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3276|回复: 8

当代古玩价格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5 19: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在中国,大致是从11世纪(北宋中叶)开始将各种具有欣赏价值的古代器物统称为“古器物”或“古物”,其中青铜器和石刻等多称为古物,其它器物称为古董、骨董、古玩、古器物。到清乾隆年同“古玩”一词开始流行并借用到今,目前在市场上常见的有书法绘画、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文房四宝、玉器、石器、陶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漆器、牙骨角器、雕塑、铭刻、舆服、珐琅、织锈、家具、工具、钱币、文书、玺印符牌、文娱用品、邮品等等。 <br/>自从有了古玩的收藏与转让,价格问题自然应运而生,至俗至雅,概无例外。 <br/>古玩价格的特点<br/><br/>价格是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当今古玩价格的撩人心弦之处在于其高昂、增值和不固定性。 ! <br/>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玩高价的新闻屡屡见诸于报端。就国内而言,从1995年当北京故宫博物院在翰海拍卖会上以1980万无和880万元收购北宋张先《十咏图》和《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到最近北京保利集团以3100万港元竞得牛首、猴首、虎首铜像,北京文物公司以近2075万港元收购了清乾隆款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套瓶,无不以其价格昂贵而惊人。国际拍卖市场的康、雍、乾前后富窑瓷器成交价格也令人瞩目:一只康熙珐琅彩碗,成交价1000万港元;一件雍正青花九龙纹扁酒瓶,成交价517万港元;一只乾隆色地花纹粉彩大碗,成交价80万港元。 <br/>现在的问题是,艺博会浓缩了艺术市场里所有技术和意识形态,却遗憾没有成为艺术市场的指南针或者风向标。这不难理解,艺博会至今还是买方市场,其主要收入是依靠租赁展位,这就决定了艺博会不能煞有介事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参展品种和导向,要知道正在走向市场的艺博会不这样做也活不下去。如果艺博会能填平资金的缺口,那么艺博会又将为我们的市场做些什么呢? <br/>今天古玩保值、增值的效应是明显的: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荣宝斋中出售张大千、齐白石的精品之作价格在四五百元之间,相当于当时中常人家半年生活费用,而今日已经远不是这一比例。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1977年以14.3万英镑购得一只元青花戏曲人物庭园图罐,1989年5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308万港元拍出。这也就引发了关于中国大地房产热、股票热之后有望形成古玩热的种种预计。国家也为收藏者提供了文物商店、拍卖行、古玩市场、文物交流会等合法渠道,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讨价还价,沙里淘金,别有一番乐趣。 <br/>艺博会为艺术家提供展示空间时,不能让习惯于端着学习架子看展览的初入者一片茫然,同时又不能让老三老四的行家认为是“练摊”。这就要艺博会举办者考虑如何在专业和非专业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恐怕不仅仅是提高水准、不断变换口味、增强亲和力等理论词汇所能解决的。<br/>深一步说,搞好艺博会也不是就一定能让中国艺术市场发生质的飞跃,但现在除了能从艺博会获取一些模拟实践的经验以外,我们还能有什么比艺博会更具说服力的选择? <br/>古玩价格,扑朔迷离。 <br/>影响古玩价格的因素 <br/>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规律,有规律就有人探索。关于当代古玩价格形成观点不少:有年代远近说;有艺术价值说;有精致程度说;有存世量与社会需求量说;有品相与完整程度说;有国力说;有人为炒作因素说;有买主心理因素说;有名人效应说;有收藏价值说;有现实社会环境与地域因素说;有综合因素说;等等。各家之言,均入情入理。&nbsp;&nbsp;<br/>有探索就有争论。各种不同意见也纷纷出现。 <br/>如艺术价值说。无法解释目前的市场现象:清晚期的官窑青花瓷或粉彩瓷的小盘小碗,论年代不过刚刚进入古玩行列,论艺术都是宫廷审定的吉样纹饰,但在拍卖会上的价格动辄数千元、数万元。 <br/>又如年代远近说。新石器时期迄今已有四五千年,但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通常仅值几百元或百十元,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犁、石刀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但在当今市场上仅值数十元。 <br/>再如名人效应。追求名人作品是当今收藏者、投资者和拍卖行一致的定向选择,但并非所有的名家之作都是精品,其中也不乏应酬之作甚至是代笔。 <br/>还有品相与完整程度,通常对古玩商品售价影响很大。瓷器如果有明显的伤残,特别是不仅“有冲”还“有缺”(打掉一块〕,其价格往往只有完整器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但是前几年,两位古瓷鉴定专家经文物局批准,花100多万从香港拍卖会上买回的一件明中期庭院人物纹荷叶形有盖青花罐,就是一件“残器”。 <br/>至于收藏价值说也有遗憾: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应当是成正比,但在现实市场土人们却往往发现拍卖价格与传统收藏却有背道而驰的趋势,一些艺术品的拍卖成交价较高,但收藏价值却不一定高;而其拍卖价较低,收藏价值却未必低。 <br/>决定古玩价格的各个因素往往是互相关联、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综合因素说少有争议,但多是定性分析,罕见定量分析,到物品实际分析时难以遵循。 <br/>佛曰:不可说。 <br/>时尚、供求与密集成交区 <br/>古玩价格观形成于一定历史条件下。21世纪中国的古玩收藏与转让交易已经成为仅次于房地产、股票的热门投资项目。以赏玩、研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收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古玩价格的评定和走势也会发生变化。 <br/>其实通常所说的古玩价格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指单品价格,二是指某个种类的价格水平,三是指古玩市场的整体价格走势。 <br/>时尚是决定古玩市场整体走势以及某个种类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 <br/>就物质使用性而言,古玩不是生活必需品。古玩市场多有起伏。民国初年,清代画家的书画作品价格大跌,清代版本的图书价格大跌。这一现象说国运可以,说时尚更确切。古玩价格在20世纪50年代价格平稳,90年代初价格暴涨,这是时尚所致。70年代后期农民进城卖古玩,还要在文物商店收购部排队等候,一个清代大瓷瓶仅值十元,名画家书画作品也只十元一尺。短短20年后,古瓷市场价胀了数十倍或数百倍,名画家的绘画则涨了数百倍至千倍以上。这是时尚所致。目前国内古玩市场,名家书画、明清官窑瓷器、明清硬木家具等价格始终坚挺,居高不下,这是时尚所致。2001年中国邮币卡市场火爆,纪念币中金银币价格上涨20-30%,但属于古玩范围的古钱币价格没有什么变化,这是时尚所致。把握时尚,就把握了价格趋势。至于时尚是怎样形成的,可以从长议论。 <br/>供求是决定某个品种以及单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br/>物以稀为贵。在古钱币中,汉代五铢钱、半两钱年代久远,但因存世很多,至今市场价格也不过一元左右。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距今不过100多年,但其钱币存世较少,其中最普通的“太平天国圣宝”也在百元以上,简体的“太平圣宝’价值数千元。宋徽宗的“瘦金体”大观通宝被公认书法最佳,但其小钱只值几元钱,大钱不过二三十元。一些珍稀古币价格动辄上千元以至上万元,主要原因是存世量少。当存世量发生变化时,古玩价格也会急剧地改变。还以钱币为例:蒙古汗国银质铸币“大朝通宝”,曾因存世极少而名列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售价一度高达万元,后来此种钱币在各地陆续被发现,仅天水市一次就出土了50多枚,其市场价格便降到千元左右。 <br/>单品价格多是围绕同类古玩的价格密集成交区上下浮动。例如在拍卖前,拍卖行对每一件拍品都有一个估价,一般而言其估价主要就是以上次同类古玩的拍卖成交价为基础,参考当时市场变化的各种因素。 ! <br/>掌握时尚潮流,了解市场供求,熟悉价格密集成交区,可以使我们对古玩成交价格与走势有比较准确的判断,此外别无他法。 <br/>特殊爱好和友情转让不在此列。毕竟我们在悠长的历史中只是一瞬,不废的是万古奔流的江河。</span>
, f* u! j' y" E( x5 _3 q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6 20: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8 12: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0 2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p>作为历史文物藏品来讲,价值和价格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价值的价格高,市场上价格暂时不高以后也还会高。</p><p>先不说,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工艺价值以及资源价值对价格的影响。首先历史研究价值对市场价格影响很大,由于文物具有独特的史料研究性则价格当然高。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比不是国家一级二级文物的类似东西显然值钱的多,定价肯定也高。</p><p>经过考古挖掘出来的比不是考古挖掘出来的类似文物,价值和价格高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科学的考古挖掘本身就是对文物史料价值的肯定和对历史的研究。</p><p>有着传承的文物比没有传承的的价值和价格高,因为传承本身也有史料价值,所以名人或皇家的东西价值和价格更高,传承的故事性更强。</p><p>不言而喻,历史文物和历史艺术品还是有些区别,所谓历史艺术品则艺术性应该是第一位的,只不过要把艺术性放在人类艺术史上所占有的地位考虑,放在艺术性的审美上考虑(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可能存在不同的审美但也有共同的审美)。</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5 11: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font size="2">再谈以下审美观对藏品价值的影响:</font></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font size="2">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总结自己的投资诀窍时,把它们形象地称为选美理论。即投资如同选美,在有众多美女参加的选美比赛中,如果猜中了谁能够得冠军,你就可以得到大奖。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收藏投资,因为收藏蕴含了审美情趣。在收藏这种群众易于参与而又高雅的活动中,人们受到的是文化艺术的熏陶,在对藏品的选取、护养、交易中,人们的审美观得到提高。而且,审美观与藏品的价值密切相关。</font></span><font size="2"><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
  w& @# U' p2 L) t) Y  Q                                <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任何收藏都可以成为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向往。如陶瓷,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作老窑瓷器,另一类是明清瓷器。这样划分的原因一个跟历史有关系,一个就是与陶瓷艺术的审美有直接的关系。元朝是一个分水岭,之所以这么分,实际上是它们陶瓷艺术的美学风格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区别。现在人们审美观实际上是受到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陶瓷审美艺术的影响比较多。现在收藏市场上,明、清瓷器非常热销,价格飙升,其主要原因是明、清瓷器首先工艺要比古代更先进了,色彩艳丽,而且又有各种纹饰图案。而老窑瓷器比较素雅,没有鲜艳的外表,作为藏家,特别是初涉收藏的人,受那些明、清瓷器的审美意识的影响是非常深的。</span></font><font size="2"><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5 s' ^& D0 D1 d) W. w
