书。 <BR><BR> <STRONG><FONT color=#800000> 10.传说中的传说 <BR></FONT></STRONG><BR>  爷爷的爷爷是清宫里的太监,此一类的故事在古玩行里是老掉牙的套路了。与时具进,故事也要创新,宫里的不行就来民间的。若干年前,癸在潘家园见到半部明套印文致,价钱可观,如遇鸡肋,心有不甘。问小贩能否找全,小贩说能是能,不过要等些日子。因问为何?又说书是我们村某家的,其祖上是前清的进士,现在他家里分家,这半部是阿二卖给我的,那半部在阿大家,你想要全的,得容我去买来。他家这种有红字的书还有一些,你要的话我下次一并与你买来。癸记起千金卖马骨的古训,便照小贩所开的价格买了这半部文致,憧憬着那许多部的闵刻,癸一次次听着那个小贩续讲着阿大阿二的故事,上次见到癸时,问起此事,答说快了,就快买来了。 <BR><BR>  捡漏是件美事,然而也存在着捡错了的风险,倘是花大价钱捡的,那也是一种危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20: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P>" q; f. a) r! Q! G6 ^2 N. B" f
<>阅</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7 22: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em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30 20: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前也试过从居住的京广中心借了个手电筒, 凌晨四点打的去潘家园,还蹲在门口一个店子里吃饺子, 沙尘滚滚, 但开心极了。那情景毕生难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5 19: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林林</i>在2006-4-30 20:19:44的发言:</b><br/>十年前也试过从居住的京广中心借了个手电筒, 凌晨四点打的去潘家园,还蹲在门口一个店子里吃饺子, 沙尘滚滚, 但开心极了。那情景毕生难忘!</div><p>只所以诱人因为有太多的人捡过漏......</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0 14: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3 20: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7] [em17] [em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6 23: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认识这个人呢,但不知道他还卖过宋版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7 09: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文章风趣幽默。我不懂书,每周都去潘家园,希望以后能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4 12: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4 15: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4 17: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林林 于 2006-4-30 20:19 发表 * A3 d2 N/ q: |  M( j8 ^
十年前也试过从居住的京广中心借了个手电筒, 凌晨四点打的去潘家园,还蹲在门口一个店子里吃饺子, 沙尘滚滚, 但开心极了。那情景毕生难忘!
& y/ ]) \' |. {6 _# R4 V
。。。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4 21: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6 00: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搞收藏的人没捡过大漏也捡过小漏,没有大后悔也有小后悔;顺其自然,开心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5 10: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贴近生活的好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5 12: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15: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5 14: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2 02: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4 21:46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