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4182|回复: 39

【转】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国宝级文物(顺序稍有错乱)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2-28 15: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2年1月18日, 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 64件禁止出国(境)文物图集1(20张)
5 y& ?  K7 E' v* h! G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文物出国(境)展览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对文物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对此,国家文物局根据地方文物部门和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确定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重要文物共64件(组)。: W) |+ r  m0 n+ G% x- f
  此目录出台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六章第四十九条,即“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目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公布。未曾在国内正式展出的文物,不得出境展览。”

& Z- H) ~8 x* O3 E+ t8 b  N  i' J7 m
国宝名                所属年代         出土年份和地点                     现藏馆所           $ M9 p* [! L0 c; ^
1、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新石器时代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             中国国家博物馆0 Q$ _7 u1 N+ n4 ^
2、陶鹰鼎                 新石器时代      1957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             中国国家博物馆) w* ~4 m1 ~- F% q' k
3、司母戊铜鼎             商后期          1939年河南安阳市武官村             中国国家博物馆
/ X# `5 l% i- M5 H/ G6 }: d4、利簋                   西周早期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               中国国家博物馆' Y( ]4 i' n" S( ~* G
5、大盂鼎                 西周康王时期    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             中国国家博物馆+ \3 e3 _7 C- T; {5 ~- d1 q
6、虢季子白盘             西周            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镇虢川司       中国国家博物馆. t* w. L" _3 i9 p& h+ S
7、凤冠                   明代            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             中国国家博物馆
! `" W  v, M! X) Y7 z- X2 q6 H8、嵌绿松石ㄨㄚ杯         商代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             中国国家博物馆. l# g5 d; \# c1 y
9、晋侯苏钟(一套14件)   西周厉王时期    1992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八号墓被盗   上海博物馆3 s0 O. U  y3 G
10、大克鼎                西周晚期        1890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村           上海博物馆
/ ]6 T) c7 X# M11、太保鼎                西周初期        传清道光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       天津博物馆
  S& U2 Q# X  s, _- _- C; J/ y, |12、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时代      1977年浙江河姆渡遗址T231           浙江省博物馆. K! w) W6 R( j1 c! w' r- T
13、良渚出土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      1986年余杭反山12号墓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0 i: i: T' `* n, Y- @6 v
14、水晶杯                战国            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f% l$ \4 X8 K& a
15、淅川出土铜禁          春秋中期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                 河南博物院
16、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春秋中期      1923年于河南省新郑市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       原物为一对,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   
0 N6 C" y, |* @/ z1 q: Q/ ~17、齐王墓青铜方镜        西汉            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乡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     淄博市博物馆
3 {7 ?$ }* J+ Z18、铸客大铜鼎            战国            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     安徽省博物馆) d( q3 \/ [; Y  J& A  Y" X6 E2 i9 ]
19、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三国(吴)      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             马鞍山市博物馆' ?0 k3 i7 N- e$ d1 V
20、朱然墓贵族生活图漆盘 三国(吴)      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             马鞍山市博物馆
5 Z0 @$ O+ B! W: }) [4 c21、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北魏            1965年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           大同市博物馆' \6 _0 h$ ^; A' c/ w
22、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北齐            1979年山西太原娄睿墓               山西省博物馆+ x4 y1 r/ Z1 D6 R- o% J
23、涅盘变相碑            唐代            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             山西省博物馆
# I% u- Y* E$ j5 X24、常阳太尊石像          唐代            山西省运城盐湖区安邑镇道观遗物     山西省博物馆
8 Q. V, Q* Y4 d  ]  C25、大玉戈                商代前期        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       湖北省博物馆
' V$ Z2 N$ l0 _# K7 I26、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       湖北省博物馆
6 v- T& t, {- x; K: ]27、曾侯乙墓外棺          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       湖北省博物馆+ L& k7 ]" Q6 d9 [; H  p
28、曾侯乙青铜尊盘        战国早期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       湖北省博物馆& N+ D# |' u* O: h2 l
29、彩漆木雕小座屏        战国            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          湖北省博物馆( {/ H! z: X4 g% r  X1 \5 S
30、红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晚期      1983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主室西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T% h% p& s' j% _3 X
31、鸭形玻璃注            北燕            1965年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     辽宁省博物馆5 W  T: s% q# L5 ~$ |" P' _
32、青铜神树              商代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     三星堆博物馆
9 `2 t+ w  |9 o8 ]33、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商代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     三星堆博物馆
) ~. e5 ^1 j% X3 r34、摇钱树                东汉           1990年四川绵阳何家山二号汉墓       绵阳市博物馆
1 C3 j  L. g8 k7 i6 r. o7 y) F9 H35、铜奔马                东汉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面     甘肃省博物馆
! x6 P' p( N* ]2 G$ a- F36、铜车马                秦代            1980年秦始皇陵封土西侧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 g3 _7 W) C: e+ Q1 m37、墙盘                  西周中期        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             陕西扶风周原博物馆) E/ _1 q$ d4 c3 ^( S
38、淳化大鼎              西周            1979年陕西咸阳淳化县史家塬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 T5 n( i# p( g' ]& e. Z39、何尊                  西周            1963年陕西宝鸡东北郊贾村           陕西宝鸡市博物馆8 `: a% i6 E* o; }3 ^
40、茂陵石雕              西汉            西安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石刻         陕西茂陵博物馆
4 A" N' d+ Y: B4 Y* G" Y+ @41、河姆渡出土陶灶        新石器时代      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               浙江省博物馆2 Y7 }! {( k& j6 \8 q5 c
42、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            1625年陕西西安大秦寺遗物           西安碑林博物馆* S4 T7 M. R9 c) A  M) Z6 T
43、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唐代            1970年西安南郊唐代窑藏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T' O# z) }# p5 ]
44、兽首玛瑙杯            唐代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 f5 w& F- p9 b0 _3 ~7 N6 p% e
45、景云铜钟              唐代            陕西省西安景云观遗物               西安碑林博物馆
& m8 W  K2 a5 c, w$ N2 h/ ]/ I46、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唐代            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博物馆
7 H  i) W* J+ P. l- z47、八重宝函              唐代            1987年四月初八佛诞日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博物馆
- [: d/ A2 ]8 u# s9 [5 Y$ Q48、铜浮屠                唐代            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博物馆
. C' ^  p* ~. A" S8 a49、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战国            1974年河北平山县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 w1 j: z9 l4 d; G+ ]5 B. A50、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            1977年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墓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 I9 I' H' _- Y. G0 P( x, b0 p51、刘胜金缕玉衣          西汉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       河北省博物馆3 a; ]5 M- T- t9 R5 ?* k
52、长信宫灯              西汉            1968年河北满城县陵山               河北省博物馆
* [  L; q6 Y% y& D4 d  k) s53、铜屏风构件5件         西汉            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                 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u$ s. i7 {4 g% g
54、角形玉杯              西汉            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                 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T& v- P0 Q4 x8 t5 N7 [
55、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中期晚段    197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墓       湖南省博物馆6 h9 J/ c1 _* ^& i+ U+ t7 P* l
56、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中期晚段    1949年湖南长沙东南郊楚墓           湖南省博物馆
# @  N5 h$ Z: i57、直裾素纱禅衣          西汉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幕         湖南省博物馆
* L1 M" w! ~3 L58、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西汉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幕         湖南省博物馆! @) Z; g; n/ C9 D. W6 n1 B
59、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西汉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幕         湖南省博物馆
' [* T0 z( D. t) [' I60、红地云珠日天锦        北朝            1983年青海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Z9 W* z) t$ |
61、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 西夏 1991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L2 x8 {: s4 P' w' {7 ?0 k5 x0 l
62、青花釉里红瓷仓        元代            1979年江西宜春丰城县收集           江西省博物馆7 ^! \* c) F5 @! r
63、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南朝            1960年江苏南京西善桥南朝墓葬       南京博物院  W/ K- W5 T8 l! x6 N6 G
64、“五星出东方”护膊    汉晋            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           新疆考古研究所
1 ^& P9 ^* n; j6 R

# }0 @" T9 M* k8 a$ q
62-北朝红地云珠日天锦 青海省考古研究所

: e) J3 u# x/ i# \
% C7 V8 u/ I( P0 R, {9 G3 k
1 E  L. D+ O! q) |6 i: @8 Z5 t% J& G
北朝。
! E1 ~8 D* Z% t, z
长48、宽28厘米。锦幡残片,组织为1:1平纹经锦/图案以日天(太阳神)及狩猎纹为主,并织有“去”、“昌”等文字。此织物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十分珍贵。

1 c, H8 w% m* v1 ?9 d6 k
1983年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出土。

& _$ `  i% H  Z- P  ?
63-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 宁夏区考古研究所
" N8 D% x9 `( V0 _$ z/ w
西夏。

' d1 i0 P4 @' W6 Z% u/ b9 o
出土经书共九册,完本者有封皮、扉页,封皮左上侧贴有刻印的长条书签,书名外环以边框;封皮纸略厚,呈土黄色,封皮里侧另背一纸,有的纸为佛经废页,背时字面向内。
- q+ ?- V1 A% C. q' k
全页版框纵30.7厘米,横 38.0 厘米,四界有子母栏,栏距上下 23.5 厘米,无界格,半面左右 15.2 厘米。版心宽 1.2 厘米,无象鼻、鱼尾。
上半为书名简称,下半为页码,页码有汉文、西夏文、汉夏合文三种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 1 厘米左右。
! l2 C+ R5 R& Z! Z. l
通篇字体繁复、周正、秀美。包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四种经文,白麻纸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装,封皮贴有书签,首页载有“集经”、“藏译”、“番译”者的名字。
: e0 R! z$ a# z/ J8 M3 h. k4 H7 Y
共有9册,达10万字,是一部保存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经。
1 m8 s6 d8 o( d2 Y/ Q
该经书的内容在印刷中有版框栏线交角处缺口大、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笔锋形态不一、栏线及版心行线漏排、省排、经名简称和页码用字混乱、有错排、漏排、数字倒置等活字版印本特征,因此这部 1991 年出土的西夏文佛经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具有重大价值。

% n9 J" t: q" Z' L. M/ M
这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也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

' C  [0 W, V. S2 Y  T$ g  h/ a
199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

# d7 k5 b' K+ z- Q5 v% K. i
64-南朝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印模画 南京博物院
南朝。

1 ^4 M5 X, I. h; |# L6 S+ o5 g
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
8 b& ]5 a7 k; K6 u9 G3 T) Y
这幅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人物之间以树木相隔,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

' C3 A8 k6 g& h, @& M& o
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

* n/ J8 d7 Y& v3 ?
嵇康为“七贤”之首,他是一个非常豁达而有文采的人物,文献中记载他“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且常“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 L. `2 k2 d1 _. j& k1 M8 C
阮籍则是一个不拘小节,活得很潇洒滋润的人,他好饮酒,且“嗜酒能啸”,这个“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吹口哨。《世说新语》说他酒后纵兴“长啸”,且“韵响嘹亮”,所以,在“七贤”之中,有“嵇琴阮啸”之说。
- ~- K% D8 T# g  u5 q$ J/ n
山涛也极能饮酒,《山涛传》中有其“饮酒至入斗方醉”的记录。
王戎则是一位为人任率,不修威仪,善发谈端的人物。
5 ?0 b- {0 n% ]& w4 n, B3 {; j7 [) s# j
向秀文儒,文献记其“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秀乃为之隐解,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看来是个十足的道学家。
7 R" B- W) m$ B- n" `, |* }
刘伶也好酒,且嗜酒如命,“止则操卮执觚,动则契盍提壶”,大杯小盅,来者不辞。
* F% U# i/ D& X# P
阮咸通音律,善弹琵琶,当然,这里的“琵琶”不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琵琶,而是一种被称为“阮”的弹拨乐器,相传这种乐器就是由阮咸发明,在许多地方剧种的演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乐器。
' t, [: S! s2 n+ _/ C
由于“七贤”在当时热衷于清谈和玄学,崇尚空灵之道,而玄学中又掺杂了许多“怡悦情性”“自我陶冶”“洗心养身”“自喻适志”的道教因素,颇受知识分子的喜好,“七贤”谈吐不俗,洒脱倜傥的人生观亦博得了知识分子的赞赏,久之,便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七贤”成了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 f4 @' \+ g& [/ E8 w; _9 j6 {$ a2 Q
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荣启期则是早于“七贤”许多年的春秋时期人物,由于荣启期的性格和“七贤”极为相似,又被时人誉为“高士”,所以,砖画中安排荣启期和“七贤”在一起,除了绘画构图上对称的需要外,荣启期更有为“七贤”之楷模的寓意。
1960年4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60-西汉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湖南省博物馆
4 E6 w- K7 }+ R0 F" t7 }) R  M
5 G* ~, p& O. ]  o
云虚纹是汉代盛行的一项绘画内容,漆器云虚纹画延续了差不多一千年,直到隋代还有这种漆器装饰画。
4 z! k0 L3 }7 p: G/ }# ]# D, S
朱地彩绘棺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 z% X" ?4 q" H/ u' Y$ b7 H' v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 v0 b4 a. i( |3 e) R
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