                                <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中国的书画投资市场,向来以中国传统国画为主。但素来被视为冷门的油画收藏,也渐渐在国内的投资市场涌起了热潮。作为书画收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油画收藏在近两年来显现出的勃勃生机,必然有其充分理由。一方面,它与中国画市场在国内的发展一脉相承,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虽然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油画所体现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美感,更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而其所展现的装饰性和观赏性,使其更容易被市场所广泛接受。特别是现代的中国传统国画的艺术发展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不知道究竟如何创新,大多数人的画的艺术水平摆脱不了元明大家的影响,没有让人眼亮的感觉,就象清代的一些官窑普通实用器的文饰越看越没有味道。</span></font><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br/></span><font size="2"><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p></p></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font size="2">藏家要善于培养独到的审美眼光。收藏投资需要广博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绘画知识、艺术史知识、市场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民俗知识、美学知识等等。从藏家角度来说,在吸收各种审美标准的同时,注重培养独到的审美眼光和高超的鉴赏力,确定具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收藏审美标准,对收藏是大有裨益的。</font></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font size="2">  什么样的藏品才是美的?对个别藏品作出感性审美判断或是经验性的描述是不困难的,但是让你从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藏品中,抽象出带有普遍性的、得到大众认可的美的本质,恐怕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了。大家知道,藏品的欣赏是通过对藏品的观察、体味其内涵并为之付出情感的过程,而美学正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知、情、意三部分中“情”的学问,通过自然美、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使赏析藏品更加出神入化、水乳交融,从而达到崭新的境界。</font></span><font size="2"><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
! c" Z/ r6 p1 p# |+ X  ]7 Q: B8 f8 g8 J                                <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创造美需要想象与灵感,发现美、收藏美需要眼力与恒心。常言说“物以稀为贵”,在收藏投资中更是如此。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审美特性,独创性是构成一件艺术品的必要条件,某种程度上说,独创性是作品的本质属性,它不仅仅要求作品是独立创作完成的,更要求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个性或达到一定的创作高度。浅绛彩瓷就是具有独创意义的景德镇釉上彩瓷新品种,通过绘瓷艺人艺术个性的尽情释放和发挥,它首次大规模地将书画艺术的“四绝”--诗、书、画、印,在瓷器上充分表现出来,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相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它以雅致疏淡的风格脱颖而出,风靡一时。而今,由于它适应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现代商业文化的需求,特别是符合新兴收藏队伍的审美观,因而又在收藏界风靡一时,掀起了一股“浅绛彩热”。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浅绛彩将形成相对完整的自身审美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在陶瓷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地位。</span></font><font size="2"><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rial;">
" y% y$ N2 i4 F' d' M( h2 ^$ t                                <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span></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15: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0][em10][em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 04: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Bill,CNLVYAN</font></strong>论的好,有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9 0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盛世收藏公司将在1月7号在广州环市东路368号花园酒店举行盛大拍卖会,有价值几亿元的古董拍卖,有兴趣的请联系159184494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4 20: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em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3 18:34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