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相当精彩,楼主藏品令人艳羡 9 _8 k' D* b N$ O! p; U j) }再贴一点相关的内容。 4 {: U7 v& n' i0 K+ Y8 K0 o* b 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上能得到很高的成就,这固然可归功于雕塑作者的创作态度问题,同时更应联系到广大人民对于佛教的信仰问题。当两晋,南北朝时期,国事纷乱、战无宁日,人民生活在遭受流离之苦和受到死亡威胁的生活中,因而产生了对于神的信赖,想借宗教的虚幻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因此,对佛、菩萨寄以虔诚的希望,从对偶像的膜拜中使自己获得安慰与满足。而当时的一般民间雕塑匠师,也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具有相似的思想意识,因而在创作过程中,很自然地渗透着他们自己的生活理想。在有些属于佛故事的题材中,有的是借以歌颂了人民的生产劳动和表达了美好愿望,引起人们情绪上的共鸣;有的用人间的善良人物形象,塑造出佛和菩萨,希望他们真能普渡众生,解除眼前疾苦。因此当他们执刀扬凿时,细致认真,以满腔的激情和愿望,高水平地雕塑出一个个的形象来,就是很自然的了。2 Y N( w# ? z( X
在表现技法方面,两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是继承着前代的传统而又有新的创造。特别突出的成就是浮雕,它已从前代常见的接近于平面的绘画形式,发展成为完整而丰美的浮雕(包括低浮雕与高浮雕)。这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而且这些浮雕和圆雕、刻线,往往在同一作品中互相结合,用来共同表现主题,使主题达到鲜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