. B1 _; g4 X: K0 T' M
朱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棺为梓木,通体内外髹朱漆。

4 y$ |1 A$ Y# @- g2 M/ H
外壁在朱漆上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绘出龙虎相斗、双鹿腾云、双龙穿壁,以及仙人、云气、仙鹿等,整幅画面充满海外仙山与神仙洞府神迷迷离的气氛,并以此表达吉祥升仙的主题。
- V8 J' ^% u7 D2 b; l# c0 S
, G* _6 l2 ~* a

( N5 z! G( Y) C# n0 b
黑地彩绘棺 . M) r/ m. a3 M& q0 b% t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C8 l, ~" l( Q9 x, y
  + b) v) t3 n1 t) h6 \$ e7 ]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8 F% F  N% n$ z  
% B0 Q- P& U- Z$ x( @9 L长2.56米,宽1.18米,通高1.14米

! a% v1 \  B8 v) D  t4 i
黑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为梓木材质。

! l( h3 A) X. o. b0 Q% z( B& W# ^
棺内涂朱漆,右侧板内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马和人,笔画草率,勉强成形。
' }. T$ D7 i: F6 j$ O5 ^
棺的外表,以黑漆为地,彩绘奔放的流云,以及仙人、神怪、禽兽,构成一个奇幻的仙境。

! ^/ d& ~$ f3 E/ f
云纹的轮廓线显著高起,这是汉代新兴的堆漆装饰技法,立体感强,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
8 Z2 o! }' `6 @# z  o
仙人游乐、骑鹤持枣、怪神狩猎……好一个“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的世外桃源,其为棺右侧场面。
2 n) B' x- a4 h

2 z+ ]$ D5 T7 p& I9 f
4 D- j: t9 f. w
这是一幅幅多么神奇的画面!云气纹是战国时兴盛起的一种漆器装饰题材,到汉代,云气纹得到了更大的张扬。

1 D9 i# h: j' A, D. x/ v. @+ x9 p
汉人好神仙,云气纹中加画各种兽、神禽和神仙,构成了一种称为“云虚纹”的新纹饰,组成寓意吉祥如意、辟除邪厉的图案,为汉初漆器上的主体纹饰。

9 ], |$ Y7 A9 d: [% g" v
云虚纹漆画其实是人们幻想中的仙境,它被描绘得美妙神奇。那一朵朵云彩犹如行云流水,一百多个神仙栩栩如生,一组组怪兽形态生动,随着急速回转的流云翩翩起舞,它所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汉代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这里凝聚与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与情绪。
# ]1 h4 c! m# r1 f
云虚纹是《后汉书》记载漆器纹饰的一个名称,即指云气纹中加画神兽的一种纹饰。

" x7 q! S$ T: N" L. L* b2 f# B
《汉书·郊祀志》:“钟虚铜人皆生毛"。原注:“ 虚,神兽也”。

( K4 w9 z  W" K9 o
《后汉书·舆服志》载:太皇太后车“云虚纹画车 ”、云虚纹有时简称虚纹(古字“ 虚”、“虚”相通)。

  ]; Z! \: Y/ ?  C4 J' L) _- T7 E
云虚纹中最多的是一种长鹿角的神兽,它大概是汉人常提到的名为"虚"的神兽。汉代铜镜铭文说虚是一种能"辟邪除凶"、“辟不祥”、“延年益寿”、“长乐万世”的神兽。所以,它被人们视作吉祥物,画在生养死葬的各种器物上,以保佑生者和死者,使他们平安、吉祥如意。

1 A+ Z% w8 v7 T% S# @: w% A2 b0 o4 Z7 I( e  J; a: ]+ e# v
; B. O8 `% _) e  F. h
: U- b3 |/ v9 O2 K) O2 i
锦饰内棺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 I8 m( n: v4 ?4 K7 I  
  |2 b6 N8 w; `$ K5 Z# S$ v2 G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k; N; C& j3 o& d# `
  
" I+ p5 n; t- x6 J长202厘米,宽69厘米,通高63厘米
3 i& O9 p  }& ?. o: @
锦饰内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四层,棺内修朱漆,棺外髹黑漆。

. k5 F7 _' M4 O% N+ Q. P7 k: h% L
盖棺之后,在黑漆层外面,横缠了两道宽12厘米的帛束,每道六七层。然后在棺的盖板和四壁板上,分别粘贴一层带菱形勾连纹的贴毛锦。壁板外所贴菱花贴毛锦的周边,又加饰一条宽12厘米的铺绒绣锦,中间又横贴一道,即贴成“日”字形。
1 N2 j2 W9 O3 u( `. K7 g
过去在长沙地取得战国墓中,曾发现保存完整的带束木棺,但棺外贴丝织品作装饰的现象,还是首次发现,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
- v+ a* C' @3 b- z
: Z' m& K" t+ a. C6 j, R
+ Q4 ]2 l3 A  ?+ B$ s

. M# W+ ]5 F: R; `8 S* N
61-西汉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湖南省博物馆

& G# \! e3 g) U
西汉。

+ p" I4 v8 `" H& v  W5 x
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4 p5 [  D! c1 S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57-战国人物御龙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
人物御龙帛画
" `) ^- j% u9 Y0 R1 r. N% l: `3 ~% Z5 @* h$ D1 Y
战国中期晚段。
长37.5厘米,宽28厘米。
/ i2 }' V; F5 M5 n- C4 n
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
2 ]( M% V4 L2 C" Y; P+ X
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

. P3 Z8 z; H- M$ q' E  K& O
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
正中是一位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
# M/ I2 i$ G0 [& A
龙头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略似船形。在龙尾上站着一只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
6 {8 c- o9 ?$ w% G$ o
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为鲤鱼。人、龙、鱼均向左,以示前进方向,连华盖上的缨络也迎凤飘动。

- K9 `6 ~" q3 q+ l& g
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这两幅帛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则略施彩色。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想像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
. A3 a; f  ~- r. O7 S7 |# _6 U5 X
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
9 I* S3 m9 g6 o  Q$ G, n* I
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

4 g5 D& B& ]8 r58-战国龙凤帛画——湖南省博物馆
人物龙凤帛画  
- g1 Q! ~% U) y
; M6 K4 ~- p* x0 U5 Q1 H/ Y4 s战国中期晚段。
长31厘米,宽22.5厘米。

; K4 y  S6 m; N8 b9 B! r
中国古代称绢为帛,把绘在绢上的画叫[帛画]。
3 C4 t9 x% b* R
此画以墨勾勒,线条流畅,画面内容富有想象力,会有弯月状的舟,舟上立一侧身女子,左上方绘一扶摇直上的龙和展翅欲飞的凤凰。由于此画为铭旌,画意是反映墓主人灵魂升天。
" F1 {6 H' }2 ?. B; U4 @3 c" n6 G, e
此画是中国目前保存年代最早的人物绢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艺术价值。
+ U! H5 d( t  C
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楚墓出土。

2 ^2 G! K* w' {3 N% g# |
59-西汉直裾素纱禅衣——湖南省博物馆
直裾素纱褝衣
- V: s; O% T4 d  B# a6 t4 E
* g2 g  m: b" Q8 A) W国宝欣赏:华梅(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11-工巧集作者)
) q) z" F4 O% g# x0 S
这是一件极轻极薄的衣服,看上去薄如蝉翼,缈若云烟。称一称,仅重48棵。假如能除去边缘厚重的部位,那实际上纱的重量,一平方米只有12-13克。

: K0 J1 u3 R% g6 M4 W* r, b8 `& I2 d
衣服总长160厘米,袖子通长195厘米,也是一件颇为可观的大袖宽衣了。
它之所以被称为褝衣,主要是因为古代将不挂衬里的衣服都归为这一类。这种不施花纹的素纱褝衣多是为了罩在锦衣的外面,可能会使衣装越发显得优雅、含蓄。锦衣的鲜艳被虚去一层,看起来深奥玄妙、意蕴幽邃。
在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上,有关中国丝绸轻盈菲薄的实物和传说,曾使各国友人打开眼界。
0 }/ D1 x9 k) m0 r' K' B6 `. p
古代阿拉伯一本游记中记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位阿拉伯商人拜见中国官员时,看到中国官员衣服里透出胸前一颗黑痣而惊讶,当中国官员将五层衣服逐一撩开以后,商人简直惊呆了。五层衣下竟能透出黑痣,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当我们看到汉代素纱褝衣后,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唯一的即是赞叹古人那精妙绝伦的技艺了,当然这里还包括发现并使用的原料--丝。

( k4 F6 }' Y2 X8 h
不少国家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即希腊语中丝的意思,并加以延伸。由于绝大多数民众并没有真正见到中国人,于是在丝绸的感召下便传说赛里斯人如何高、如何重,而赛里斯是长在树上需要用梳子梳理成捆的等等,足可见到中国丝绸在国际上的影响。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53-西汉 刘胜金缕玉衣——河北省博物馆
刘胜金缕玉衣  
  v7 e& V+ \" t& ~# m0 Z
+ [/ |% [8 t2 q4 L$ Z6 E3 n. D西汉。
. ]2 o! X% c  D4 s1 Y
通长188厘米。

9 w$ Y+ O% {7 ^6 w
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
: \4 F7 q8 g) \$ S- M" ]( ?' o
用金丝将玉片编缀成人形,头部由头罩、脸盖组成,上身由前后衣片、左右袖筒及左右手套组成,下身由左右裤筒及左右足套组成,皆能分开。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耳埂⒖诂H,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
" n( T9 ]4 C* n. S3 b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似人之体型。

( _1 u( O. y7 m, u$ w1 i
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殓服,按等级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等。
& A- u* ^3 J. s/ B+ I
皇帝的玉衣用金缕。中山靖王刘胜是诸侯王,也服用了金缕玉衣。

- O7 K$ H; S! m! `8 {
出土时,衣内仅见几枚牙齿珐琅外壳和一些粉末状骨渣。故玉衣和九窍塞并未能保存尸体不朽。

4 w3 a  Z3 k2 f" g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 Q7 c9 u( `1 y1 Q5 N' P/ o
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刘胜为第一代中山靖王。
9 G# A9 G* Z1 G% B6 {" v$ V
周长山:“据史书记载,刘胜“乐酒好内”。“子女百二十余人”
0 b# `3 i& @! G3 `+ I
北耳室出土的十几个大酒缸成了刘胜“乐酒”的最好佐证。经估算,这些酒缸总共可储存几千斤酒。看来,刘胜不仅乐酒,而且很可能还是海量
不仅如此,整个墓室中出土最多的就是酒器。

/ ^7 ?& U* F  V1 w2 x
玉在中国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到了汉代,人们不仅把玉作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还坚信以玉护身,能使尸体保持不腐烂。

3 `# d+ Q+ Z7 a  n! g! |# N0 s
汉代的君王以及贵族死后不光口含宝珠,下枕玉璧,还用玉片和金丝连缀而成的葬服从头包到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金缕玉衣,史书中也叫“金缕玉柙”。

0 _) ~3 a0 O+ ]. A
金缕玉衣在战国末期大概就有了雏形。
" d, l8 Y' H! f7 l * c2 y0 Y+ E" a+ F
用的金丝一般长4-5厘米,最细的金丝直径只有0.08毫米,只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细度,分布在手套各处。
( t  q6 ]) j1 H( @' \* ]% w" H
按照现在的工艺水平推算,西汉时代制作这样一件玉衣,一名熟练的玉器工人大概要耗费十余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 T/ y6 \. p2 ^6 ?
54-汉长信宫灯——河北省博物馆
长信宫灯
8 Q: m1 C. \. y" x0 P7 k2 \) O$ }  b/ A1 G3 g* d) T( j8 |
出土于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这妻窦绾墓,通高48cm。

