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hantangge在2005-9-9 15:32:21的发言:
4 M7 r' i) m* T请越王勾践老师讲讲什么样的剑是复合剑?
. q |& H7 \1 j$ n请其他行家各抒j己见!谢谢! ' ^9 y4 F$ S& @3 z
' j& z9 O$ H) J `
汉唐阁(hantangge)先生: * w/ }3 M9 Q, V7 C% Y
; p$ } x8 x9 e+ L k
您好!首先您的这件藏品是一件非常开门春秋晚期越式兽面格双箍剑真品(级别较高),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共赏。我的观点,只代表个人的学术意见,不等同于藏界公论,仅请参考。 ' `9 s8 B) n$ p* N$ ^% V" h" K# j
- T+ _8 L1 O) @ 所谓复合剑,人所共知是用含锡量低的青铜铸造成剑芯,再用含锡量高的青铜铸造宝剑的两从,这样复合铸造出来的青铜剑,中脊柔韧,两从坚硬锋利。能达到刚柔并济之功效。
* y& K+ b( g' n! X' R& p7 e' S% C' w
: i( ^7 j5 Y+ h( H7 {" x 即是说战国早期的工匠,在铸剑时使用了两种锡含量不同的青铜,采用了巧妙的复合铸造技术,解决了青铜的机械性能和冷兵器的制作要求之间的矛盾。 宝剑要具备锋利的刀刃和坚韧的剑身,但含锡量高的青铜硬而脆,容易折断,含锡量低的青铜韧而软,既不锋利又易卷刃,两种青铜单独使用,都不能铸成刚柔相济的宝剑。 " C/ p, L) z7 Y, y; H t9 P0 |
, a, a; b- M; L8 ^0 s
能工巧匠运用了类似“夹心饼干”的制作方法,他们先用红黄色的低锡青铜铸出“剑脊”,这种“剑脊”韧性好,两侧还带有榫接“剑从”的榫头,再在剑脊两侧用黄白色高锡青铜铸接两侧“剑从”,这种剑从硬度高,可以磨出锐利的刀刃。因此,双色剑刚柔相济,格斗时无往而不利。 & |2 ?8 Z+ Z5 E0 n& T" J5 a' O+ V
+ M3 L+ K5 Q3 \* c) S) U1 m+ d2 ? 我国的青铜复合剑,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早期,肇端于吴越地区。这种工艺技术很快传入楚、晋等大国,并为那里的匠师所掌握和使用。最著名的复合剑,有故宫博物院藏吉日壬午剑和台湾龚氏藏越王州勾复合剑等。 1 V0 r2 D% q: a5 B
9 m, m2 G- @8 n/ d* u1 R: D 此外,我国春秋中晚期在吴越地区曾流行过一类青铜剑,外观上看非常象是一把复合剑。就象您的这把,但事实上剑脊和剑从并不是用含锡量不同的金属复合铸造而成的,而是用成分相同的青铜一次铸造出来的。这中剑的剑脊凹槽部分很宽,两从较窄,不适合采用复合技术(而且那时也尚未出现复合剑技术)。否则,宝剑的强度就无法保证了。您不妨注意一下典型战国复合剑的剑脊和两从的宽度比。 1 T9 O) ~- v' _* D
% X1 V4 N+ m5 g1 ]1 X
判断这类剑,一是从类型学上给宝剑分期断代,仔细观察宝剑的细部特征;二是采用科技考古的办法,做X光透视分析。想把事实搞清楚其实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当然,我的一家之说不代表公论,仅供您和大家参考。顺便做了一图,供参阅。 ! |6 h" X& X0 q) _$ H& I( @8 s
' J4 H! U) G$ ?5 `: f, B4 B
9 o1 l" V t' K' M 9 z1 ]7 Y' g0 m: F: i
! E. j9 F* u# R1 E$ o- q& f: d m7 E9 h+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9 17:23:18编辑过]
* o0 j# d) i7 Z1 v, F; W-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