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3153|回复: 115

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 河南博物馆一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1 14: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照片,但是展品杠杠的,请诸位欣赏
4 ~' |2 l2 g$ N+ Y- q  i
00.jpg
001.jpg
0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镶嵌红宝石包金剑鞘
公元5-6世纪
21.4厘米   4.3-5.8厘米  66
1997年伊梨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伊梨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
剑鞘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有纹饰一面中间以细金点焊出3列宝石嵌座,内嵌红宝石,在镶嵌的宝石之间及鞘身边缘,点焊出细金珠拼组的三角形,菱形,线形等图案。

" J  W5 G- x: L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镶嵌红宝石金戒指
公元5-6世纪
戒面长2.1厘米  16.5
1997年伊梨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伊梨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
椭圆形红宝石戒面。戒托为金质,紧箍戒面宝石。戒面一周点焊两圈细金珠为饰。戒托两面相对各有一个镶嵌宝石的基座,原镶嵌的宝石现已佚失。

9 N4 m# v5 D2 n$ J+ S9 A- b( m
2.jpg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串珠项链
唐(公元618-907年)
大小不等,共119
1971年若羌县瓦石峡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该串珠项链共有119颗,由红,黄,蓝,绿色料珠组成,有圆形,椭圆形及多面体形,整体鲜艳美观。

! N8 B! h7 f2 d/ b
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项链和手链
汉晋(公元前206-公元402年)
1980年若羌县楼兰故城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两串项链和手链由7016颗大小不一的珠子串成,质地有玛瑙,彩石,玻璃等,颜色有蓝,绿,黄,青,黑,金等,形状有圆球形,圆柱形,圆角四方形,椭圆形等,皆中间穿孔,用以穿系。其中玻璃珠是由罗马人制作,在东汉时期沿丝绸之路从西向东传入中国,这类罗马玻璃珠在新疆和田以及尼雅的东汉墓里屡有发现,俗称蜻蜓眼玻璃珠

+ ^5 Z$ y0 S% `" m( ^  H% _
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串珠手链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19
1985年温宿县包孜东乡包孜东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串珠共19颗,有圆,圆柱,椭圆,锥体,石叶等形状。其中一颗锥形垂坠包有金箔,并带金质圆环。颜色有黄,深红,浅红,灰,绿等。其中圆柱形串珠是一种人造宝石,是采用人工加工处理形成的花纹,今称为蚀花肉红石髓珠,这种工艺源自印度,制作这种石珠的原料是肉红石髓,上面的花纹是经过一种特殊的化学腐蚀,加热处理后形成的。

9 Q2 w# h* v# s, }6 Z% ?0 r: \6 S
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骨珠
汉晋(公元前206-公元420年)
112厘米
1996年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串骨珠由400多颗米黄色骨珠组成,中间穿孔,表面光滑,骨珠做工精致,应是挂在项上的装饰物。

2 `" I# F2 x8 n
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虎纹圆金牌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直径5.5厘米
1977年乌鲁木齐市阿拉沟30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牌以模压锤揲法制出凸起的虎纹,虎前体作曲立状,昂首呈起跃式,前爪抬至颌下,后体反转弯曲,后爪反至脑后,使整个躯体构成环形,极富动感。另外,头,鬃,爪纹饰也刻画得细致入微。

& F: [. z' d1 \( R2 ^1 h
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虎纹金带饰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25.4厘米  2.6厘米
1977年乌鲁木齐市阿拉沟30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用金箔模压锤揲而成,二虎张口怒目,虎视耽耽,前肢平身,后肢反转曲至背部;翼,尾上翘,双耳机警竖立,作欲争斗状。另外,鬃毛,尾纹以及其他纹饰也刻画得细致入微,造型独特,技术精湛,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带饰上有小孔,可能为缀于其他皮具或服装上的装饰品。