, [) X) }1 {/ D0 W+ `
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
/ X7 L# a& @5 I$ w$ c
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

. \4 Q- W% ~% v) w
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

3 J* y4 `0 Y+ x7 c; t
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 p3 d1 X( `9 V# s# L  ^* r$ I
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
( P7 Q) Q# u$ B8 ?" o
灯的各部分还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洁。此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
( ^) l( \  h' X( E7 ]+ i
长信官灯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8 q( @. \) Z8 p/ j, o- j- w
根据铭文考证,此灯是公元前172年(汉文帝时代)铸造的。

8 k+ ^$ I7 x- b7 Q) F$ n+ D* u# v& W
灯的最初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来刘揭子中意“有罪国除”,此灯被没收进少府的“内者”(官名),归长信宫所有。
2 m% c1 M  V# }/ u5 V; p
长信宫是皇太后居信的宫殿,文帝的皇后窦氏是刘胜的祖母,景帝时为皇太后,很有权势。
2 `& n9 s% g2 y4 h( y# d/ y
后来窦太后又把此灯送给了她娘家族裔中的一位叫窦绾的女子,窦绾将铜灯视为珍宝,死后就将灯随她埋入墓中。

) r+ U; c8 m. Q长久以来,长信宫灯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型、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奇特巧妙的艺术构思被视为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巅峰之作、民族艺术的魅宝,她曾多次赴国外展出,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8 _" w# A/ X1 ^/ w" q7 N
55-西汉铜屏风构件5件——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 \. e, R4 n2 g8 e( P
朱雀屏风铜顶饰
, |' D9 T1 l; j( r* c; G: A3 I" \: H* O" k
西汉。
7 `+ ], e, {  s7 A' S& U1 {
立于屏风两侧转角的顶上。
+ S3 _- c2 d3 Q2 X7 H: [
朱雀顶上有管状的插座,是用来插雉鸡羽毛的。

9 g" ~  j5 r+ h0 \' ?8 Y, o
朱雀昂首展翅,伫立在方座之上,全高26.4cm,双翅距24.5cm。

2 |/ @- D) h: t
其通体鎏金,自颈以下及双翅遍刻鳞片状羽饰,方座四面饰有火焰形纹。
朱雀为汉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顶饰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观念。

3 s7 N) t& q' K% v5 L
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
1 N# Y# l- f( R4 ~( i; q4 ~+ P
西汉。
6 s7 G: |, s& R$ Y  @1 c7 l
高16.7,宽56.3,厚4cm,两面造型一致,为双面兽形。
/ S; u: Q' e5 P- z" \7 R
双目圆突,高鼻,张口露齿,状若微笑。头顶出双角,两眉和耳后鬓发飘向两边,如三束飘带相互绞缠,正中和两侧各伸出一根圆管形插座,插入雉羽为饰。

" f8 D" w+ n, @* A
下鄂两侧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风顶横枋上。

+ |. t, r: T. u4 r
整器通体鎏金,兽面顶的双角、眉毛、卷云纹均用黑漆勾勒轮廓线,管壁上刻有顺序数目。

! o2 u9 P0 B+ b+ ~
人操蛇屏风铜托座
铜屏风构件5件 4 Y3 y% R: d1 b, w& U
西汉。
. _3 J: _8 d' ~$ g
通高31.5、横长15.8cm。
& o- h" L1 f  U! b
结构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两个大小相同的扁长方套筒组成的活页,可作90度展开,为屏风右翼障的下转角构件。下半部为力士托座,取自“越人操蛇”的传说。

+ z+ m; J- W- I  p) c* D
力士身着右衽褐衣,短裤,跣足。两眼圆瞪,眼珠外突,口咬一两头蛇。双手操蛇,双足跪坐夹蛇,五条蛇相互绞缠,玲珑通透。是两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的再现。
) l( L; B9 ]5 }. ^3 M0 f2 M
原通体鎏金,并有黑漆绘线,现仅留斑点。

3 w' r, I$ a# j2 T. e8 C7 O
蛇纹屏风铜托座 ; N4 J$ {4 s0 r/ p3 x( k; z
6 O7 k& c0 @8 s4 n% E
西汉。

  E6 ~0 c6 Q3 I4 F8 d; `( b/ B; A
高23.4、长46.45、宽29.4cm。
: T+ \) F: S' H$ g" ~# X0 R
是屏风正间两边的托座。
+ d( p4 x1 X- J7 P# V: r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套筒,如“之”字形,用来套入屏风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条相互绞缠的蛇组成,蛇体正中两面各伸出一个,以保持屏风的平稳。

& e; S& Q0 r5 k2 p1 S
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图腾,由此可见这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器物。
: |* `/ Q0 `$ S1 B& b
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

' F) ]7 p4 K. d4 B: \6 q: Y西汉。
4 B4 f3 E& v  y3 F" v
通高33.5、通长27.3cm。
8 Z. a0 a0 s: L3 r
是屏风两边屏障下的托座,原有鎏金。
9 H# E9 Z) s3 A8 E
半蹲在托座上的蟠龙,昂首曲体盘尾,四足踏在由两条蛇构合成的一个支座上。

# k0 K1 K7 A3 q1 ?
两蛇各卷缠一只青蛙。蛙张口暴目,力图挣脱状。龙口大张,口内有一只两前肢攫住龙的口缘,头向前伸,好像逃脱了恶蛇的侵袭,得到龙的保护,状态安详。此将龙、蛇、蛙三者结合一起,是一件极具造型艺术之美的文物精品。
" H( d) S7 e4 z. L
蛇、蛙曾是古越人的图腾,而龙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缠青蛙,龙踩住蛇保护青蛙,似乎在讲述某个传说中的图腾神话故事。
0 A! D+ b, }0 t) x6 M* P
56-西汉角形玉杯——南越王墓博物馆
角形玉杯 6 e+ m  y8 i! e! ?6 {1 Z0 ~
3 [+ i! s. R+ [9 k) s& [( [- H
西汉。

& x7 |" o5 Q$ k9 \9 }+ N. r
通长18.4厘米,口径5.8—6.7cm,口沿上微残,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

! r4 F% n& s. I/ R, S5 h
仿牛角形,中空。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

* U4 |  b- G. Q; u% |
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纹饰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为圆雕。

; d. S, }: h3 p" I! W2 m. [; V6 P
在浮雕的纹饰中,还用单线的勾连雷纹作填空补白。一夔龙缠绕器身,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是占绝对重要的地位。
' h, j0 l2 ]: ?& i, K  R
汉代之绝品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49-唐 铜浮屠 法门寺博物馆
铜浮屠
; Q# H# I! M6 A- B5 D. c
! K/ r9 ^( L; x0 R唐代。
9 n# i! X$ x# b. a! s5 [
浮屠即塔、精舍,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

" A. G2 H4 _& C- l) g
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
+ E8 t+ F( z6 L+ T, Z& X5 _) G
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
+ ^  ]: s2 R9 q* R  K) V# J& @
塔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棺盖为半弧形,前宽后窄,前檐探出较多。棺体前高宽,后矮窄。

" B5 {* A9 }) y2 |9 G
棺盖长8.2厘米,高6.4厘米,前档宽5.4厘米,后档宽4.2厘米。前档板上刻着两位坐佛弟子,两侧壁各錾出两只迦陵频伽神鸟。

  R1 w/ i; x$ @6 H  W  j
棺体下有两层台座,上层台座四周錾出一圈仰莲瓣,下层四周镂空成壶门。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

- W. i  X: e7 U
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门寺地宫之门被打开,此铜浮屠随着被发现。

; @4 v& Q* F; {" P! q( ]1 C* @1 u
50-元青花釉里红瓷仓——江西省博物院
青花釉里红瓷仓  , y( d0 m& m$ z3 q$ X/ K% _* M

6 T) [5 j! O( q8 w1 ~% V# ~4 r; ?元代。

7 t1 V& u5 ?0 L! Z% N9 F
通高29.5cm,横宽20.5cm。

6 Q. |! m, o5 f' ~# @
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
& z3 [) c3 G: h  U- I5 s
脊吻塑双狮头,四角饰卷云,重脊中部各饰一朵云纹,正脊中部饰以带叶仰莲,上置扁平形矛头。仓楼系活动式装置,中有子母口覆盖于仓上,四立面下视均为四柱三间,仓楼内置宝座。

) V! F1 T4 M. c: Q7 C7 H
正中后,以串珠组成“十”形镂孔图案,与前楼相通。两旁有亭楼,底层前后均为两柱夹仓。插板式活动仓门

+ b7 `) D: P4 r7 D$ ?
两侧用青料书直行楷书七言句对联,右联为“禾黍丰而仓廪实”,左联为“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披“南山宝象壮五谷之仓”。
; n8 N& [( s& k; r6 }
后面柱间空档为墓铭,青料直行楷书,计12行,159字。左右亭正面墙各用红料楷书“五谷仓所”与“凌氏墓用”字。瓷匠把青白釉、红釉、褐釉、釉里红和釉下彩青花集中于谷仓之上,瓦垅欗杆均以串珠纹组成。

2 C0 G- h5 Q5 f9 C" U7 H  g
楼阁及两侧亭楼上塑有10个优伶,有的手执掌扇,有的怀抱琵琶,有的吹箫弄笛,有的甩袖起舞。上下左右有人物十八个,姿态各异。色泽绚丽,造型奇特,精绝无双。

+ e* z3 N' D: `. l" n' u9 ~9 n
1974年江西省景德镇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院。

8 Y& d4 s- M" [- N
51-战国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3 L% l' }2 v1 L  w# V

$ P, m; R& G# e2 E* d战国。

, Q- n& C2 H6 B* S& ?' A# d
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
“错”,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案”,是古人所用小桌,周身饰错金银花纹。

9 C  }/ q1 x6 ^
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
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
" [/ F9 v6 ^4 u) R
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
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
! A, k7 |$ `6 D
此案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特殊的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

) h/ u. E8 A" t# C
这件方案案面原为漆板,已腐朽不存,仅留铜案座。它的造型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突破了商、周(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256年)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

5 Q6 v  s- E) }( S+ n
另外,四只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公元前486年-公元前256年)时期的斗拱造型。
/ G5 S* U! B6 U/ m# a: k
1974年冬,平山县出土。

0 `" o3 m, Q2 T
52-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中山王铁足铜鼎
* v3 K; Y' K7 i* x" V# a
4 d4 C% r* a0 ]9 h' u战国时期。
" F* U9 |  Y2 c4 m
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

- }- U0 s5 P8 C# Y: |9 @
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
: F+ ^# E/ Y0 U' f6 j
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
; ?- n* E/ i) @7 f% K4 f2 I
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
6 R0 K) W; \! M' T) c( [; @0 D
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
5 ]4 u* k$ |3 h# N3 i& M/ W4 x
47-唐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法门寺博物馆
锡杖由唐懿宗供养,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
杖身4轮套12个环,中饰柿蒂状忍冬花结座,上托流云仰莲,5钴杵及智慧珠。
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
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其中四个大环象征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小环则代表十二部经。
杖头为双轮四股十二环,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每股套装雕花金环3枚,股侧铭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
这枚锡杖是佛教世界的权威,属佛祖释迦牟尼,是世界锡杖之王。
《锡杖经》云,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
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门寺地宫之门被打开,此锡杖随着被发现。

6 Q7 |+ f1 g  {
48-唐八重宝函 法门寺博物馆
八重宝函法门寺博物馆
是唐懿宗赐赠的,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录皿)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
层层相套的宝函其质地分别为金、银、玉、木,每层宝函外均用银锁锁上,并以丝带或绢袱包裹,金塔基的银柱就是套放供奉舍利的地方。宝函和金塔,做工精细、造型优美,精雕细琢,美不胜收,世所罕见,其价值不仅在平雕刀法、宝钿珍珠装及盝顶这些古代工艺,还在于刻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来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内蕴的深刻表现,是密宗文化艺术史的一幅剪影。
一九八七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的凌晨一时佛指舍利被发现。
第1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即佛指舍利所藏立之所--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金塔高105毫米,塔顶为金质莲花朵捧托金珠顶,四面檐角翘起,阁额及檐下均饰菱纹,塔身四壁刻满纹饰,并有四扇小金门,门周布鱼子纹,门下部有象征性飞梯至塔座,小巧玲珑,金碧辉煌,盘为细颈鼓腰状,喇叭口径处雕12朵如意云头,鼓腰上二平行线连为四组三钴纹杆状十字团花,衬以珍珠纹,腰底为莲瓣形,银柱托底也呈八瓣莲花状。
( N) T: u6 U' ~' E) |! S
间以三钴纹,柱底还有一墨书小字--“南”,塔座为纯金方台,中立一小银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仅11毫米高。
第一枚舍利(影骨)
第2重: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

