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清剑 于 2017-6-21 22:30 编辑 + E* P" d% W7 _- m3 k3 Z+ U0 C
$ |) \2 `* H1 q `7 q* l/ e藏真自赏寻宝记(十五)宋代笏板(紫清山房主人)7 C; z* |2 B: @4 e3 k
吾小友全弟,临朐人士,敬佛礼天,谈吐儒雅,好珠串文玩,事业有成,与夫人分拥紫宝阁木器店、珠宝玉器店;十年前曾代吾进红木书柜、翘头案,价格公道。: E, L2 D# z& U9 c y' Z
, F% R) O, f' w' W; y 一周日午,偶入紫宝阁品香茗,全弟方自临朐归,出示一物,曰收自乡村老户,黄白质,上窄下宽,二尺有余。余初断笏板,然观背面有沁,正面乳黄色,有年份之物也。全弟索值非高,遂收而藏之。
5 \1 W/ ]' |& A2 t, W' e" c" n7 J 持而归家,查阅资料方知,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为古代臣下上殿, 面君时所用。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遗忘。按规制,笏板长约2尺6寸,中宽3寸。
7 j. I2 {3 V( S* |& M0 _, P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执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自清朝始,笏板废弃不用。" J9 s$ t3 f9 h" [1 j4 z
吾之牙笏板,观包浆,查规制,疑为宋代之物,还望方家指教。
/ ]7 z& i% m5 r- [; _: n2 V; ~$ ~ h- @$ F1 t
附:
7 G, W) V" ], y( V7 t《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及《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据说,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 N6 x6 ^4 U- L8 B0 m; f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2 X& O! G& W0 Q- [5 J- m* }5 Q《礼记·玉藻》中记载:“ 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见于天子与射,无说笏,入大庙说笏,非古也。小功不说笏,当事免则说之。旣搢必盥,虽有执于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毕用也,因饰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
) k# p; I: t& e7 g《广韵》上记载:“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及《韵会》通作曶,在《史记·夏本纪注》郑康成曰:“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 ^! k6 g" |, T4 Y
《谷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又《新唐书·卷一二六·张九龄传》:”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_" [! ~; z% E5 T+ u
《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是说按唐朝规定,官员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骑马上朝。但大文学家张九龄为相时,因年老体衰,笏板插在腰带后再上马跨骑很困难,于是找人缝制一个放笏的袋子,称为“笏囊”,让随从拿着,跟他上朝。8 C' a( r8 E" t% v'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