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atphilip 于 2014-12-2 22:18 编辑
4 a; h2 y2 F7 V6 F$ d6 c5 M v, D) B1 K0 p H0 f
幌子是几十年前,东北开饭店门脸的标志,幌子中间是罗圈,下面是飘带,上面是三根绳拴一个环,便于早晚挂摘,风儿吹来,幌子飘来飘去,招徕客人。现在挂幌子的饭店已经不多了,在大城市里根本看不见了。 [( w+ `/ \0 E
4 g' U2 p5 }4 A4 e2 ~
也不知从何时起,东北的饭馆时兴在门前挂上形状如同灯笼一样的幌子,数量是一个到四个。饭店门前挂幌子是有讲究的,饭店挂幌子的数量,不是随心做的事。掌柜必须根据厨子厨艺,饭菜质量,饭店规格档次等条件,决定挂几个幌子。具体的讲:如果门檐下挂一个幌子,就是小吃店,只能吃到本地的家常便饭,很少做炒菜,准备点散装二锅头,打发囊中羞涩的老酒友,更多的是为客人填饱肚子的地方。如果门檐挂两个幌的饭店,一定有熘炒菜,而且可以包办酒席,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上菜,是三五个亲朋相聚饮酒的好地方。四个幌的饭店不仅能包办酒席,而且想吃啥就有啥,只有客人想不到的,没有厨子做不到的。客人可以随意点菜,南北风味皆可,室内装修颇有讲究,餐桌用具也有了档次,一般可以容纳一二十张桌子,可办红白喜事。但集镇小城饭店挂四个幌子的可不多见,表明饭店没有好厨子,撑不起四个幌,不敢个性张扬,饭店如果实力不足,叫啥没啥,客人发了火,砸了幌子也说不定。& y( p7 R1 N' \: I U2 Q; _) P
$ {! L. p- N0 I, r; @+ W 但你走遍东北的大小饭店,都见不到挂三个幌子的饭馆,这是为啥呢?原来东北老人在说一、二、三的时候,通常说成一、俩、仨(sa),“仨”和“幌”连起来,“撒谎”谐音,有谁敢进“撒谎”的饭馆吃饭呢?这就是饭店没有挂三个幌子的原因了。
8 Y% K# D8 s7 J6 l5 W& V- ?饭店门前挂幌子的颜色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蓝色的,代表的是清真饭店,是由回族人开办的,表示宗教的“清真高切”。饭店如有肉类,是以食草类反刍的偶蹄动物的肉制品为主,常售有牛、羊肉。在清真饭店最大忌讳就是点猪肉菜肴,否则饭店主人就视你为不敬或挑衅,不会饶恕你。当然,另一种是挂红色幌子,饭店就是汉人开的了。# m# l; ^3 n: F( ?
开门挂幌子,晚上打烊取下,有时晚上忘了摘幌子。如有客人进店吃饭,就是厨子走了,掌柜也要亲自下厨,就是这个讲究,谁让你还挂着幌子呢........
! D7 K# J3 `( [' Y. z0 r- N7 w2 w4 i. f% a8 D& D& z6 u: c7 K
" t7 |8 M+ m* [
# ?+ M) s- z" y0 y7 } ' _) ~) c5 v6 M, _
饭店幌子挂门外(民俗民风很浓的简画)
4 y: }6 E* v/ o6 Q* B1 W6 h( g- l# c8 t& ?+ X/ @" O
 8 R# G1 U9 m- H
饭店幌子挂门外(民俗民风很浓的简画)
7 u3 U1 l& O' O( g 6 D! C: Z. X+ y) c& v
饭店幌子挂门外(长春回宝珍饺子馆) " r/ b; Q% z; v$ o# o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