9 {( l. K8 ?# ~0 I+ a3 H0 X. _
以珍珠装武夫石磨制而成,周身以雕花金带为边,镶嵌珠宝花鸟,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精美。

: ]3 ~' {) n. P( Q
第3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
, P8 M" d' K3 B0 b* u& W
纯金雕铸,函身镶满红宝钿、绿宝钿、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并镶嵌宝石花朵,函盖顶面和侧面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精美。
第4重:六臂观音纯金盝顶宝函
/ w$ @/ Q5 G( h

* n% e4 N$ J& H; P9 v
重1512克。函盖雕有双凤及莲蓬,盖侧有瑞鸟四只绕着中心追逐,正面为六臂如意轮观音图,左侧为药师如来图,右侧为阿弥陀佛图,背面为大日如来图,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造型逼真而细腻。
第5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 K: [2 y3 b, A* a5 A
钣金成形,纹饰鎏金。函件正面有如来,四周有两菩萨,四弟子,二金刚力士,二供奉童子,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造型逼真而细腻,场景丰富生动,人物众多,工艺精湛。
第6重:素面盝顶银宝函
通体光素无纹,素净,不加丝毫雕刻绘描而浑然生辉,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盖与函体在背后以铰链相接,是八个宝函中最特别的一个。
第7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函体以平雕刀法刻画“护世四大天王”像,正面有一金锁扣和金匙,“盝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呈四面坡,中为四条平脊相围的平顶。
以银铸成,四壁以平雕刀法刻有“护世四大天王”像,顶面有行龙两条,为流云所围。四天王形相栩栩如生,持弓执箭,各有神将、夜叉多人侍立,极其威严,使人肃然而敬。凝目而视,彷佛诱人追随函壁的画像驰骋三界,遨游九重天。
用一条约50毫米宽的绛黄色的绸带十字交叉紧紧捆扎。顶面錾两条行龙,首尾相对,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面均錾双龙戏珠,底饰卷草。
第8重: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 
  
银棱檀香木函内是一个略小的鎏金盝顶四天王宝函,用一条约50毫米宽的绛黄色的绸带十字交叉紧紧捆扎。
顶面錾两条行龙,首尾相对,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面均錾双龙戏珠,底饰卷草;四侧立沿各錾两只迦陵频伽鸟,身侧饰以海石榴花和蔓草。
函的四侧面分别刻着四大天王图像。
正面是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面是东方提头赖咤天王,右面是西方毗卢勒叉天王,后边是南方毗娄博叉天王。
最外层是一个长、宽、高各30厘米的银棱盝顶黑漆宝函。
所谓盝顶,就是函盖上棱成斜面的函。它是用极珍贵的檀香木制成,用雕花银条棱边。
发掘时,此函已严重朽坏。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44-唐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 Y$ F# @+ ?: @' J5 H1 R- a2 T) N
+ g2 Y% u' y" o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对于动物来说,马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与人的感情也非同一般。
保国卫疆、冲锋陷阵、车骑邮驿、耕田驮物,哪一样也少不了嘛。而且,由于马的聪颖与敏捷,再加上那矫健的身姿,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得力的助手和难以表述的美。
1970年,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的一批唐代窖藏文物中,有一件装饰着马形的银壶。
它通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圈足内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应该说的是银壶所用银料重量。
银壶的外形取自于游牧民族的皮囊壶形,壶体两面各饰一匹突起于表面的马,马体鎏金,金银交映,格外照人。
从马的体形看,是典型的良种马,遒劲健壮,大有“此马非凡马”之势,很可能是塞外的贡品。
但观其动态,却实在没有“斯须九重真龙出”的雄峻之风。马正在跳舞,它颈间系着一条飘带,嘴里衔着一只杯子,纵横应节,奋首鼓尾,似乎随着音乐的抑扬来作出舞姿,有人考证这种坐拜的一瞬间是曲终了时的祝寿动作。
《明皇杂录》上记载着:唐玄宗时曾有舞马数百匹,全都“衣以文绣,络以金银,饰以鬃鬣,间杂珠玉。”有一首伴奏的乐曲就叫“倾杯乐”。还可以教马在三层板床之上,旋转如飞。
如此说来,这件银壶上的舞马就是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了。初唐人可曾想到,为创建大唐帝国而征战四方的坐骑,至玄宗时已成为宫廷的玩物。

  _$ Y: x7 d- }+ u% d9 n*解读国宝丛书-精美绝伦的金银器申秦雁
3 G" K  G4 Q3 E( P& L. V
13-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节选
9 [0 \5 }2 {7 k# k1 y7 o0 f& C% x* ], x5 _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西逃,宫廷舞马亦散落民间。
: z+ [6 d$ x% S  I4 W
安禄山曾将数匹掠至范阳。安禄山败亡后,舞马又为其部将田承嗣得。
: Q# ]3 Y6 x  z! r# X: C
有一天,军中宴乐,舞马应节跳跃起舞,士兵视为妖孽,田承嗣命军士鞭挞而死。此后,舞马就鲜为人知了,舞马衔杯祝寿这一独特的宫廷娱乐形式也从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 I* {8 e- m* Y2 Y3 P: g6 {
舞马的盛衰,伴随着唐王朝的盛衰,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唐代社会发展的缩影。

1 z8 q# l- M& K: e  i: X' a/ t
这件银壶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盛唐宫廷庆祝活动的特写,成为唐王朝兴衰的见证。
3 e, q" E, P8 H* N, J
*周身看不到焊缝。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壶身中央,壶腹两侧面用模具冲压舞马图,突出于壶面的、金色的、奇异的马。

; a6 X: f4 \( z4 Q% M
45-唐兽首玛瑙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兽首玛瑙杯
5 `' F4 c( E& ?* I4 z% a9 Q" |) L3 ]( t
唐代。

5 K' I' s4 a4 j4 j, O3 F
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

/ [6 I( }1 A2 m" I1 f8 ]' K
选用的材料是一整块世间罕有的带条纹状的红玛瑙,玛瑙两侧为深红色,中间为浅红色,里面是略呈红润的乳白色夹心,色彩层次分明,鲜艳欲滴,本身就已是极为罕见的玉材。

4 v6 l& |  e% s/ z8 U- M
此杯为模仿兽角形状,口沿外部有两条凸起的弦纹,其余的装饰重心均集中于兽首部位。

7 y' [0 u  d5 }, }) r5 ?# X% H
兽作牛首形,圆睁双目,眼部刻划得维妙维肖,炯炯有神,长长的双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伸向杯口两侧,双耳硕大,高高竖起。
! l, [9 ^: u% U. `
兽嘴作镶金处理,同时也是作为此杯的塞子,双唇闭合,两鼻鼓起,就连唇边的毛孔、胡髭也刻划得细微精确,显得十分生动。

; _) C5 |! v4 U* A6 c5 P
这种角杯实际上源于一种被西方称为“来通”(rhyton)的酒具,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的工艺美术中是十分常见的。

2 w5 _; e1 |. ^
因此,这件玛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传来的器物所制作的。
它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
) x9 p9 b; o& d/ @' I: J, t8 ~9 P
1970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9 R5 m# b" F1 a5 b" W
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王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

7 O: O  J) z2 [/ F2 T. F2 m
46-唐景云铜钟——西安碑林博物馆

9 }. e' S- j$ F9 S" b$ ?/ E7 W
景云铜钟
/ c8 [' e2 }/ t4 q8 M! s( a- L! A
唐代。
5 O. m( ~$ r0 `3 k' _
西安钟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

- `. ]: ?4 _  z) y) k/ Y" ?
始建于明代(公元1384年)。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因朱元璋称帝后怕全国各地出现真龙天子与其争位,因此下令修建钟楼以镇龙气。

: v% A  W- p' u. v& X: E
钟楼基座为正方形,占地1377.4平方米,基座用青砖砌成,楼为砖木结构,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外重檐3层,内为上下两层,有楼梯可盘旋而上。

! W' z$ }# n- p" b% d
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
" b4 K0 o1 z( e: ^( G$ r' M4 N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

3 {) j# A5 ~: F  x  n; t# E) a* ?
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景云铜钟 & Y- q7 V3 x8 j' a; D+ [

6 ^( L) y7 x  f( L$ @2 d+ F! ]" |感谢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单位提供照片!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42-西汉茂陵石雕——茂陵博物馆
茂陵石雕    J+ S/ ~  E, q" N+ L

7 l7 |7 U& v' c*秦代一共只有30多年,很快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西汉就立国了。

! Q( J6 I# r: `5 h% n
由于秦始皇(那种严酷,由于他的秦国的风气,他是耕战,就是他的法家思想,他将六个国家统一起来了,就是)强调统一、强调整体、强调一律。而且秦国本来的文风是比较简朴的,所以它的作风本身是简朴的,但是规模宏大、气势压人。作家这些人很聪明,所以他对人物的观察还是有他的水平的。

: v& ^0 c& c2 o5 `  w1 x: N
但是仅仅几年,汉代的艺术忽然来个相反地转变,我们看霍去病墓前头的一群石雕,一个鱼,就是拿着一个浑圆的石块,前头凿个圈、凿个眼睛,就是一条鱼了。大家看这是一个石头的猪,很大,就是一块三-棱的石头,
上头尖底下圆一点的一块石头,就利用尖角雕两个小眼睛,雕两个小耳朵,刀子凿过去就是一个腿,感觉有点象腿的样子。
茂陵石雕
0 k! v! R/ c; \8 J/ |1 G
5 v% r2 v& M5 [' j! e+ J( ^主持人:猪的耳朵这么小?* p% r  J$ L: g4 s
   ) S! p  B# B5 q
钱绍武:当时是野猪吧,大概是。
& d  N7 g( K7 g. f2 x   ; h: N: c3 h8 d+ i7 x4 w
主持人:有点象耗子。
9 E2 `! U% S4 Q   
. x" F! Y' z  e$ a2 N: ^% f, s钱绍武:有点象耗子,不过好象还有个牙齿就这么龇着,它还是个野猪的感觉,因为汉代初年从野猪驯养为家猪还是刚刚开始。
4 s  K; b' F* V
就是利用原来石块,找一个普通的石头,然后他一想象,根据它原来的形状,稍微寥寥几刀子就马上生动极了。
% n  t/ t" x7 ^/ }
我们再看类似的,比如马踏匈奴,这是雕得比较精细的,看得出一个人被踩在马底下,是纪念霍去病的功劳的。
8 l5 V3 ?2 P- Z3 A; G
所谓的马,就是几根线,但是马跳起来的感觉非常地生动,而且非常雄大。这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雕刻上的创举,全世界都没有,只有中国有,就是找到现成的石块,大体差不多的形象,根据匠人的智慧的创作和想象,寥寥几刀,就马上神情毕现,这是中国有的特殊办法。   P5 {% N. `5 R* D% J. K. ^
   
( U  S. P3 a% Z希腊的方法都把它打得跟真人一样,印度的方法是把整个山琢凿以后,整个就是一个大宫殿,里头的人呢,也基本上都是现实的人。
& b' \+ R$ g& H
但是中国,以前的写实能力完全有,但是到了汉代,就隔了这么几年之后,忽然成这样子了?

