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真自赏寻宝记(四十四)雍正霁红釉胆瓶
0 m- U6 p1 j/ ?, m S7 R9 }6 ?% f' U0 l) k
& p. I0 c) q" s7 J& r/ c( h( l 据考证,北宋时期钧瓷,开创了以铜为呈色剂烧制红釉的先河。随后在元代,又出现了釉里红。然而,由于铜呈色时对温度要求极为敏感,只有在1290°~1300°之间,充分把握瞬息万变的特定烧成气氛,才能呈现出殷红如血的鲜红色,因此,宋代的钧红和元代的釉里红,都无法充分烧制通体鲜红的高温红釉。
8 j5 J% i4 J' P; ]
' _& [5 X7 G" l% |3 H 明代御窑厂的建立,将中国陶瓷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巅峰。大明永乐、宣德年间,为了满足皇帝对红釉钟爱,景德镇御窑厂匠来如织、窑火连天,甚至留下“翠兰投火祭红”的凄惨传说。最终,在御窑工匠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创烧出有着红宝石般光泽的“霁红釉”。 从此,霁红就成为皇家御用的重器,仅供帝王使用。
9 |. g4 L/ b5 _9 Q) \/ @6 l: |6 }* Y: ^3 ^" f
霁红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全部由御窑烧制,民窑不许生产,如果违犯此规,严重者甚至有杀头之罪。为了保证了皇家对霁红釉瓷器的垄断,御窑厂生产的霁红釉瓷器即使有残破、瑕疵,也一律打碎深埋,片红不得流入民间。% _- c( r S& t4 i
宣德朝时,霁红质量达到了顶峰,其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宝光内蕴,釉色之美绝世无双。- V/ R! Z5 a9 N
遗憾的是,由于烧制极难,明宣德以后,御窑厂极力想再烧制霁红却屡屡失败,终明一代再无“霁红”出现。 明末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在《历代名瓷图谱》中感叹:积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乃历代名瓷之首冠也,今虽悬千金购求亦不可得矣……。/ \9 e. z" I/ `
如今,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霁红器物,绝大部分都是由故意打碎的残器拼接而成,大量考古资料,都证明了霁红无以伦比的尊贵与珍稀。5 q) W, G Z, h6 T
" q0 P" m0 P0 c6 O1 _
清代人在《景德镇陶歌》里也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困难:“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历代皇帝都以国家财力作为支持,但这种殷红色的瓷器依然如同神话中的宝物一样,珍稀难得。而且据史籍记载,正德、嘉靖、隆庆年间,“祭红”还一度濒于失传,无法烧出。
% n$ g5 e* j' \+ U& i0 @" N- T9 G% O& W' ]* J9 B; N; G& D
清雍正时, 皇帝对霁红极为喜爱,对其复烧极为重视,为提高其呈色质量多次下旨监督。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记事杂录》记载:雍正七年“八月十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碎霁红磁盘边五块。奉旨:此釉水甚厚,新烧的甚薄,不知是何原故,尔将此破磁发给年希尧去,着伊照此破磁釉水烧造,钦此。”
8 m; F" Z) {. }1 ~- j3 y 雍正霁红釉是在康熙郎窑基础上,经过雍正皇帝的亲自督办,以及年希尧、唐英等共同努力,终于复烧成功。雍正朝霁红色泽较为润泽艳丽,有的釉表有橘皮纹。但存在釉色浓浅不等的工艺缺陷,部分有深褐、正红、粉红甚至苹果青等色。' c3 x6 D: `" P+ T; E
, J" d. e! J6 g- h8 U+ U$ a' K 东弟精擅瓷器,青铜与字画,藏品精,至美者秘不示人,关扉把玩,乐在其中。近年来,单色釉瓷器收藏之风初现,官窑几不多见,民窑精品亦难寻矣。该霁红釉胆瓶,东弟收藏多年 ,当出自民窑,器型周正,釉色肥厚,历经数百年无瑕疵,亦难得也。
! h! z* O( C4 b3 R; m: T |