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这个话题,他讲的是亲身经历。那是在1994年,他刚刚迈进收藏界大门,经北京荣宝斋的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画家。他扔下一笔钱,预定了这位画家200幅作品,结果不到一个月,通知他有100幅可以交货了,荣宝斋也给装裱好了。郭庆祥非常惊讶,这是创作吗,这速度也太快了,平均一天三四幅画呀。于是,他就和画家相约,到其画室“观摩”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位画家画画的过程,就像工厂生产一样,先把10多幅画中人物的形状都勾勒出来,然后再把10多幅画中的人物的脑袋画出来,然后再画10多个身子,最后还有学生替他盖章。郭庆祥十分震惊,神圣的艺术创作,竟然是这样“车间生产”出来的。 % P' B! T) A: n% l5 [7 b 在郭庆祥看来,千篇一律,自我重复,违背艺术家创作的道德底线。他把这种画家分为三类,一类是机械式作画,不负责任;二类是靠每平尺价钱卖画,小一点少收一点,大一些多要几万元;第三类画家是身兼数职,满身头衔,终日开会,四处报告。有人甚至公开宣称“内靠官僚,外靠奸商”。他们不安心画画,是在赶任务、搞经营,或去买行业的官职。甚至,今天的很多画家不是去探索艺术创作,而是把自己“卖”到拍卖市场或交易所上市了,自己已经把自己当成商品了。他们的目的就是一切向钱看,这些都和艺术创作没有关系。 / K8 w/ g G1 c' f; E* K! | 对于这类绘画作品,郭庆祥态度坚定:他在搞商品经营,你在搞艺术品收藏,不能跟着他走。$ a [- M* b; C
“收藏也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在收藏界浸淫20多年的郭庆祥,醒出三条感悟,他通过本报提醒正在收藏之路上奔走的同行:一是对艺术品感性认识,理性收藏。感性认识指的是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感动人、打动人的,有情感,有思想,有时代精神。这才是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真正的藏家不能不收到以上作品,这是收藏的任务和收获。二是判断作品,要着重看艺术家的独立思想,创新精神,被时代认同,被历史认可。三是收藏的高尚境界,不比数量,比精品。一个好的藏家,一定要自我淘汰,因为藏家每天在进步,对艺术的认识在提高,这是艺术收藏的规律。 4 ?/ M' l7 I; l I 郭庆祥的理想是把中国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他说:“这才是我认为有意义的工作。” 本报记者 关宏 , u( |. g S' I! `; S: E7 {*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