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458|回复: 30

文物出口转内销 鉴定请抛开标型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9 10: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鉴定风波$ s2 l$ [  g$ ^8 ]
  中国文物“出口转内销” 文物鉴定请抛开“标型器”
& A5 y. M& m+ z' C! g! f  3 ~/ U% `& F9 F5 Z( V3 z
李小云波
: l' H$ x3 N( q  . V/ l1 \! r  A
文物鉴定的水有多深?9月上旬的热点新闻“金缕玉衣骗贷案”,再度泛起波澜的杭州“壶王”事件,让人感知一二。两件随便找来一些玉片串起来的玉衣,就被几个专家“评估”为24亿元;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经过专家鉴定的唐代“壶王”,也被指为赝品……
. h% f  ]+ F( U( `  
5 V! e' h$ ?* o+ Y& ~* B虚假鉴定文物,狮子大开口黑心洗钱,出具鉴定证书让一般藏品穿越时空,跨朝跨代。此虽鉴定队伍中丛生的乱象之一,却足使千百万收藏者的心灵大感伤害和困惑,“鉴定师”在世人眼里大失公信。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我们还要不要鉴定?”“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2 W% T. S9 Y0 S2 M. M) s/ H 
3 ~8 ?, H) c: f9 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鉴定 不“真”就“假” 我们期待“有待研究”  * D& J( ]* S6 W% p# m
不论什么场合,尤其在台上,众人屏气凝神张望着执鉴者对上手藏品会给个什么样的说法,但不真、就假(“仿品”、“赝品”、“臆造品”)。谁听说过“有待研究”之类的话吗?这岂不意味着收藏界天文数字或繁星般的中国文物,几个、十几百把个鉴定家们就能一抹不梗手地“通吃”了?有多少都统统逐一分分钟搞定?不假、就真,多么的神乎!然而,今年初才被发觉,某些曾不被认可的文物一跑出去,很快被国外专家搞定,拍出天价,国人惊诧!国内照样有“高人”说“身份不明”。专家怎么了?!) z4 W5 V# Y: f1 D# O! }8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量珍品流失海外,仿品赝品充斥国内》的文章说,中国文物大量流失都曾经历如下过程:在中国出土,不被认可,遂流出去;海外被认可,再天价买回;没有被认可的,继续流出……更加令人慨然的是不少“身份不明”的珍品出境后“登堂入室”进入了外国博物馆。难怪某专门收购中国文物的洋人说,中国这样下去,“OK”!这令“众多文物专家、民间藏家和爱国人士惊呼当前中国文物‘出口转内销’是咄咄怪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按图索骥 对比鉴定 惯用官方藏品作“标型器”8 i7 n# h1 n+ O! C9 D2 d

: n) [* ]) y& E  Z# L* W7 b  用一位85岁的孙老先生的话说:“因为用20世纪50年代标准来衡量新出土的器物,导致错判的并不在少数。”这话说得岂不已够明白了?似乎在说执鉴者惯用官方博物馆的藏品作“标型器”,将它们烂熟于心地储存在脑海里,按图索骥或瓜瓢比葫芦地实施对比鉴定。而对新面孔文物,根本不以历史文化含量的思维去严谨对待和加以考证。: ]- M9 |5 y- z9 j0 ^. M8 H+ E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对陶瓷的器型、胎釉、彩料、纹饰、款识等,官方藏馆里的东西是什么样,被鉴物就该像它什么样。古时张三、王二的被官方收藏了下来,同窑匠师赵、李、郑、吴、陈、黄的作品还在民间或刚出土发现,比鉴有差异就不被认可;元代景德镇数十、百十户生产的元青花,五六十年里似乎家家都画一个样式的龙,公龙的头毛对不上母龙的毛就很可能不被认可了;市场上那些土锈斑斑的杯、盘、碗、碟上,清一色从成窑飞出的一批批土里吧叽的黑尾公鸡,对不上官方的成窑鸡纹器就可能也不被认可,因为专家学者说“景德镇黑彩始于康熙”;官方博物馆藏品里没有成化官窑的大器,收藏界就断定“成化无大器”之说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当部分鉴定者惯常以官方藏品“以偏概全”实施对比鉴定,早已是行业的“通病”。以为官方博物馆将历代的陶瓷都囊刮尽了,民间不会再有什么东西似的,固见深深。民间一有真品到来,连认都不敢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丰富 今非昔比 鉴家对民间藏量估计滞后30年  9 A( z6 Z9 T# X, {! W. F  t3 P
其实当今收藏界的文物极为丰富,早今非昔比。实际上某些鉴定者面临丰富文物的态势,恐已摸不着头脑,心里都是蒙的。韩国首尔一家红山文化中国陶瓷博物馆,今年初不就在《收藏界》刊登广告宣称,正展示的红山文化玉器就500多个,宋、元、明、清陶瓷200多个,并声称是中国专家极力推荐的吗?2011年6月19日《大江南收藏》A02版报道湖北武汉一乔姓藏家收藏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就达一千多件,“量多质优,国内罕见”,有小至拇指盖的把玩件,有大至七八十厘米高的“太阳神”。全世界的红山文化玉器只有300多件,早都是老皇历了。鉴家对当今文物藏品资源早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了。) |" T. k  p, ?, {+ e" r" 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家们太低估了文物在民间的藏量,至少滞后了30年。有些鉴定家很少接触市场,即使经常遛摊,对有些文物是不一定认得的,因为官方藏馆里本就没它们可对照的半点影子。其实,某些不被认可的文物正在民间最大的博物馆里。  
5 J( m1 B8 Z% o- D% k* l我国文物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真正上路的时间并不长。中国数千年历史,文物博大精深,一些鉴定者敢说自己不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p3 Y% q1 v6 I1 i,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干得越久,胆子越小” 对“新文物”不认可难具公信力  《收藏界》主编董凡先生曾说,我听到很多业内资深专家都表示过:“这行干久了,越干胆子越小,越干越知道水深不可测,几十年下来,反而觉得自己回到了入门水平。”连很多资深专家都知道当今极为丰富的文物在出现,始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说了个大实话、大真话。8 p, t5 S& [7 e!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 F5 z  ?7 V' f- k: p3 f+ F前不久,民间“寻宝”活动走进某城市,一专家上手了件看似有些老气的青瓷,翻来侧去,琢磨来去,拿在手上对旁坐的另一位专家说:“我们馆里都没有。”对方相视无言时那东西已递还给了持宝人。看看!这是不是什么都拿馆藏品来比?
