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清剑 于 2017-6-21 22:34 编辑
/ g$ H$ ~) V7 K( \3 c! D. B! Q3 ?' Q$ Z8 l# ~ s6 x. s
藏真自赏寻宝记(十八)唐代行炉(紫清山房主人)! P8 t8 |7 t3 |. F0 ^2 I* i& F
9 d3 B1 k [- `3 L( s4 U) u. F) }1 [" y5 c" X3 q
吾于三年前因公事,赴琴岛两载有余;恰东弟、林弟转由昌邑至琴岛开店,因多年老友,自当周末赴其古玩店饮茶谈古。
' g# C( @+ g5 Y8 A* [- [8 i 某年春日午,吾驱车至山东路古玩城,于店内饮普洱,听东弟鼓琴,声色悠然,意境高远,不禁抚掌称快。& z/ o, E; K7 T1 _: m
琴毕,众友谈天说地,论古雅玩,谈至瓷器,吾坦言:生平几未收藏古瓷,概因当今古瓷赝品遍地,八十年代马未都先生随意挑拣官窑之瓷,佳日不再矣。众友感慨万千,心有戚戚焉;东弟建言:兄若耽其真伪,可自大开门之古瓷入手,慢学细炼,终可辨别真赝也;话毕,出示一刚收高脚瓷杯,青白釉,形制古拙,略有脱釉,仪态大方,众友评判,均曰唐代行炉,东弟进价稍加,吾藏之以赏,炉内可燃香,器形可观玩也。
5 S; j7 L" Q0 v
' K$ `- j( j& s6 ]0 s" I- A7 q6 _6 g& P. ^8 t( m7 P% Y2 w. @
行香与行炉相关资料:
4 z! _1 Z$ C0 i$ ^7 h2 [5 R. P+ \3 R2 P- y: p* ~; D
( [+ Y1 I) ^1 W# d* [ 据《大宋僧史略》卷中说,中国“行香”之制始于晋代道安法师。
3 I. \1 R( i: `) c/ K: _3 x“行香”原是法会仪式之一,谓法师主持法会,升座说法时,向他燃香礼敬。也泛指燃香、上香、拈香。如《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谓:“住持朝暮行香时,鸣(钟)七下。”又如《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日,爱子王雱病疽而死,荆公痛思之甚,招天下高僧设七七四十九日斋醮,荐度亡灵。荆公亲自行香拜表。”8 M0 ], e( A- m; f+ w8 ]
从南北朝开始,朝廷即举办“行香”法会。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七载:“东魏静帝常设法会,乘辇行香,高欢执炉步从。”并指出:“以此见行香只是行道烧香,无散香末事也。, s; [; E1 b+ x7 n/ p/ h$ L
唐代“行香”尤盛。如《唐会要》载:“开成五年四月,中书门下奏天下州府每年常设降诞斋,行香后令以素食宴乐。”唐人的国忌行香,是一种定期举行,具体日期依据新近逝世先皇忌日为准的大型礼佛兼祭祀先祖的朝仪类的礼仪活动,由在位帝后率大臣在京城佛教寺院或道教庙观进行。其仪式大约在名僧忌日行香等的基础上内容更繁缛,规模更大,参加者除高僧外,更多的是官吏,表现出极鲜明的政治性。祭祀礼拜的对象除了佛菩萨、道教宗祖外,以新近逝世皇帝皇后为主,兼以八代以内的先辈帝后。, u4 ^( T7 Z1 |+ n2 P4 f3 o
就其程序而言,大约有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皇室、文武官员、高僧提前布施钱绢——国忌当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呈奉拜表——高僧入寺备迎—帝后率文武官员入寺——名僧吟诵发愿文,追述先祖功德——帝后焚香礼拜——宰相跪拜焚香——官员依序焚香礼拜——吟诵佛经——百官会食。国忌当日全国不举乐,司法、行政机关处于停顿状态。0 d* k/ }4 m7 q: i: x
自南北朝始,佛教中有一种修持为“行香”,即手捧香炉围着佛像绕行三圈、七圈或更多,因香炉既可以固定放置使用,也可以手持行走使用,故称为行炉。唐宋时流行使用瓷质行炉,各种窑口均有烧造。7 K( q5 N, q1 O# c
& X+ `; S, O) O( {1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