1 Z5 J7 F5 m0 e' }8 z' D* ?9 S& B
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铜眼罩
唐(公元618-907年)
15厘米  5.5厘米
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22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该铜眼罩出土时原置于死者眼上,通常用铜薄片冲压而成。中央靠近眼球部位钻刺小空洞,眼罩周边的小孔原来缝缀着棉或丝帛,佩带时金属不会直接接触眼球,起到保护作用。这种质地和形制的眼罩,仅在新疆地区可见,属丧葬冥器。
6 q) o3 @7 z8 R4 ]' g
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文木简(7件)
魏晋(公元220-420年)
7 q$ \+ @1 X  d" ~; A7 |共计7件,长短不一,其中一件两面墨书,其余都是单面墨书。这批汉文木简的书法包括了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记载了官名、地名、命令、薄书等内容,是研究汉晋时期楼兰地区和古代新疆政治军事制度、社会经济生活以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5 H% q% Z5 t# Q1 M* b9 I( G; a4 j
1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龟兹(qiu  一声   ci  三声)文木简
东汉(公元25-220年)
龟兹为西域古国,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两种印欧语系语言的文字。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差异不大,一般认为是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所发现的残卷的年代约在隋朝至唐朝前期之间(公元78世纪)。现已没有任何民族使用这种语言,当年流行地区估计就是焉耆和库车。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来逐渐有人提出了异议,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语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库车一带发现的残卷所代表的语言定名为龟兹语。德国学者一般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最近考古学一些新的发现又证明吐火罗语这个名称是正确的。讨论正在进行中。[焉耆文文献(系《十诵律》卷二十五的残段),在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发现][龟兹文文献,系出土于库车的一件寺院出纳帐册残段。其中提到的历法内容,如雨月、耕作月等,是古代龟兹][使用的一种地方性历法]
  从流行的地域来看,吐火罗语应属于印欧语系东部语群,但是从语言本身来看,它确实属于西部语群。这样就给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和雅利安人大迁徙的历史提出了新的课题,到现在还没有满意的解答。
  从内容方面来看,两种语言的残卷绝大部分都是佛典。龟兹语中有一些世俗的残卷。其中的佛典,有的是翻译的,有的是创作的。1975年,在新疆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虽仍不全,但却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古和最长的一部残卷。从中印文化交流史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语言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早期中国翻译印度佛典,可能有一部分是以这两种语言为媒介的。
& f9 m% }0 u5 `
1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佉卢文木牍
汉晋(公元前206-公元420年)
     佉卢文是一种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的古代文字,最早发现的佉卢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至公元3世纪时就已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在尼雅墓地中,一皮佉卢文,梵文,汉文等文书同时出土,说明尼雅文化是一个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
佉卢文是起源于古代犍陀罗,后来流行于中亚广大地区的一种文字,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语文和佛教语文。在东汉末年,伴随着贵霜王朝的日趋瓦解,贵霜难民迁入塔里木盆地,佉卢文开始在于阗、鄯善等地传播。
  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原文为Kharosthi,全称佉卢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带使用,公元l—2世纪时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了。18世纪末佉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佉卢文的奥秘。但是问题在于公元3世纪时,佉卢文在产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么突然又在异国他乡流行了起来?这着实让历史学家们摸不着头脑。
  佉卢文是一种古代文字,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 最早发现的佉卢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至公元3世纪时就已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7世纪才彻底被遗弃。
  佉卢文可能是在波斯人统治时从阿拉米字母演变出来的,但是没有发现这种演变的确实证据。佉卢文字大约和印度的婆罗米文字的出现时间相近,但婆罗米文字在印度和东南亚的许多文字中派生,而佉卢文没有什么后继文字,最后被婆罗米文字取代。然而,佉卢文使用时正是佛教发展时期,有许多佛经是用佉卢文记载的,并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和中国西部流传。大英图书馆在1994年接受捐赠有公元1世纪用佉卢文字书写的最早佛教贝叶经,是在阿富汗发现的。
    佉卢文字是一种音节字母文字,由252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右向左横向书写,一般用草体,也有在金属钱币上和石头上的铭文。

) D' O! P7 {* z8 `4 o# N' O9 f
1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吐番文木简
唐(公元618-907年)
吐番文是公元7世纪初吐番首领松赞干布借用和参照当时的梵文字体创制的古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
1 k. }! k0 t% d2 l6 n8 U5 V3 q
2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1 14: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像壁画
唐(公元618-907年)
画面主题为如来佛像,画面残存一条灰蓝色弧形条带,上部外缘有一圈白色小联珠纹,下部有红色填色,并有一条白线分割画面,其下方就是佛像。佛像身后有三道身光,身光外侧左上角底为灰蓝色,身与背光轮廓均用白色勾出流畅的线条。佛像的五官刻画栩栩如生,目视左前方,以侧面来表现。佛像眉毛是用石青色绘出,双目上眼睑以墨色绘出,下眼睑则用朱色画出,眼眶用朱色上下勾话,墨点眼瞳,眼角内用石青色淡淡晕染,灵动传神,脸部轮廓以朱砂色勾画,流畅匀滑,绵劲有力。因下部残缺,无法得知袈裟样式。
- J! Z1 G  H! o2 i$ S1 A! Y
2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昌国延昌二十六年将孟雍妻赵氏墓志
公元586
该墓志为朱书,朱方格,蓝地,灰砖。共11行,现存85个字,采用楷书记录,文字用朱红色颜料书写。
: U) k6 v: u' g
2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围棋盘
唐(公元618-907年)
这是件模仿真正围棋盘的冥器。棋盘带方形底座,底座的每个边均有两个壸(kun 三声)门,四周以ㄨㄚ镶嵌边条。表面纵横各19路棋道,共有361个交叉点,与现在的棋盘形制一样。虽然围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吐鲁番出土的这件棋盘,不仅为研究当时为期盘形制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表明在唐代围棋不但已定型为纵横各19道,而且已传入当时的西域地区,并在民间流传。

3 n" b8 O( c- A3 p
2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
公元5-6世纪
器身内外通体模压出菱格,每格镶嵌椭圆形红色玛瑙,部分已脱落遗失。口沿下点焊一周金珠点饰。虎形柄虎头宽而圆,四肢雄健,形象生动。器底为凸起同心圆纹,中心锤出八瓣花纹。
4 z7 m$ Q- b( l! n- V
2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4: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镶嵌红宝石带盖金罐
公元5-6世纪
罐身颈部下镶嵌椭圆形红宝石一周,下连由三枚红宝石组成的三菱形镶嵌纹饰14组。器盖上模压7朵宝相花,每朵花中央原镶嵌有7可滴水形宝石,盖边缘的凹槽中原镶嵌有宝石,现皆已遗失。器物整体造型优美,装饰典雅。
- j% E9 M3 e: E$ V3 }+ `6 B
2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手机版|盛世收藏网

GMT+8, 2025-7-3 15:50 ( 京ICP备1001754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89号 )

论坛内容仅代表发布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业务联系:15011024225(临时,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sss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