) i4 K$ r( ?4 i& G  
8 h8 o8 b; k' e- D通常不被认可的文物,往往是官方藏馆里见不到的,权威出版物的图录或文字里同样也没有它们的蛛丝马迹。以“样本”比对,循规蹈矩的鉴定模式似乎就是我们一直走着的路,一直坚守着这“以偏概全”的陈见怎么能行?新面孔文物出现得需要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如果对某些突如其来的文物把握不了,就不予认可,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地“顾面子”忽悠群众,是难具公信力的。
% b+ [' W/ k1 B*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文物 十大“潜规则” “盲信盲从”将珍品弃之国门外 $ b" ^2 G9 y/ ]
 当今收藏界大量文物得不到执掌鉴定权者认可的“潜规则”有十:一是官方博物馆藏品中没有的,不认可;二是官方考古机构从未发现过的,不认可;三是陶瓷历史文献里没有记载的,不认可;四是文献虽有记载,但叙述不详的,不认可;五是与官方藏品似像非像,款识、色彩、纹饰等稍相差异,把握不了的,不认可;六是藏品来历不清或“身份不明”的,不认可;七是权威出版物里已“界定”或“断定”没有的,不认可;八是权威鉴定机构认知不了的,不认可;九是时下当红鉴定家或名人“新发现”某类器物的制作工艺“前无古人可为的”,不认可;十是一般藏家论证是文物,与权威专家“观点”相悖的,不认可。
1 G- K/ }3 g$ S6 J7 D- r* o0 r2 ]& \# U"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遗存下来的器物,一在世上,二在土里、水里,各时期各朝代的各品种的器物都千模万样,谁都不可能尽收眼底一览无遗。历史存在着许多未知的东西,凡个人猜测、推测等主观臆断某品种器物没这、没那,都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这类“断定”由于出自权威出版物,一旦被相当数量的鉴家不加分析即视如“皇天铁券”,必就轻言将文物给误判了。  
, e& R% L: c. q% _; B" |) H8 I: |文物总是需要鉴定的,如果鉴家盲目恪守所谓的“断定”,许多与之相悖的珍品文物怎能显露尊容?对本土之珍如弃儿般不与相认,国无容身之地,它们没了价值体现,咋不外流去捞回点血本?当务之急是给尚未被鉴定者们认可,而流散在民间或部分已流失国外,仍有相当数量倍受国内藏家们呵护的一些珍品文物正名。如果执掌鉴定权者对一些权威“断定”或“论断”盲信盲从,再不警醒,许多珍品必将被摒弃在文物之外!