& m5 ^9 n- ]! o# `
汉代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黄老之术,崇尚自然,与民休息,汉高祖是这样子,吕雉几年,汉文帝、汉景帝,一直到汉武帝早期,都是黄老之术治世。

6 [" M- ~% V" X& E( `
汉代和秦代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秦代拘谨,汉代自由;秦代刻板,汉代奔放;秦代是切实,汉代是幻想。

/ x5 I' P7 W) Q. |
从文化基础上,秦代是三秦文化,简朴、切实为主;汉代是楚文化,楚文化的特点就是上天入地幻想多,不拘一格,奔放恣肆,非常自由。所以有这种文化基础,加上它又反对秦国的严酷统治,给予了极大的宽松,所以
产生了一个空前未有的开放和自由。因而才产生这样一种大汉雄风。. J8 v% d7 M* D0 d; a
1 x# n5 @7 ~/ y: l* ~. ]1 C7 [; I
这种作风在艺术上就叫天趣为尚,这也是道家思想,天趣是最高的,天然形成的是最高的,非人力所能,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作风一直传下来。写意不是写实,创造一种意境而不是模仿现实的某种现
象,这种原则从此就开始了,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的欣赏水平、欣赏习惯还是这样。

, R0 a# I2 Y3 v" K4 E
--节选自《世纪大讲堂》钱绍武:漫谈中国雕塑艺术

/ {% U( c2 F: c- v
43-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西安碑林博物馆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2 ^: j7 z7 F) a. H" E% T* l6 S
0 j) ^. _* R5 b$ k唐代。
+ v% u# Q! J7 ?
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

) I+ p; ]+ H0 ?3 }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个名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

* s3 B( t1 q; p9 O' C1 |
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p* |& u! Y  z9 g" d
1 ]( D& K3 V! d* @7 R
6 A4 {& h) o9 j       随着景教的没落,大秦寺的院落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时失落。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当时许多西方各国有不少的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
清光绪年间一个叫荷尔姆遂熊熊的荷兰人在金胜寺游览时看到此碑,为了得到它,他按原样刻制了一座新碑欲换得古碑,遭到寺主持和民众们的严厉拒绝,连官府的人也严保此碑,没有让他得逞。1907年入藏西安碑林(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安置。
) m( P  J! d, F
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

% A8 ?: S" v9 u) f& K4 K
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
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
感谢military.china.com、西安碑林博物馆提供照片!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38-秦铜车马——秦俑博物馆

( B- F1 w& W, H: j6 {% J* A
铜车马 8 [9 Z* g" U( h0 j
% t  V" v5 ]0 n& X  D
) j8 E: B6 f. _

; z6 A- ]/ |, x$ @. j3 k

; s6 J0 [9 E6 t+ r% Q9 b
铜车马出土现场
秦代。
) M, L" ^0 z3 v1 l: M* d
车共两乘,经复原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
7 M+ ~2 ?. H$ y: ~/ n
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 126厘米,进深70厘米,呈横长方形,有圆形车盖,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

' |; }. Y, Y9 Q  h: r8 q& F
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坐乘的车) ,车马全长 317 厘米,高 106.2 厘米,为凸字形,分前、后二室,其间以车相隔,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车厢分前后两部分,左、右、前三面各有一窗,后有门,门窗可灵活启闭,前室为御手所居,内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

9 f( X. c9 Z  L
车舆内外绘有变形夔龙、夔凤纹、流云纹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二车皆双轮、单辕,由四马驾车,车上各有一名御手, 铜御官俑戴冠佩剑坐于前室,挽具齐全,有的用金、银装饰。车通体彩绘有卷云纹、云气纹和几何纹图案。车、马、俑部件均由铸造成型,再经多种工艺加工和组合,其饰件的金银细作工艺十分精湛。

& H: n) X& q3 H4 F
该铜车马结构完整,装饰华丽,是研究秦代舆服制度、单辕车系驾方法和冶金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让人们一睹始皇帝銮驾的非凡风采。
" i4 Y+ X4 }  Z8 F
根据出土地点和车辆造型分析,这可能是秦始皇后妃所乘之车。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考古世上发现的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级重要的历史价值。
, z2 _9 B+ k+ X, S5 e2 h. N- ?
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 7米多深处。
: f* T% E  ^4 t" [8 Y' w
39-西周墙盘周原博物馆
墙盘 $ `  H9 @, J$ \- Z8 p: `

1 s( G3 c0 F4 \8 U, f7 X4 ^3 o! J' \0 ]
西周中期。

$ ?; K- N, J* b! D
微氏家族器具,通高16.2厘米,口径47. 3厘米,深8.6厘米。

0 _- C( m; O4 I/ G$ H
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

6 ^. d5 e/ C& v- ?. B( j4 r/ s" A
盥洗器,此盘造型规整,纹饰精美,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凤鸟纹,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
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284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
9 y: g0 r5 c9 Y; \2 S; L
铭文首先追述了列王的事迹,历数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各王,并叙当世天子的文功武德。铭文接着叙述自己祖先的功德,从高祖甲微、烈祖、乙祖、亚祖祖辛、文考乙公到史墙。颂扬祖先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铭文。
* z" j. `2 ]" ^' c( b* B; M
人们从微氏家族的发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对殷商遗民采取的政策。

, M6 v$ `. ^: T' _
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
$ H. @/ j  L  t, m6 h: ^- @6 N
盘铭也是一篇很漂亮的书法作品,其文体爱用简明整齐的四字句式,这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

  Z) k3 E7 k6 R; ^8 ]- w
墙盘铭文

+ h) u) S: l4 Y  l" X; W40-西周淳化大鼎淳化县博物馆
淳化大鼎
# A: K3 {" Q% X5 T
. G; T4 H7 ~  @3 _( y西周文物。

* x( g! Q' }, q2 f
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

  ~# W0 a* A1 ?3 {  J& q2 p
鼎身上的主体图案,正是牛头蜴身龙纹。牛的头型,牛的眼睛,牛的鼻孔,牛的双角;这只牛头的两侧,却分别长出大晰蜴龙的身躯,有一肢体,分出四趾,浑身长满鳞片,尾巴卷曲向上。也许是为了更明确地昭示这是一只牛头蜴龙,在这一龙头下面,还铸造了一个完全写实、明确无误的牛头。
# h. g% y. K, [9 C5 x9 V( V
鼎的上口,还分别雕有四条鳄型原龙。其造型高大魁伟,纹饰庄严神奇,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造诣。
1979年出土于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

0 g" K% }) J# [
41-西周何尊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何尊 ( T0 e) m( w' f7 S
6 t: f( i3 `& x5 T
西周。

0 L4 g' g. R% s% O9 Z: d- a3 u
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
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

7 n5 v; M# B8 D  g  ~" p% b( h+ H; C
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
" X# r$ {1 n1 U( j! y9 I
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 _; a/ u: U( _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33-北燕鸭形玻璃注辽宁省博物馆
6 c. B' q, O, l
国宝欣赏:华梅(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11-工巧集作者)
+ Z; x! @  `' R  w- G
过去的说法是,中国产瓷早,但不懂得去其胎而单取其外表的玻璃质釉料,而西方人制玻璃器又不知充其胎而不得不从中国进口,最终在15世纪才会做瓷器。以往我国发现的古代玻璃器,也大多说不上具体产地,因此多推断为西洋或西亚所进献。

/ z+ D7 x1 A5 x- u, E( ~* l  @
1965年,当考古工作者发掘辽宁省北票县十六国墓葬时,发现在北燕天王冯跋的长弟冯素弗墓中有5件玻璃器皿。质地纯净,只是因为略呈绿色而不太透明。碗的样式倒很一般,但其中一件鸭形水注引起了考古界的注目。

# `2 g+ a0 s0 F# S9 H这就是你所看到的,如若不说是水注,你可能不会一下子就辨认出是什么物件吧?它体形横长,长20.5厘米,腹径为5.2厘米。鼓腹、长颈、流口有些象鸭嘴状,后面拖着一条细长的尾巴,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还贴有一块平整的饼状圆玻璃。

+ C" C0 d$ A, |( n& a1 B& Y0 H
它就是普通水注吗?显然不是。因为它重心靠前,装满了水会自然前倾,使水溢出,空腹时头略抬,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由于后身加重,才可放稳。
! \. T, W* F8 A
由此我们作出了一种猜想,它是不是《荀子?宥坐》中所提到的欹器呢?书中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 _# Q$ t7 X/ P# e8 S9 b0 H  a
如果这件玻璃器真是戒劝人的座右铭,那就应该是中国自产的玻璃器了。到底是自产,还是外来,学术界仍有争论。
鸭形玻璃注 9 j( v7 G& a9 B. Q3 @% B+ ~9 l6 S  K

2 W$ C; C( P6 N) p" C7 A8 J0 t) L/ u9 N# s5 {

: w3 J7 F# h3 `# ^( V' g34-商青铜神树 三星堆博物馆
青铜神树 6 L: L0 @# X" n) O# Y/ \: ~
# F: B: w2 O/ Q+ m4 l
青铜神树
# T9 O' o& w4 v* T0 m! j- R  `
通高3.96米,含底座、树身、龙三部分。
) I$ w8 l+ U; L1 E$ l/ Y4 l
底座圈上三个拱形足如同树根,主干上三层树枝,均弯曲下垂,树枝尖端有花朵果实,其上均有立鸟,全树共九只鸟。主干侧有一身似绳索的残龙。
% a! Q$ i2 V9 A
这株铸造于3000年前的青铜神树,极为壮观,真可算是独树一帜,举世无双。

8 _" g  E) P5 H+ g35-商三星堆出土玉边璋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3 _5 l5 b  H. d$ G' {. `# v9 ?( J
玉璋

( J# F, B4 i3 p" ~
二号祭祀坑出土,通长54.2厘米,器身呈黑色,出土前经火烧后部分呈鸡骨白。
/ i$ n" z5 J1 {: Q( x
图案上下两幅对称,每幅以云雷纹分割为上下两段,每段人与山又以平行线分隔。
: I9 o* }: ]' d- ^( _3 |
山上有云气纹和⊙形符号,此玉璋图案展示了古蜀人用璋的祭祀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古蜀文化内涵。
3 P) Y% D1 m5 P9 R1 ^8 y# R
36-汉摇钱树 绵阳市博物馆
( ]- x1 z* M, ]* x9 H
摇钱树

) C# Z9 u7 c6 b9 r* X% U4 b/ D, _5 P5 G) L. H* I7 o9 i$ D
东汉。

' e9 H3 a5 S+ j
通高198厘米。
8 N; [6 a; o1 z. ?* |0 c4 d
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

1 u% P: O3 T9 F  I
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二十四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
5 S$ T6 A: }1 {
树杆直径约1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最短为10厘米,每片树叶厚约2毫米,树高度应在1米左右,为三向八枝。所谓三向,即为摇钱树枝杆被分为三层共八片枝叶,呈对称分布。

8 n$ L$ j7 u$ x
特别有意思的是树杆上有造像,高约5厘米,宽约2.5厘米。两侧各有一条飞龙,龙长约6厘米。人像站立状,身着袍衣,双手下垂合于腰前,整体造型美观而大方。

) E% L4 R2 r! Y3 E8 Q! D
细看枝叶,每两片为一对,有如芭蕉叶的,叶片上铸有圆形方孔钱,每钱相互连接,铸有一人作弯腰伸臂捡钱状,叶片外侧四周犹如太阳的光芒,延生出许多长短不一的万缕细丝;有如椭圆形的,一头为乒乓球大小的圆环,两侧铸有飞龙,龙头顶着钱币,两龙之间用钱币连接,叶片外侧如同刺猥般的短刺所包裹。
2 i2 G4 z8 R. S, c, R) b( Q
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

: I/ d' L9 e2 K# R% Y( O) X! R" V
37-东汉铜奔马 甘肃省博物馆. a7 b3 a8 q; l, Y) h8 y

% M% Q2 |: r! Z' M0 H8 l) I2 C3 o铜奔马
) L5 Q$ r  x+ ~; V0 X, ?
其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点,铸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
1 L# z4 H3 I) P* j' ^
马作飞驰状,高昂首,尾上扬,口张作喘息状,3足腾空,右后足正巧踏在一只疾飞的燕背上。

; z  S4 J& D6 N
那只奋飞的燕子在翱翔中突遭马蹄踏中脊背,霎那间吃惊地回首反顾;似要看清那比它还快的庞然大物,而奔马也头稍左顾,好象也要弄清踩着了什么东西。

4 P) z- X/ g5 R5 s3 x
奔马与飞燕在这一瞬间的动作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5 J' E" v. Q. U4 J) ?
古代的艺术家设想出如此浪漫、巧妙、引人入胜的意境,烘托、反衬出骏马的神速,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铜奔马出土墓室
29-战国曾侯乙墓外棺湖北省博物馆$ f% G& A) ]. ]

* y( ~8 o) x$ v% M5 M0 i曾侯乙墓“外棺”
+ E% g* f, _5 Z0 \: K

# {5 ~' |1 ^) }9 U; ?
30-战国曾侯乙青铜尊盘湖北省博物馆8 S; e4 s/ W' ]- b& [/ Q

6 s5 w, `9 D, h3 H* O* F% H- |曾侯乙“青铜尊盘”
9 _! p  Q! j. O8 @& w; ?

