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语言,也是时代精神和审美旨趣的载体,也正是它决定了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绘画的基本特征。潘天寿说:“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强调笔墨不仅是形而下的颜料和技法的表现手段,更是形而上的精神文化的显现,是笔性和心性的统一。笔墨语言是历史形成的,而且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异和演进之中。 ) e2 `9 n0 P6 k. i8 N 就海派绘画而言,吴昌硕以“重、拙、大”为特点的金石笔法开拓了花鸟画雄强博大的新面貌,这恰是由18世纪引金石入画以及融入古之石鼓文书法笔墨发展而来。师法吴昌硕的王个簃、朱屺瞻、来楚生等人,更完善了花鸟和山水的写意笔墨语言和图式。而张大千、吴湖帆等画家,则直接上溯宋元,在笔墨语言上一反大写意的雄阔奇肆,多工雅富丽,传达出中正冲和的传统古典精神。以陆俨少、贺天健、应野平等为代表的后继者,则从古典尚意向更具时代精神和当代审美旨趣的笔墨转换。而师法任伯年的唐云、张大壮、江寒汀等人,则有意识地疏离以吴门画派、浙派及陈老莲为源头的笔墨,转而注重人们喜闻乐见的寻常事物的写生入画,为传统笔墨注入新的生机。 3 [2 V5 @ x8 y$ j5 N, ? A 2 ]. Z3 S' ~/ [7 P
王劼音的水墨画,或许是对程十发“海派无派”一语最好的注释。所谓“海派无派”,当是指海派绘画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景象,使任何从画派角度出发所作的归纳,都显得顾此失彼,因此海派并非仅是画派的指称,而是更广义的文化现象。王劼音当之无愧地成为这多元化景象中最独特的一元。他近年来创作的水墨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由线条、墨点和色块组成的极具个性化的创新笔墨,深蕴着“混茫圆融”的审美内涵。他用劲健的线条和有力的笔迹,以一种书法用笔的“线意”,对画面进行交错分割,在留下的给人以联想的一片虚空中,则填以浓淡相宜的墨点,从而产生一种视觉对比,更达到了“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的审美意蕴。他又将线的因素转化为块面,仅仅保留勾勒极少形象的轮廓线,大面积的墨色和水墨圆点构成的空间,着意于在酣畅华滋的墨韵背后混茫圆融的内涵。他有时甚至完全摈弃线条,只用渴润浓淡各异的水墨圆点铺陈画面,看似有着更为鲜明的形式感,却已超越了形式的审美情趣,赋予了精神的意蕴;看似混茫一片,却蕴含着回归艺术本原的深意。在王劼音的水墨作品中,笔墨已成为他心中的大自然的一个符号,被他赋予了“形而上”的意蕴,从更高更深的精神层面上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0 F+ W ^ j2 n( c" n
海派绘画历经百余年来的发展,早已确立了自身的文化定位和内在的规范体系,在时代转型或转换的过程中,并不会失去自我形态的认定性,而是在对它的解构和重组中,体现出内在的承续性和向当代转型或转换的可能性,演化出海派绘画逻辑发展的必然轨迹,以一种新的笔墨价值观来取代传统中国画的价值取向,从而最终确立在当今文化多元格局中的地位。本次展览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9 \" J* T. |; `; ^
' i" i8 n, g. y# U' y5 x8 i. W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