1 y" V( P2 p5 ]: I" r+ b7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专家不能被钱熏黑了心1 _8 O& ~7 Y" C5 H; }3 @
  # q- p  F1 B  F" z3 |% _% W! N! b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原南京博物院院长徐湖平近日在接受《大江南收藏》专访时曾指出,五千年的东西确实太多了,猛一个东西冒出来,你要人家一眼看出是哪个朝代的,这也太难为人家了。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人为的问题和一个水平不够的问题。
9 Y; r7 M$ l5 v2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人确实是认识水平不到位。但有的鉴定专家,却是心被钱熏黑了,故意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现在我看到一些证书,有些所谓的专家跟人家讲,这件东西怎么好怎么好,然后是哪一个朝代的真品,估价1000万、1500万……然后收取人家一定比例的费用。你说1500万,按1%提成是多少钱?我觉得这样的做法不是我们所能够接受的东西。我不提倡这些做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非常推崇一个人,叫耿宝昌,这位老先生是中国古陶瓷界的泰斗,看陶瓷绝对权威。他从来不给私人看,从来不收取别人的费用。我不反对专家在鉴定过程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也是知识产权,是一种生活来源,专家也要生存,退休工资很微薄,但是不能被钱把心熏黑了。” 
+ P, U7 u' S: u; `4 U! m5 t6 u
; ~; g) z% e( g6 e. c1 H; N ( p. ]8 p$ _9 `1 N
 0 q9 T" F. R9 T. [, ]% b. }/ V
手中有藏品需要鉴定的藏友该怎样辨别出真正有水平的鉴定专家,尽可能地避免上当受骗?徐湖平表示,现在有的专家什么都能看,书画也能看、玉器也能看、瓷器也能看,通才!比如医院的医生,这是个大概念,但你不能让内科主任去给病人接骨头,术有专攻。所以,当你碰到这种“通才”,什么都能看的,你要打个问号。要是碰到什么朝代都能看的,也要打个问号。! U9 H9 [9 L7 \# a1 _- k$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点评】  7 A0 |* b) S/ f* g; h  o8 b% p8 z
当文物鉴定专家必须冒风险
% Y& h# ?- a* [* i  ! k! L+ w. n$ v/ C3 r" r! P& T9 }
法制社会没有“免罪金牌”一说, h! S, B( m* N; V# f( Z
  * g9 o4 d6 K+ K# V: J$ j8 ~: F
长期以来,专家似乎是旱涝保收的一种身份。凡事说对了、做对了自然能够保身份、提身价,搞砸了的话,“失误”、“走眼”便可解决一切问题。近来多闻艺术品收藏市场上一些专家“猫腻”多多却毫发无损甚至收益猛增。怪不得世界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国总会会长、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王文祥放此豪言:“我们没有风险啊,因为黄金有价玉无价。”
: j5 o7 D  z+ H( Q- v$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知道,医生出了医疗事故死了人,不能说医生是故意杀人。可是,如果医生事先明白自己的操作必然致人死命还故意为之,那么此医生就是故意杀人。同理,专家一时走眼看错了文物,不能说专家就是造假。但是专家明知东西是假却还帮物主正名且收下了巨额好处费,那么专家不是造假是什么?物主拿着正了名的假货去诈骗且得逞,那专家不是帮凶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人谢根荣骗贷案近日正在进行二审。法院查明,谢根荣凭借两件“金缕玉衣”取得银行信任,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实际上,“金缕玉衣”系伪造而成,伪造文物后,谢根荣出钱请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5位专家估价,而专家仅“隔着玻璃看了看”就给出24亿元估价。  
) {+ D; M$ O6 I* `: D) `5 w
( z9 a  B4 Q& [  E $ p# _6 l1 P; b
这里不再列出专家们的名讳,因为媒体已经有了详尽报道。要好好说说的,是如何隔着玻璃看出24亿元估价。尽管现在欺世盗名的假专家满天飞,但是这几位确实是在业内有着响当当名号的,知道鉴定评估的程序,知道汉代“金缕玉衣”的价值和影响力,更知道真货赝品的区别。) V4 |3 o  `# K0 p% i6 w5 K,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24亿元的估价,其实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把破玉片串成玉衣的造假人,就是把5位专家和奸商勾结在一起的掮客。专家们不怕出卖自己的良心和学术地位,并不仅仅是为了几十万元的评估费,也不是没想到奸商会据此行骗。专家们为人失去了最起码的准则,更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做法没有风险。 & g, d% k$ e9 Z. H; f
/ `1 @# G$ H# _3 v# |: s+ c
 
7 S5 q( w8 C) K这件事情之所以被摆在了明面上,是因为银行实在扛不住几亿元的亏空。而一部分专家们不负责任、不顾良心、破坏市场秩序的言行给市场、给社会环境究竟带来了多大的负面影响,真的是难以估算。法制社会,没有免罪金牌一说。虽然黄金有价玉无价,但法律不能没有准绳。奸商诈骗,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那么,为奸商提供“作案工具”的著名专家们,是不是也不能逃脱帮凶的罪名?在受到舆论谴责之余,他们更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当专家必须有风险,不然,整个社会将会被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行,甚至是恶意的骗局所左右,其危害程度难以想象。侯江
6 l( z! S! B7 ?: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链接】
1 A; \1 f7 w) q) ~5 V5 X' |8 F/ E/ D- i( B
  鉴宝专家 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 h0 J$ u: u0 R2 V5 n. U# }$ g* E$ A) ?. T
  作为一种影响甚广的科学实证性活动,民间文物等艺术品鉴定亟待法律规范,诸如鉴定的性质、鉴定人及鉴定机构的资格、鉴定的程序、鉴定的法律责任、鉴定的监管等,都需要进行立法补缺。只有将文物等艺术品鉴定上升到政府层面监管,只有确立其必要的规则屏障,才能确保鉴定专家的良心不被迷惑,才能使文物等艺术品鉴定市场的秩序不被扰乱,才能有效遏制大规模的造假行为。7 \# Z( y2 Q, v  C7 u1 S&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6 16:52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