/ P4 D; b) x# s; O5 H/ |
上为“盘” 下为“尊”
% e- T; p7 K+ f- ^2 o6 A0 f! K* y % [1 u9 W0 n( h1 P& h
    # ?. A5 s8 w/ h+ `* M
上图为“盘”       下图为“尊”
/ O. b' ]* }9 E( I  L1 M6 n曾侯乙铜尊
尊高33.1cm,口宽62cm,重9kg,盘高24cm,宽57.6cm,重19.2,全套器物通高42cm,口径58cm,重约30kg。& T' l. N' B( T$ ^: q- W3 K

+ W: G: t  I6 f% S  }* p8 Y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 R7 C( x  t: c: K7 j0 y
! {' e6 ?" e( j7 K9 |+ W
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此系采用失蜡法铸造,因为纹饰细密复杂,且附饰无锻打和铸接的痕迹。失蜡法又称出蜡法、拔蜡法,基本方法是将蜡作成模,成型后用细泥桨反复浇淋,泥浆包住蜡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铸型。蜡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浇铸铜汁成器。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院。( |2 ]1 Y* v4 G
( v) W6 Y% S3 w# J' U8 T
战国早期。
央视国际探索发现
春秋中后期的杰出工匠们,以贵族们对豪华与享受的崇拜为契机,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了人们的潜能。这种超乎常人想象的创造力,集中体现在另一件青铜器上。
在曾侯乙墓中的中室,也就在巨型编钟旁边,安放着一件青铜器,叫做尊盘,由一尊一盘组成。出土时尊置于盘内,尊高33.1厘米,盘高24厘米。
尊与盘通身装饰成纤细繁复的立体透空纹路,由无数条游动的小灵蛇错综的穿插结构而成。这些蜿蜒游动的小灵蛇,仅仅靠内层的铜等连接,看上去如同半空悬浮一半。而这件结构复杂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器具竟是在公元前5世纪或者更早,由工匠们铸造出来的。经过仔细的观察,一种由衷的震撼,冲向每一位目击者。当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李学勤教授正在发掘现场。
) ]% i* T4 R  Q( w# h3 A6 m
李学勤:……当时我就得到一个想法:这个东西不是用石范,而是用陶范的方法铸造的。必须用我们的失蜡法最后证明确实是失蜡法。这应该是失蜡法最早的一个鉴定。这在科学技术史上有很大的意义。
/ @/ y# e, _: ?4 L0 E: w- x3 A" |
杜迺松:所谓失蜡法,也叫蜡模法、走蜡法。它的名称还是很多,我们现在一般都叫失蜡铸造法。它的铸造方法,与泥模还有一定的区别。它的原料是用蜂蜡一类的虫蜡。仅仅是单纯的蜂蜡虫蜡还不够,还要加上动物的油脂,掺搅在一起。根据你所要铸造的一些内容,然后把搅在一起的这种蜡进行捏塑。捏塑好样子以后,然后就用细的泥汁往上多次浇进,把这个蜡模就给包住了。用泥汁把蜡模浇铸了以后再加热,蜡就流走了。这样就把这个蜡模变成了泥模,然后按照泥模的铸造方法就可以完全铸造出来了。
8 i2 D0 J# ^) n) z9 B: v
付中望:两件器物放在一起浑然一体。青铜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曾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螭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口沿上附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

. `7 q3 N* R  g, V* K31-战国彩漆木雕小座屏湖北省博物馆
彩漆木雕小座屏
; m4 l( x" c3 a  T! C! n" @6 F' C4 K3 x' N4 e- Z2 `

1 |( j- \+ q! r: ~( e+ }. f' z! V* `% K+ t) P" E# b/ m
国宝欣赏:华梅(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11-工巧集作者)

9 J( x5 c3 [/ @; X& W# q
《楚文化犹如一座神话王国,充满了丰富的色彩感、无稽的想象力和诱人的浪漫情调。多少年来,屈原、楚辞、楚漆器以及龙舟、粽子象汨罗江水一样流在祖国的胸怀中,流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田里。

# A4 \/ _8 F$ v" k# s
楚地的湿润气候养活了众多漆树,楚地的风俗习惯酿造了完全区别于黄河流域的文化风貌。你知道庄子吧,庄子还曾经做过漆园吏,他那些上穷碧落下黄泉既有年长八百岁的彭祖又有能飞九万里的鲲鹏的艺术构思或许还与漆树有什么关系呢?
2 f4 f' R3 |* w- \$ `/ }" V
楚漆器的雕饰形象地展示了上述风格。如这件座屏,看上去俨然动物世界,简直令人目不暇接。你看,在这长51.8厘米,上宽3厘米,下宽12厘米,通高仅有15厘米的小型座屏上,透雕和浮雕着51只动物,其中有大蟒20条,小蛇17条,蛙两只,鹿、凤、鹰各4只。但见蟒蛇穿草而行,蟠屈绕柱。鶖(qiu,古书上说的一种水鸟,头和颈上都没有毛。)鹰俯冲直下,以嘴衔蛇。两旁双鹿奔驰,前足抵住鶖鹰的头,其他四凤正啄蛇而食。所有动物都这样排列有序,组成一幅对称的画面,然而每组只动物又蟠延跳跃,活灵活现。除了惊人的雕工之外,绘画上色彩的运用也是在写实基础上又大胆施艺的。黑漆作地,朱红、灰绿、津、银、赭色填成羽毛和斑、鳞等细微处,色彩凝重、典雅,又交相辉映,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赞叹不已》
$ ^1 J/ a. D- Q8 E
透雕部分由两约对称的图形组成,两组图形完全相同,构图十分稳定。每组图形都以双凤。双鹿围绕着一个中心--鸷鸟搏蛇。底部浮雕以纠结的蛇、蟒和蛇吞蛙为主要内容。除边框为直线外,鹿。凤和蛇的轮廓均为曲线,形成有动感的韵律。各种鸟。兽、蛇、蛙都以写实方法表现,但它们的动态和身上的羽毛、斑纹毕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规律,也更美。如左右两只鸷鸟各衔蛇两条,我们可以想像在乌嘴下挣扎的蛇是如何丑陋,但这两条蛇都盘成对称的花结,委婉自由、玲珑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 F& E. e2 p, Q- a4 m4 i
32-新石器红山文化女神像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红山文化女神像 5 v( M- N& {6 Y( ~

& ?: V9 }: O5 Y- c: ]9 M) v+ v4 ^
4 }" O& w+ C8 ?
25-唐涅槃变相碑山西省博物馆
涅槃变相碑
9 ^9 k$ a/ H& i8 a& G5 w: P" |+ q
3 d: r1 w6 P3 }% n' W2 f" w. k$ C8 y
26-唐常阳太尊石像山西省博物馆
常阳太尊石像
/ {! S& |, u" [- {( Q! F# }. t. N4 ^' F  r( N2 a3 J

- c, B% v0 M2 R' g4 j  ?) t27-商大王戈湖北省博物馆
大玉戈  $ `& Y# Y1 e. ^' B

( t; c8 W$ L$ r, ?: l6 b3 C商代前期。

% P: H* I& B3 }; w* }
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戈之王”。

& X4 P3 L& @2 D/ V9 j) ]2 v8 {
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
2 C$ O6 h, _3 ^
28-战国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
; x8 W, d/ [, p4 i2 f# x. A: K+ q: \
曾侯乙编钟$ ~0 D& W/ \" r  V( ~& c% E

0 u! u; q5 ~% b7 {! Q/ @2 q  l) S, w! ^5 U3 u6 ~* ]. e
央视国际  探索·发现:2005—116 考古中国(32)
1 @7 T8 f! u9 G% c  U  m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像一只自西向东飞舞的蝴蝶,武汉城市的历史最早可以推及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蜿蜒而过的长江,使这座城市充满了一股天然的雄浑大气。当你走进湖北博物馆,曾侯乙编钟就能让你彻底领略楚文化的磅礴之气。

: r# e: j1 y5 t那是1978年的一次震惊世界的发现,在湖北随州的擂鼓墩古墓里,65个青铜的编钟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丽的珍宝。
2 X. h; g( b6 n. Q- w! y  ; U4 n- a6 _- s( M6 ^0 T" R
编钟由65个钟组成,总长度超过十米。编钟分三层,每层的钟形态各不相同,最上面一层的叫钮钟,中间及下一层的叫俑钟。编钟的大小差异很大,最轻的一件只有2.4公斤重,最重的一件却重达203.6公斤,整套编钟的总重量有五吨。钟架上有佩带宝剑的青铜武士,忠心耿耿地托着挂钟的木梁。编钟上刻着三千多个漂亮的中国古文字,包括对编钟的编号,记事,标音,以及乐律。那么,是谁,拥有如此豪华优雅的编钟乐队呢?
7 ]( V, D( R: ~* j( U2 ?  
; f$ b7 {& F9 P( w2 a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只名为帛的大型钟,上面注有铭文,内容是说楚惠王56年,也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公元前433年,楚惠王从西阳返回来,为曾侯乙做了这件帛钟,送到西阳让曾侯乙永世享有。这些文字揭开了神秘墓主人的面貌。也就是说古墓的主人叫乙,是楚国的诸侯国曾的国君。在古代中国,钟和鼎的含义是一致的,都是象征王权的重要礼器。因此,当曾侯乙走向来世时,是一定要带走这套象征权贵的大型编钟的。
3 b* B  v- V- L; i) B  ) f: V1 f+ v7 f; q0 E8 J
可是,考古工作者发现,一般的钟都是圆形的,可编钟却都是扁的?而很多钟上还有一个个的突起,这是为了美观还是另有它用呢?通过研究,物理工作者们发现,编钟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内容。扁的钟型具有双音性质,音域中的音高几乎全部与现代物理音高一致,只比现在钢琴的高低音部各少一个八度。而钟上的突起叫做钟枚,对声音能起到滤波的作用,使演奏时不会产生过长的回音。5 p1 B# F; d  x9 u! v( ^

( `  B5 z- ~* y0 @: J
在曾侯乙编钟的梁架及悬挂附件上,可以看到一些编号及文字。标明了编钟各部件安装的次序和位置。说明这套编钟在设计时就已经想到了拆装的可能。

- T' N7 N# V4 ?% `: d
编钟的悬挂附件制作得十分巧妙,起支撑及连接作用的铜人和两架之间的关系设计得非常合理。我们并不清楚编钟在曾侯乙生前曾经拆装过多少次。但很显然,最后一次拆装是在下葬的时候。

' `% Y9 l4 U' O  i' w
当时的君王对归天是极其重视的,视死如生。所以这套大型编钟,一定要随曾侯乙一起走向另一个世界。

. M8 G' n. S$ U' g# F
在那时钟和鼎的含义是一致的,编钟不仅是豪华的大型乐器,同时也是象征王权的重要礼器。因而君王对鼎或钟的重视程度非比寻常。

4 l( z1 [8 A* L/ D0 h" c! D
杜迺松(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若是天子用钟,可以前后左右四面排列;诸侯用钟,则要少一列,是三面排列;卿大夫用钟,只能两面排列;士一层阶级,只可以用一面排列。这样的等级划分说明钟和鼎,都是代表权力象征的一种典型的器物。
, f) S& y4 N3 Z5 s3 i2 z
传说黄帝制造出九鼎象征着九州中国。以后的帝王们对这一传说深信不疑。九鼎从夏传到商,再到西周,传到东周的时候不慎落入泗水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还曾派遣一支队伍去泗水打捞那些可能已不存在的九鼎,结果一无所获。
......
$ `$ R, G6 i0 W( g, o$ a7 Q+ q
5 U5 h$ [  A$ a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冯光生:“当我们第一次敲响编钟的时候,它那种非常透明,透明得像水滴一样的音色,还有它那绵长的余音,一下把大家都镇住了,真是太美妙了。”$ p; d; k/ T; Z
  
# P' I# Q$ Z3 X6 @5 d( t在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的“天地人”音乐会上,由谭盾指挥,古老的编钟也是演奏乐器之一。假如我们相信灵魂不死,我们就能从这穿越时空的乐音里听到古人和今人的深切共鸣,余音袅袅。
3-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  漆屏 山西省博物馆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 z# @) q5 i1 ?& a# `0 j3 N
每块长约 80厘米,宽约 20厘米,厚约2.5厘米。
* t1 C6 V9 ]! F0 G, \+ I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屏风实物,是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属于国宝。它的尺寸不是很大,但表明了我们最早实物的存在。
《马未都说家具之小家具大境界》

