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src="http://www.csc.net.cn/china/articleimages/news/2005-2-1-7.jpg" border=0></P>* N- v5 ?' N, h. r1 {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诗,令这座古寺声名远扬。名刹听钟为其一大特色。每逢除夕,人们不远千里,专程前往聆听寒山寺那108下祈祝新年的钟声。) e. s9 B" E) x0 i9 V
9 F6 j, |; G( r. j" ?+ r$ }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建寺伊始,铸有大钟一口。相传钟声高亢嘹亮,夜深人静时,十几里外的苏州城内亦隐约可闻。因之历代诗人多有颂之。但现在寺内悬挂的是清代铸钟,为张继吟唱的古钟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了。
& V( a) G0 X) Y/ }) S, E" t- u( h! W0 _' Z; `
寒山寺现有两口大钟,一口悬寺内西侧八角钟楼,一口悬于大雄宝殿。虽然钟声依然高亢嘹亮,声闻数里,但八角钟楼内悬钟是清代铸造,大雄宝殿悬钟为日本友人赠送。张继吟唱过的古钟,以及为明人唐寅赋过诗的明代铸钟皆不知去向。
% Y# i9 T: L( K- H: y
n$ G# o$ I& M/ _- `! }0 r 关于寒山寺古钟下落,有着种种传说。6 x6 X; Z! e* w: \- m
: p/ u, B/ R. O/ Z 传说有一年夏天,连日下雨。拾得在河边搬运寺钟时,被水冲向远方。后来,拾得与钟一起漂关过海,到了日本。寒山因思念他,铸钟一口,悬挂在寒山寺钟亭。据《寒山寺志》称:寒山所铸造的这口唐钟“冶炼超精,云雷奇石,波磔飞动,扪之有棱”。5 `1 G* U0 R. d% x4 U7 V' ?) d
$ W6 r6 H# r3 ?( p" J 传说中拾得与那口漂流到日本的钟是否南朝梁所铸,寒山于唐代所铸钟又在哪里,似皆无人知晓。8 @$ \7 r# d$ M0 ~% M! f+ @1 M% X+ o
9 @% }4 G5 b/ |- e% \3 ?- U! Y" `
明嘉靖时,本寂禅师主持修葺寺院,再铸一口寺钟。文人墨客曾为之作疏刻碑。其中唐伯虎所作《姑苏寒寺化钟疏》:“姑苏城外古禅房,拟铸铜钟告四方;试看脱台成器后,一声敲下满天霜”,记载了化缘铸钟始末。遗憾的是明朝所铸钟不久也失踪了。据说是“钟遇倭变销为炮”。持续千年的“夜半钟声”从此沉寂。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江苏巡抚陈夔龙主持下,寺庙得以重修,并再次铸造大钟。即今寺内八角钟亭所悬钟。当时,经学家俞樾还补书了张继的诗,并刻碑立在寒山寺碑廊。与此同时,重修寒山寺的消息传到了东瀛,日本各界纷纷募捐,由小林诚义等铸造了两口姊妹钟,一口赠送寒山寺,就是现在大雄宝殿悬挂的,一口送给日本馆山寺。在送给寒山寺的钟上,刻有当时的日本首相伊滕博文撰写的铭文和题诗,其诗云:“姑苏非异域,有路传钟声。勿说盛衰迹,法灯灭又明。”$ M- l# F- C( ], J" ?' [
- J* `% Q( k0 B, R; O$ a# P- f 最早的寒山寺古钟流向何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一种说法是其流传到了日本。前述拾得与钟的传闻即此说佐证。清末康有为到寒山寺游览时题诗有:“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勿使丰干又饶舌,他人再到不空空。”也表示了这种观点。伊滕博文赠送寒山寺的铜钟铭文有“尝闻寺钟转入我邦,今失所在”语,同样承认古钟流入日本。据说曾有日本人见过南朝梁铸造的古钟。但日本学者走访了许多名刹古寺,未有结果。古钟现在何处,是亡失了,还是仍在某一不为人知的地方?是在国内,还是流出国门?至今无从考查。(</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