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勇接着谈到,中国的藏家、行家以及投资家真正关注日本的艺术品市场是在2003年以后。2003年,非典袭击中国,对民众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冲击,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生活的方向,开始关注精神文化的消费。这时候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东西就不够了,甚至包括行家搜集的艺术品也不足以支撑市场,这才把眼光投向国外。/ r. D' Y; o! v8 `$ i
9 C) s) A9 `0 m; J: E- F6 Y( g* P
于是,行家们开始去日本、韩国,把他们买走的艺术品再买回来,也因此产生了“海外回流”的说法。
谈到文物海外回流的话题,刘尚勇显得很兴奋,他认为,尽管2003年的文物回流看起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鸦片战争100年以来,出现过三次文物和艺术品大量流失,特别是核心文化的流失,这是一段十分屈辱的历史。例如,20世纪初成立的日本山中商会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开设的最大的古董买卖机构,该商会利用庚子赔款在中国收集了大量的中国艺术品销往欧美日各国,其中包括皇室珍藏在内的珍贵文物,甚至曾于1912年购入恭王府除书画以外的几乎所有古董。此外,包括抗日战争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上的落差,日本人趁机购买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现在,中国人正在试图将这些文物重新买回来。 / |- `1 c9 {* ?& W. v$ W 3 c. T. N7 c- q
未来日本艺术品市场的潜力巨大2 f8 l+ U) |: D) l
未来日本的艺术品市场一直是刘尚勇关注的领域,他认为,未来日本艺术品市场的潜力也是最大的。一方面,日本年轻的一代对中国艺术品并不热衷,包括本国文化在内,他们认为与欧美文化相比,整个亚洲文化处于劣势。因此,他们迫不及待地将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品转让出手,这与中国投资家的方向恰好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对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先后设立多个官方和半官方专项基金,成为回购和抢救中国文物的主力。比如,中国文化部下属成立有“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启动了“国宝工程”;中国文物局也设立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下属的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与日本黄山美术社合作,设立了“海外文物回归保护基金”,致力于在日寻宝、鉴宝、回购中国文物等工作。+ q& K: P. a4 F- d4 l. G%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