$ w* n% Y% u8 R, i# y5 f: ^4 l
漆屏风用木板制成,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遍涂朱漆然后作画,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
" f' g" z3 w6 D- c; E7 X( c
屏风两面原皆有画,入葬时朝下的一面腐蚀严重,原貌难以辨别,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
# _# S: a" ]7 a; ]
图中所示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块向上的一面。第一、二块屏风画用栏界分为四层。

1 K- B% e. x8 [
第一层六个人物,为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

0 j) h. M0 I9 I8 C
第二层三个人物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

- B; L* S* m% C/ {  E0 o
第三层两个人物,为鲁师春姜及春姜女像;
4 G7 t7 A) X  J# g4 y- s
第四层六个人物,为班捷仔辞成帝同乘辇故事。
  d* Q5 i# S$ W% R
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帝舜事迹见《史记"五帝本纪》。

; j5 g" b5 [! k+ [3 \
所画内容与汉代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传统相承袭。

; _, c  {, W7 E) i' z5 @6 A# v
所画人物用黑线作铁线描,脸、手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画风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则已见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

' [' i3 ?9 Q9 I& R; H. N
而以漆或油彩作画比在纸、帛上作画更为不易,可见漆工技艺高超。

3 O/ Q' u' L, h3 s
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

! b! y& T0 o4 [, V! Y
与屏风同出的还有四个石雕屏趺,当初是插立屏风用的,每件边长约 32厘米,高6.5厘米。
/ _/ E# K" ^, C9 W% O
屏趺雕刻极精,但内容与屏风画没有联系,均与佛教有关,说明当时北魏佛教十分兴盛。
! M2 [6 K" E% J6 l
      司马金龙墓位于大同城东南7公里处石家寨村西。为北魏琅邪康王司马金龙夫妇墓。
+ @# q* N6 Z1 n9 a
司马金龙卒于太和八年(484)。
1 n! X* M0 S3 l4 ^+ {4 w
墓由前后室和右耳室组成,全部砖砌。墓室全长17.5米,墓道长28米,是已发现北魏早期墓中最大的一座。

& n  E& t) F1 @/ v' _8 e
墓曾被盗,但仍出土450余件珍贵文物,以陶俑为多。
+ U. f4 q2 T% L' m7 ]' g
驮粮马俑是明器中的新题材。人面镇墓兽、骆驼俑和铁马镫亦前所未见。石棺床、石雕柱础及木板漆画,更是一批罕见的艺术珍品。
7 ?8 h& X' u' c
石棺床东侧的雕刻及石雕柱础,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内容类似云冈而更生动、细致。
6 v' u$ I; }9 S2 i2 e
彩画漆屏风已朽散,有5块残段尚能反映原貌,内容采自汉刘向《列女传》故事,人物劲线淡彩,画面题字秀丽遒健,近于楷法,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

* o0 Y5 S5 W" k$ U( H
还出土有墓表碑2通,均系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十一月随葬,碑石字迹完好,书刻俱佳,有大家气度,为北魏早期书法的代表,疑为北魏书法家刘芳手笔。
" n% b+ b; x  t* W. ^
碑石现存大同市博物馆。
$ K( U& E$ ]* T7 S, O
24-北齐娄睿墓  鞍马出行图壁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 T, _9 ^- |7 Y1 z1 h8 x8 q/ {9 i: l# [% Z! p- c. H' y8 j$ b( m; p
2 _) w1 g0 k  m; h7 M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8 j: O) c' J4 _2 f3 }

3 U, `4 E# p5 R: d) ^; }4 l0 G. N1 C2 J' M! t% |
鞍马出行图》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风嗖嗖,旗猎猎,远征的人儿出发了!
8 G! V$ F+ S$ @' c% E, m
莫道行程远,何惧路奇艰,手执弓,身佩剑,扬锐气,策骏骑,纵然千山万水,也要勇往直前。
- L$ S- T$ n0 h$ J' l3 @  d1 w
马嘶鸣,回首望,召唤身后的马队,快加鞭,紧跟上,越过前方的大山,将是我们的猎场……

6 ]7 J1 E- }% W) Y& `
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

9 g' N1 T0 c$ M0 _
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汉齐王墓青铜方镜山东省淄博博物馆
齐王墓青铜方镜 0 ^9 I3 O2 H: |" u

" c5 P0 g% e+ [. a9 i! ?西汉时期。

# m& b1 \9 }3 l8 p% C
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
' D" ?' F, \5 |! O  Q# u
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
, C! n2 U& R. T: L4 x
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

( O. I! ^. H" h  i7 x/ n
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
( S; c- {* @! F
20-战国铸客大铜鼎安徽省博物馆
铸客大铜鼎 + f7 H- R" X1 j5 j6 {) a3 e( A

/ o" s+ @' ^/ T, Y2 L, u5 k; _又名楚大鼎或大铸客鼎。
战国。
楚国青铜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400公斤。
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的上部外侈。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涡纹。
鼎口平沿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

3 q; ~/ m4 m( O, z
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 k. a6 b4 T9 Q  n4 V7 P5 ^
21-三国朱然墓出土漆木屐马鞍山市博物馆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4 y0 j: x+ k( `. I

4 a' s5 u; F  C6 Z$ T: z
7 ~/ h1 _1 z4 X" _+ V/ k三国(吴)。

& {5 z4 r, p& d2 l8 K0 W盛食器,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

; e: m- V) c8 ~# W5 O+ f) I( i$ ~
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
  o8 l8 U$ W; ?8 X& d- g  k+ H
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
8 ~0 g% m% a5 k& ^
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9 D& _' w- M1 K, W% N: x( q22-三国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马鞍山市博物馆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 r5 f# B3 Z7 O1 W6 ?$ w

8 ]% }0 a) y, n
三国(吴)。
+ {/ L' ?9 g* z( T
盛食器,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

/ E7 b2 c/ t* `2 L" ?% L
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

9 [+ P# {5 h! f6 x- d
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
14-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出土陶灶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出土陶灶
3 c, j4 M* y# s8 t% C1 Q
2 E; q- K1 R( O$ o, K! b
新石器时代。
% J, g" G$ a( {- _7 ^& l
通长55、通高25厘米。
5 y; Q) L2 H6 M, G0 A( {, y
夹砂灰陶。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三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
; L' e+ o, o6 _" q  S; v
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出土。

7 ~6 @  H* K# f- g5 B8 b
15-新石器时代良渚出土玉琮王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良渚出土玉琮王
; \$ v7 t$ H* ~8 A7 H7 s/ j, E; S+ _; ]' h' L" ]+ }# q
3 w6 p! R& q' {& U3 a# }6 [4 G

: K% Q( [8 K% ?1 a1 ]! m
' h$ d* |* j* z% h! i# G
新石器时代
高8.8厘米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
, C7 e9 @+ [$ w5 ?  e
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
* f: ], G. ?2 ]6 j! p: v
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注:“琮,瑞玉,大八寸形似车车工两字合成一字。这是对琮的最早定名。
* X. {( D. x, w* Q) b
根据《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它的形状内圆外方,中间为圆孔。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琮具有方圆,正是象征天地的贯穿。
" z  P' f0 D2 \2 w2 U) q
在当时,每当丰收或祭日时,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

4 T" }, o) O% I4 s2 z, r1 t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号墓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
, H  Z* k9 f. Y! t" u. B% Z  m
16-战国水晶杯杭州历史博物馆
水晶杯 2 _2 X" \5 F6 V* G& \; |0 S. c
6 x, |  i9 q+ L2 ~3 B" f$ T; ~
战国。
$ f. t% D8 W2 t4 Y/ {
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
; M! E* Y; a' q9 U6 m' h7 x2 ?8 A
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
2 k/ c% a# @) `3 }% j4 ]; i% a" }: M
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

2 c1 G" L. \. R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

$ M: T- R/ j' g4 f* G) T) t
17-春秋淅川出土云纹铜禁河南博物院
淅川出土铜禁
2 D: z2 Z; ^: g+ D
8 u, H& a9 `$ c! ]1 k
. F- ^$ U0 q# r( c: u  E4 ?8 u3 X  d: Z淅川出土铜禁
3 K; ^& O! C: F. r9 z6 T6 \# n; n. _# t, O$ W8 v' s( h
) ?0 U' ?. P: {8 s" O

! Z* x  O3 _3 U  E1 ~4 C
春秋中期。
- W5 G: q6 S+ q
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
# w( N: ^& |1 x0 O7 I6 ?

/ W9 v8 K4 d  i+ {* k4 K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
* I8 |( g/ r7 |- x$ d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 b) T6 k/ u% v9 D6 M+ r# s

; U3 c/ _1 Z* d6 P0 X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 B3 }! e; X2 J1 \6 ~
18-春秋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 g, [9 _3 N4 {) H* T$ H" c" F

& i) G& ^7 a5 l) V, F+ r7 V( H1 X& |. N& d
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春秋中期。
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
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窃曲纹。
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兽)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之龙形,有花冠形角,体积很大,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
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
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互应合,共同在观者视觉上造成壶身轻盈、移动的感觉。
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
9-商嵌绿松石ㄨㄚ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
嵌绿松石ㄨㄚ杯  
4 A6 e) S8 ?0 @3 ?3 L7 K; Z# u# p- \
0 h; f0 v7 Y* _9 `7 w9 R11 / 20: H& h- y' m% V9 L& S, w

9 R! u5 A+ O1 A4 X/ l- w& b! _
0 r5 f2 w6 v* N! f! g0 P8 B& ?
7 J0 e) j" A# r( b
国宝欣赏:华梅(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11-工巧集作者)
《商嵌松石兽面纹ㄨㄚ杯》; V, ?* z0 A' `* C: f, M2 [6 _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这只3000年前的ㄨㄚ杯,你简直难以相信它竟距今这样遥远,而且,在它出土的安阳殷墟小屯村北古墓中曾发现了三只。这样的有两只,另一只未嵌松石,鋬(音盼,执手)也和这只不一样,这是夔,而那是虎。
制作精巧的商代ㄨㄚ杯重现于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这只杯体高30.5米,杯形近似于当时的铜觚,又类似于今日的水杯。其实这两者相差很多,只因为它是在觚形主体上配一个从杯口直达杯底的鋬,所以看起来造型独特。
鋬被雕成夔形,夔是古代传说中的凶猛异兽,形象为一足一角,因此在青铜器纹饰中也多为侧面。在这里正好以夔为鋬,既带有青铜时代的特定风格,又符合它的长身形象。美与实用相结合,神话与现实相沟通,使它看上去是那样庄严,但又非常亲切。加之杯体刻有当时流行的兽面纹,使其完全统一在昔日祭天祀地的隆重氛围之中。
杯面上嵌有颗颗松石,在细密低凹的雷纹之间,愈显瑰丽、醒目,那些松石在微光照射之下还闪出幽幽的光点使杯体充满了神秘。
难得有如此的天然材质,然而我们从艺术角度上看,难得的是工匠的高超技艺与巧思,尤为难得的是它被保存至今》

' W) L0 p& c7 f3 E% C
10-西周晋侯苏钟(一套14件)上海博物馆

" I, W2 r0 a7 l( [5 e
晋侯苏钟 4 u, r+ K2 J0 t  \* `9 T# H! [

0 m4 U- S% `: h/ Z: r; Q) ]西周厉王时期。

1 {0 B- ?4 F4 u- F9 x
' E& a6 j9 w9 S. v4 ~' r  u4 }) m
编钟局部放大图
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
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
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

7 f4 G% f/ _+ F) S, z( Y" @" R
11-西周大克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
3 q. {9 O  ^1 Z8 u8 M2 c7 T/ r# V6 w" ?* j0 Y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也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大克鼎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公元前10世纪末)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
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
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鼎腹内壁上有铭文28行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
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 p9 `' i/ Q& n# n) S
12-西周太保鼎天津艺术博物馆
太保鼎  
8 u& I" {, M! ~! ^. r+ o: C
3 k" C  P2 e2 m! y) W0 C' M2 r5 b' C, [5 Q% g  `! }
西周初期。
通高50.7厘米,口径 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耳上各有两个立虎,器身上有棱脊与纹饰,腹内有“太保铸”三字。
传系清季山东梁山出土,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
2 W% D$ C/ {; T0 Q2 W
13-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浙江省博物馆
: K9 R6 F& N% `1 `  i
- W: s- o; k& f, [  l8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时代。
食器,口径10.6×9.2、高5.7、底径7.6×7.2厘米。
1977年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木质、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
朱漆碗的发现,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1-汉晋时代 “五星出东方”护膊新疆区考古研究所
( W, H* q" e5 _5 {$ Z1 A7 j( e% R! X) S3 m
“五星出东方”护膊
现藏于:新疆区考古研究所。

- g- }0 p) U* H
+ O- U  n7 Q1 X0 y: W! g
( s# G" w5 H. O
亦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圆角长方形,绢缘,缝缀六角系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部分系带残断。
- Q) D+ r# I2 a
护臂用面锦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宝蓝、草绿、绛红、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禽兽纹样,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每组花纹循环为7.4厘米,上下两组循环花纹之间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小篆文字。

. d4 {, x( k& H' S& z0 \
白色绢缘系用一通幅的绢条缝制成绢经密50根/厘米,纬密40根/厘米,系带经密60根/厘米,纬密28根/厘米。
0 @' \9 \  d; ^9 g# D6 k
# S# G/ O& ^0 s$ q( x+ x! t! c
2-新石器时代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1 c! H3 Z6 ]! M$ [& T7 @
; Q! r. j; U3 x' G/ r2 f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3 w* t0 k2 T1 ?6 G' ~
国宝欣赏:徐静修(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4-陶瓷集作者)
" D. F7 j/ c8 i5 {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鹳鱼石斧纹瓮

5 ~8 ]4 l+ q- u
距今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的仰韶彩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在制陶艺术上惊人的创造才能。
! V; e+ o+ S3 K8 ^0 U9 S
这件大口彩陶瓮,由夹砂红陶制成。瓮是古人作为葬具的容器。

! p+ G$ O; R: {8 k6 Q
此瓮绘一只大白鹳鸟,口衔一尾鲢鱼,鹳的对面绘一把装饰讲究的石斧。这幅题材奇特的画面,充满了神秘色彩。
. K7 K" H& S( G1 v
纹饰内涵,有待研究。但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代有一个以崇仰鹳鸟为图腾的氏族,和一个以鱼为图腾的氏族之间出现了矛盾。双方酋长召集各氏族的头人商量对策,一场血缘复仇的原始战争就开始了。
/ p+ ]) d$ D2 ~( ^7 f
结果以白鹳为图腾的鹳族战胜了鱼族。当这位酋长死后,本氏族的成员为了歌颂首领的功绩,特烧制此瓮作为葬具。

: T, j7 [. M5 Y3 k( X- ~5 D$ q7 X: v- p
这件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均用白色平涂,鹳的眼睛、鱼和石斧又用褐色勾出轮廓,笔法流利,技艺娴熟,画面气势宏伟,而且对描绘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写实能力。

, ~- t: K9 ~+ l2 [( ?8 _
是我国绘画史上难得的珍品。是一幅大型的动物绘画,它代表了我国远古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 b3 C/ G5 E7 u( L; m% L

! Q* k( u3 y. |5 [4 i
3-商陶鹰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
3 g( H# F/ n. Y: c
0 ]- a2 V: b- q+ y( I
陶鹰鼎  * N+ L0 P" M. {
1 h4 n1 Y7 I, |( N6 [9 b% z
4-商司母戊铜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铜鼎 + J. ~" a; J# D. \, {/ ]; }8 B

+ O! e6 U; x. ~+ t! y2 a" o2 J' j. n  @7 G) [
" V3 w7 ^# U, i# {7 p: D$ x9 F+ ~
5-西周利簋  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
2 Z7 i5 v% j' a( I4 C9 d# g( x) @; d% V
+ r+ l/ A5 T/ i* K4 K' {: O
6-大盂鼎 西周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
% l0 B) {; X4 ^- q
5 s9 ?# ^+ b4 q; W: d5 E2 n) o8 L* C
. s$ q. a9 A9 `7 m) e
大盂鼎铭文

* `% o( E# L. G9 H3 G3 K& m0 I2 P
7-虢季子白盘 西周 ——中国国家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 [西周] 虢季子白盘铭
9 r! j* Q( ~1 j8 z; u6 I& Q( `; G
8-明 凤冠  中国国家博物馆

: T) u+ O- c. Y! [* z# `
明神宗孝靖王皇后凤冠
明朝时期
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 ~# D7 z, x& @$ A, }
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
在明代,厚葬之风盛行。定陵是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公元1573~1619年在位)的陵墓,墓中埋葬神宗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和孝靖皇后)。
该墓出土文物2780件,其中有风冠4件,凤冠是皇后接受册封、谒庙、参加朝会时的礼帽。
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风、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这顶豪华的风冠,共嵌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
! }* {7 O0 c/ _* v2 ?- v" G5 l
国宝欣赏:华梅(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11-工巧集作者)
《古代的皇后的服装非常讲究。我们时常听到“凤冠霞帔”的说法,实际上,凤冠霞帔是所有后、妃、命妇用于朝见等礼仪场合的礼服统称,细分起来,等级差别相当严格。就以明代为例,在《明会典》和《明史"舆服志》中有详细记载。仅一凤冠上的动、植物形象、种类、数量就有明显的区别,质料、颜色、形状更不能相同,否则下级就有犯上的大罪。
凡参观过定陵的人,应该对这个凤冠有印象。这是万历孝靖皇后的凤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00克,这样重的帽子要是日常戴用,那简直消受不了。
冠的内胎用漆木丝扎制,通体簇上各色珠宝。前部接近顶端有九条金龙,每条龙的口中衔着“珠滴”,可以在走动的时候,象步摇那样随步摇晃。
下面为点翠八凤,另有一凤在最后,当取九鼎之意,象征着九州之最高统治者的夫人。冠后底部左右悬挂着翠扇式翅叶,点翠地,嵌金龙,再加上各色的珠宝花饰,集中显示了明代镶嵌金银细工的发达。
最引人之处是在金碧辉煌之中突出了天然宝石的美质,各色宝石都没有磨制成统一的形状,而是在大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以金丝围绕,仍保留着宝石原有的不规则形,使装饰繁多的凤冠免除了各图案单位造型雷同的弱点,从而丰富、自然、富丽堂皇,令人充分感到人工和天然的完美结合》
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
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
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其工艺有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项。点翠面积大(四顶凤冠上有翠凤23只,翠云翠叶翠花多达数百片),宝石镶嵌多达400余颗,大小珠花及珠宝串饰的制作也不少。
最后的组装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序,各饰件的放置,几千颗珍珠的穿系,几百颗宝石的镶嵌,诸多饰物于一冠,安排合理。凤冠口衔珠宝串饰,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
凤冠上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凤冠是皇后的礼冠,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
凤冠——六龙三凤冠
' W8 m8 y! u0 ~8 R. S
& y% C0 O2 P) j) m
$ X# M) E' Y0 D$ R六龙三凤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径约20厘米。龙全系金制,凤系点翠工艺(以翠鸟羽毛贴饰的一种工艺)制成。
其中,冠顶饰有三龙:正中一龙口衔珠宝滴,面向前;两侧龙向外,作飞腾状,其下有花丝工艺制作的如意云头,龙头则口衔长长珠宝串饰。三龙之前,中层为三只翠凤。凤形均作展翅飞翔之状,口中所衔珠宝滴稍短。其余三龙则装饰在冠后中层位置,也均作飞腾姿态。
冠的下层装饰大小珠花,珠花的中间镶嵌红蓝色宝石,周围衬以翠云、翠叶。冠的背后有左右方向的博鬓,左右各为三扇。每扇除各饰一金龙外,也分别饰有翠云、翠叶和珠花,并在周围缀左右相连的珠串。
整个凤冠,共嵌宝石128块(其中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装饰珍珠5449颗,冠总重2905克。由于龙凤珠花及博鬓均左右对称而设,而龙凤又姿态生动,珠宝金翠色泽艳丽,光彩照人,使得凤冠给人端庄而不板滞,绚丽而又和谐的艺术感受,皇后母仪天下的高贵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体现,为定陵中出土的凤冠之首。7 q( M9 s# t6 D9 N" ]
三龙二凤冠
! _% G7 A  o5 Y$ y0 |
凤冠——三龙二凤冠
2 X$ g+ X% A4 s+ b# o! K
. c' \. ?0 \2 x. U. b
8 T: u9 a' Y( |0 h9 p" m* x* T       三龙二凤冠,即孝端皇太后凤冠,高26.5厘米口径23厘米,凤冠共用红、蓝宝石一百多块,大小珍珠五千余颗,色泽鲜艳,富丽堂皇,堪称珍宝之冠。
6 F* r, I6 P1 V$ f
凤冠——九龙九凤冠
( v& R* }  Y& U* J: C9 I  F; N3 h  A6 x$ g' R$ G

8 g+ a% W# v9 N% {       九龙九凤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余颗,各色宝石150余块。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风、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
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这顶豪华的风冠,共嵌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
凤冠——十二龙九凤冠 6 O! Z# j/ T7 n1 W
9 o  `! A3 J! E7 F. M, q. q
4 G! M& \8 F" S" n8 s# o
8 w9 Z$ n  w+ B9 S4 {0 k% q
十二龙九凤冠,冠上饰十二龙凤,正面顶部饰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背面上部一龙,下部三龙;两侧上下各一凤。
龙或昂首升腾,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驰,姿态各异。龙下部是展翅飞翔的翠凤。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龙凤下部饰珠花,每朵中心嵌宝石1块或6、7、9块不等,每块宝石周围绕珠串一圈或两圈。
另外,在龙凤之间饰翠云90片,翠叶74片。冠口金口圈之上饰珠宝带饰一周,边缘镶以金条,中间嵌宝石12 块。每块宝石周围饰珍珠6颗,宝石之间又以珠花相间隔。博鬓六扇,每扇饰金龙1条,珠宝花2个,珠花3个,边垂珠串饰。
全冠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凤眼共嵌小红宝石18块。,十二龙九凤冠,冠上饰十二龙凤,正面顶部饰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背面上部一龙,下部三龙;两侧上下各一凤。龙或昂首升腾,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驰,姿态各异。龙下部是展翅飞翔的翠凤。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龙凤下部饰珠花,每朵中心嵌宝石1块或6、7、9块不等,每块宝石周围绕珠串一圈或两圈。
另外,在龙凤之间饰翠云90片,翠叶74片。冠口金口圈之上饰珠宝带饰一周,边缘镶以金条,中间嵌宝石12 块。每块宝石周围饰珍珠6颗,宝石之间又以珠花相间隔。博鬓六扇,每扇饰金龙1条,珠宝花2个,珠花3个,边垂珠串饰。全冠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凤眼共嵌小红宝石18块。
1.陕西----17件9 k+ c. H$ ~3 y' |& G' w
       2.湖北----5件 * }' r3 u" U$ |% g, y8 Q" F. O9 k
          山西----5件 + U1 z& ]- G; I* Y$ ~
          河南----5件 , O, Z' {  v8 I4 b% ~1 X& S
          湖南----5件
# o' p4 F: `7 x4 {  p& N       3.河北----4件 6 X& X0 e+ C( b
         浙江----4件 ' j' s+ K& c# x
      4.安徽----3件
/ k# t  E: P' ]' I* J% @4 O4 d         四川----3件 & @5 p8 w& B' [- K
      5.辽宁----2件
5 E* g. F+ U: H: \, Y         山东----2件 ! P5 _$ ~% B5 w$ Z; q, h( b0 F
         广东----2件
& O- d) G( ?& h* ?- ~      6.北京----1件
+ m8 W; d2 v! W6 [0 G+ i4 i         甘肃----1件5 _+ }: ], J7 r6 Z0 z( j0 L
         宁夏----1件
; v; t+ ]: q( w9 R+ c6 y$ C8 a         青海----1件
. s0 K- P+ @; j! {         新疆----1件  @% h- }4 e7 o8 o& C$ Q
        江苏----1件& m: V3 e" e! o# S9 O
        江西----1件
1 c# ^9 ^8 g+ M' o7 N/ v; Q8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8 15: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5: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像我这样的新人普及一下,有看不了的图,找度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8 15: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5: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就买这水平的古董了,不是这类的不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8 15: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8 17: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8 17: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8 17: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8 20: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8 15: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8 17: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8 19: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0 08: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贴,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0 21: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个价格,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1 05: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个价格,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2 02: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拜,严重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2 15: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2 15: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ssem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2 22: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个价格,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5-10 12:33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